百书楼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34章 苏松商人:请朝廷继续打下去

第934章 苏松商人:请朝廷继续打下去


黄台吉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他在抵达科尔沁后,发现如今的科尔沁部,已经山穷水尽。

    外有明军步步紧逼,从属科尔沁的锡伯、卦尔察两部,已经被明军夺取。

    本部的损失同样也不小,剩下的人猬集在松嫩一带沼泽遍布的区域。

    现在因为人丁减少、尚且能用以前的积累支撑。但是等到明年仍旧无法外出放牧,就会有人饿死。

    也因为此,科尔沁内部如今人心浮动。

    尤其是在知道海兰珠成为大明皇帝嫔妃,阿鲁科尔沁和锡伯、卦尔察等部投靠大明的权贵获得优待后,很多科尔沁部权贵对投靠大明已经不那么排斥——

    他们就算和八旗高层多有联姻,却到底不是一家人。

    依附金国的收获虽然大,但是在金国被大明击败、被迫迁徙的情况下,他们已经看不到前景。

    黄台吉无法改变这一点,因为他变不出物资收买科尔沁,也无法用战绩让科尔沁部追随。

    所以他只能选择暴力,把科尔沁部权贵扣押,把愿意臣服的人丁编入两白旗。

    这个突然的袭击效果很大,科尔沁部根本没有组织起来反对。

    不过黄台吉却知道,自己不能把这些权贵都杀光,那样其他科尔沁人立刻会造反。

    但是留着的话,以这些人在科尔沁部的号召力,将来还会闹出事情来。

    想要让科尔沁人融入八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无路可走、同时带他们打胜仗。

    要打的敌人黄台吉已经选好了,那就是和科尔沁部有夙怨的林丹汗。

    故而,收编科尔沁部之后,黄台吉很快开始了下一步。

    他让汇合过来的两蓝旗充当督战队,监督反抗强烈的科尔沁人去牵制明军,然后收集科尔沁部的物资,继续向西前进。

    在孔贞运、张同敞调集各营兵力,准备与李尊祖一起合围科尔沁时,黄台吉趁着一次大雪,在草原上失去了踪迹。

    冒险突入科尔沁部的高迎祥,惊讶地发现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就连牛羊都很少,被黄台吉杀了带走。

    茫茫草原上,想要再找到他绝对不是易事。而且大明对漠北,远没有这里熟悉。

——

    孔贞运得知这个消息,询问道:

    “确定黄台吉去漠北了?”

    “会不会是虚晃一枪,故意诱导我们?”

    “万一黄台吉仍在松辽一带,黑龙江和辽东都不安稳。”

    张同敞摇了摇头,不认为黄台吉会这样,他分析道:

    “黄台吉连战连败,已经黔驴技穷,否则也不会用人命耗子弹。”

    “他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去漠北,继续去打林丹汗。”

    “毕竟谁都知道林丹汗怕他,根本不敢交战。”

    这番话说得众人都笑起来,想起了林丹汗之前的表现。

    在打科尔沁时勇猛无畏的察罕铁甲骑兵,发现建虏的两黄旗出现后,立刻退出战斗逃了。

    以至于孔贞运这样好脾气的人,都骂林丹汗“烂泥扶不上墙”,不再以顺礼王称之。

    黄台吉去打他可以说手拿把攥,即使现在八旗只剩一半人。

    奉命来联络的李延庚,这时也补充道:

    “锦衣卫有一个计划,那就是万一黄台吉逃脱,引导他去漠北。”

    “大明现在顾不上漠北,先让他和林丹汗打下去。”

    这件事孔贞运知道,毕竟蒙元征服战图的传播,就有他的功绩。

    他对这件事其实不怎么支持,尤其是那份战图,在他看来太详细。

    但是朝廷的决定他也拦不住,只能配合行事。

    哪想到现在那份战图真的起到了作用,黄台吉被引导去了漠北。

    这让他不得不佩服皇帝的先见之明了——

    无论打成什么样,朝廷都有下一步准备。

    皇帝在这方面,可谓明见万里。

——

    只是,明见万里的朱由检,也想不到战时状态的结束,引来一个群体的反对。

    在朝廷的嘉奖令传来、并且要求进京受赏后,刘理顺在苏松新区的衙门前,聚集了很多商人。

    他们大声叫嚷,不希望结束战时状态,并且请求刘理顺在进京见皇帝时,传达他们的意愿。

    吴世睿作为这些人的领头人,向刘理顺道:

    “刘公,新区新建的工厂,全靠后勤部的单子。”

    “现在突然没有了,你说让我们怎么活下去?”

    “我这刚刚补缴了赋税,把钱投给造船厂,你这突然断了,是要我的命啊!”

    大声抱怨着这件事,要求刘理顺给个说法。

    刘理顺认识这个人,他就是王时敏的外甥,去年引发苏州雇工事件的那个人。

    在王时敏屈服之后,他的事情是解决了,但是仍补缴了许多税款,家中大伤元气。

    再加上苏州府限田政策现在执行很严,如果一直种地,根本就没有恢复的机会。

    所以在见到新区这边的产业园很是红火后,吴世睿忍耐不住之下,调集家中余财与人合办了船厂,坐落在新区的造船产业园之内。

    在他看来,辽东的战事一两年是打不完,朝廷会一直从江南采购物资,需要更多的船队。

    等到辽东之战打完了,他的船厂想必也就站稳了脚跟。到时候平江都护府应该已经开始发展,他的船厂根本不愁生意。

    但他没想到的是,辽东战局在短短两个月内大变。如今不但打败了建虏,甚至在追亡逐北。

    这种事情,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惊喜,但是对他来说,却如同晴天霹雳:

    消息传出之后,退订船只的人不知凡几,他的船厂别说生意红火了,连能不能维持下去都是问题。

    而且更要命的是,新区这边的雇佣法案非常严密,他就算没有订单,也得给工人发工资。

    想要解雇的话,还要与工人组成的工会达成协议。按规定给员工补偿,那又是一笔花费。

    吴世睿不希望自己的钱打水漂,纠集一帮商人来新区衙门讨说法。

    刘理顺听着他们的吵闹,耐心向这些人解释道:

    “战时状态结束,不代表订单就没了。”

    “朝廷要往东北迁移二百万灾民,他们的吃穿用度,仍旧还会采购物资。”

    “愿意接受这个价格的,可以去那边登记。”

    拿出了一张表格,列着灾民需要的物资。

    其中有很多方面和军用的生活物资重叠,可以继续生产。

    就是价格被压得更低,利润连一成都不到,还有很多要求——

    这是刘理顺总结各种物资的成本后,所作出的安排。

    知道河南老家同样有大灾的他,希望朝廷拨出的款项,能购买更多的产品。

    做这个生意显然不可能发大财,但是生产这些物资的商人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准备一边生产移民物资,一边寻找其他机会。

——

    不过吴世睿的船厂肯定不在其中,朝廷就算买船,也是在北方就近买。皇家船舶的造船厂可是一直在建,还有许多准备开藩的宗室、贵族参与。

    想到船厂中无所事事的工人、还有堆积在厂里的木材,吴世睿急得说道:

    “刘公,你可不能只顾着他们,忘了我们船厂!”

    “造船是苏松新区的重点产业,这可是你在招商时说的。”

    “我是信任你才投了钱,你可不能不管!”

    还有几个人也是这个说法,要求刘理顺拿出办法来。

    刘理顺能有什么办法,他不可能拿着朝廷的钱去买船。只能建议他们道:

    “移民物资同样需要运输,你们可以向船东建议,让他们继续买船。”

    “朝廷肯定会大力发展海贸的,现在买船绝对不会吃亏。”

    这种空口白话,吴世睿等人现在根本不信。他向刘理顺道:

    “上次你还说造船绝对不赔,让我怎么相信?”

    “赶快想个办法,要不就允许我解雇那些工人。”

    刘理顺听到此言面色一变,很是严厉地警告道:

    “在新区就要遵守新区的法律,不得随意解雇工人。”

    “想解约,就先和工会达成协议,或者按雇佣合同支付违约金。”

    “如果发现你触犯法律,新区会依法惩罚,并且把你驱逐出去。”

    这个警告,吴世睿不怎么放在心上,但他担心的是刘理顺的记恨。

    在这次提供物资立下功劳后,刘理顺眼看就和朝堂大臣一样拥有爵位。

    可以说他现在就是中兴功臣之一,老师袁可立更是中兴功臣首位。

    这样的人将来成为宰辅,是大有可能的事情。

    如果被刘理顺记恨,别说他吴家扛不住,就连他的舅舅,也不一定会帮他。

    吴世睿想到这里,不敢再说威胁的话,只能软语哀求,请求刘理顺给个机会。

    刘理顺面对他这个态度,一时还真不能置之不理。

    毕竟造船产业园是他建起来的,吴世睿等人确实也是他招揽的商人。

    本来他以为船厂建好后销路绝没有问题,哪想到辽东之战突然结束,打乱了许多人的安排。

    那些船东眼看前景不确定,就开始纷纷退船。就算是刘理顺执掌苏松新区,也不可能逼着他们买。

    但是拿新区的钱去买船,他却更不情愿。

    经营船队可不是好做的事情,万一海上翻船,连他也会被追究责任。

——

    就在他苦思冥想时,一位苏州的富户,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廷扬是苏州府崇明人,他的家境富有,为人慷慨有志气。

    得知有很多船只订单被取消,造船产业园陷入停顿。一向对海运颇有认识的他,顿时感觉来了机会。

    他找到刘理顺道:

    “刘公,我能把各个船厂取消的订单接下来。”

    “但是有几个条件,希望刘公答允。”

    刘理顺想在北上前解决这件事,说道:

    “你说。”

    “本官能答应的,绝对不会推诿!”

    沈廷扬对状元公的信誉是很相信的,知道刘理顺虽然学问很高,却是一位愿意做实事的人。

    他就是因为佩服这个人,所以才过来排忧解难,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吃亏:

    “第一,我想和大明航运集团合资,希望刘公牵线。”

    “今后我沈家船队可以停靠各港口,并有购买最新海图的机会。”

    这都是大明航运集团推出的业务,很受海商们的欢迎。

    现在海上跑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明航运集团推出的各种服务,降低了航行风险。

    刘理顺对此虽然不太清楚,但他仍然知道,大明航运集团是朝廷倾力打造的巨企。

    尤其是它上市之后,股价一路上升。在被锁定股价前,市值已经接近两千万。

    这个集团就是一个巨无霸,掌管着大明沿海的方方面面。各个沿海卫所都被拉入其中,成为航运集团的合伙人。

    江南巡抚衙门的经费,除了从海关分润外,就是靠通过卫所掌握的航运公司股份。

    想到传言中的航运集团股东优待,刘理顺有些明白了沈廷扬的意图,说道:

    “牵线本官可以做。”

    “就算航运集团不答应,本官也会说服江南航运公司给你们机会。”

    “接下来的条件是什么?可以一并说出来。”

    沈廷扬哈哈一笑,继续提要求道:

    “第二个条件就是希望刘公允许我开设保险公司,帮助跑船的人承担风险。”

    “据说朝廷要整合各个藩国的保险公司,仿照大明航运集团成立大明保险集团,相互承认保单,不用重复买保险。”

    “我希望将来能加入保险集团,同样合资建公司。”

    这个就有点敏感了,因为现在的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职能其实是收保护费。

    郑芝龙就是靠东宁保险公司收的保护费,赚得盆满钵满。

    朝廷一直有官员在弹劾,但是因为皇帝在其中分润好处,此事一直被置之不理。

    不过在郑芝龙去南洋开辟藩国后,这个局面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即使皇帝仍允许他收取保护费,需要和其他势力缓和关系的郑芝龙,也知道不能再这样干下去——

    他郑家需要的是世代富贵,可不是一直去拉仇恨。

    所以就有了成立大明保险集团的提议,朝廷和各个藩国合作成立保险公司,一张保单就能通行所有地域。

    沈廷扬不知从哪里听说这个消息,想要成立保险公司。

    刘理顺对此是不敢轻易答应的,他问道:

    “你办保险公司有什么用?”

    “难道你有保险队,能在海上保护自己的船队?”

    沈廷扬笑着说道:

    “我当然是没有保险队的,但我提供的是意外险。”

    “只要在海上航行出了意外,造成的损失我的保险公司都会赔。”

    “那样我的船就更容易租出去,不至于买了船却无人开。”

    这个办法,让刘理顺大声称“妙”,明白了沈廷扬的想法。

    现在船东之所以退船,不是需求一下子降低这么多,而是战时状态结束,他们的前景变得不确定。

    沈廷扬的保险公司,则让这种不确定变得更加确定,而且租船的投入成本更低,会让更多的人投入海运。

    刘理顺称赞着他的想法,又问道:

    “还有吗?”

    “这两个条件本官都能答应你。”

    沈廷扬这时就说道:

    “刘公既然这么说,沈某就不客气了。”

    “请新区国资委以地皮、码头入股,在我的航运公司占股份。”

    “将来运输新区采购的物资,要优先使用航运公司的船队。”

    刘理顺对此一口答应,看出沈廷扬能力的他,还希望入股保险公司,为所有苏松新区的船只提供保险。

    在北上受封之前,刘理顺在沈廷扬帮助下,成功解决了造船产业园的危机。

    不过因为战时状态结束带来危机的行业不止一个,很多商人此时都愁眉苦脸,不敢像先前一样扩大再生产。

    他们希望延续战时状态,找个敌人继续打下去——

    这些怀着地主思维的商人,很喜欢朝廷战时状态的订单。虽然利润不够高,但他们开办的工厂能像种地一样稳定获得收益。

    甚至比种地更稳定,不用担心水旱灾害。还能迅速扩大规模,比兼并土地更快捷。

    很多从种地转向工商业的士绅,组成工商联合会,发动盛大的请愿。请求朝廷收复汉唐故土,找个敌人继续打下去。(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6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