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永垂不朽!晋王之死!
朱棡再次抬眼,死死地盯着他。
这一次,他沉默了许久,一言不发。
烛火在他深不见底的瞳孔中,摇曳不定。
纪纲再次为自己斟满一杯,将其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他似是更添了几分豪气,放下酒杯,目光直视朱棡:
“王爷,卑职今日所言,句句发自肺腑。”
“若有半句虚假,愿遭天打雷劈,让我纪氏一脉,自此断子绝孙!”
他发出毒誓后无,稍作停顿,继而承诺道:“王爷‘上路’之后,您在海外的家眷,卑职定会尽力周全,不使他们受惊受扰。”
朱棡眼中的最后一点光亮,也彻底熄灭了。
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浊气。
那声叹息仿佛抽空了他全身的精气神。
朱棡无力地瘫靠在椅背上,声音嘶哑,绝望道:
“朱允熥还活着……他还活着,那我朱棡,便再无生理。”
“这是死局,已然注定。”
他抬眼看向纪纲,竟露出了一丝惨淡的笑意:“既是死局,与其死在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小人手里,倒不如……死在你纪纲手上。”
“至少,到了这个时候了,你对本王还算尊敬。”
他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与牵挂:“本王在新大陆,尚有家小。”
“我只问你一句,朱允熥他是打算将我这一脉,彻底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么?”
纪纲收敛了方才的江湖气,神情肃然,道:“这,便要看王爷……选择一条怎样的‘路’了。”
“哦?”
“王爷若是愿意‘体面’地走,”纪纲的声音压得极低,“陛下圣心仁德,自会念及宗亲之情,既往不咎。”
“您在新大陆的子嗣,依旧是大明亲王,王爵可袭,世世代代,永镇一方,荣华不绝。”
“可若王爷,非要撕破这最后一层体面,”他的声音陡然转冷,“那等待您家小的,恐怕就要承受雷霆之怒了……”
他虽未把话说完,但那未尽之言中的血腥气,已然在这小小的内堂中弥漫开来。
“体面?”朱棡自嘲一笑。
他用指尖摩挲着冰凉的酒杯边缘,那双看透生死的眼中,忽然闪过一丝好奇:“你要我如何‘体面’?”
“这酒,是你带来的。”
“里面,有毒么?”
纪纲摇头,神情坦然:“没有。”
他解释道:“卑职方才说过,我敬王爷是英雄。”
“我此来,是为陛下送王爷最后一程,而非亲手‘弑王’。”
“毒杀,亦是杀,这是脏活,卑职不屑为之,也不愿为之。”
朱棡的动作一顿,眼中罕见地闪过一丝错愕。
他着实没有想到,以心狠手辣、酷吏之名著称的纪纲,竟会执着于此。
他方才仰头饮酒之时,心中早已闪过酒中有毒的念头。
但朱棡不在乎。
当“朱允熥还活着”这五个字入耳的瞬间,他就已是待死之人,又何必在乎是死于穿肠之毒,还是三尺白绫,或者乱箭穿尸呢?
不过,纪纲的回答,确确实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纪纲似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再度开口:“王爷是何等身份?”
“无论您是死于毒杀,还是死于刺客之手,或是悬梁自尽,终究是‘死于非命’。”
“这天下悠悠众口,是堵不住的。”
他看着朱棡,一字一顿地说道:“这,既非陛下所愿,亦非卑职此行的目的。”
“天下悠悠众口?”
朱棡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竟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嘲弄:
“他朱允熥的手中,握着《大明日报》这等可以颠倒黑白的利器!”
“只需几篇雄文,便能搅动天下舆论。”
“这世间的愚夫愚妇何其之多,加上他早已在百姓心中塑就了神明般的地位,届时只需让那些笔杆子稍加粉饰,天下人还不是对他感恩戴德,信他如信神佛?”
“他说本王是怎么死的,百姓根本就不会怀疑。”
“就算有聪明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出来质疑,也会被那些盲从他的百姓骂死。”
“他会在乎所谓的‘悠悠众口’?”
朱棡的笑声戛然而止,冷冷道:“他真正怕的,是在父皇面前,无法交代吧!”
“他可以蒙蔽天下人,却独独骗不过我的父皇!”
纪纲静静地听着他的发泄,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平静地陈述道路:“无论如何,王爷,这对于您和您的家人而言,总归是一件好事。”
“至少,王爵可保,血脉可续。”
朱棡冷哼一声,兀自不甘地做着最后的抗争:“那又如何?”
“即便本王不配合,父皇尚在人世,他朱允熥想动我的家人子嗣,父皇也绝不会答应!”
“‘杀’,自然是不会的。”纪纲的声音平淡如水,道:“但陛下若上奏无上皇,以‘宗亲谋逆,国法难容’为由,削其藩,降其爵,您觉得,太上皇会为了一个犯上作乱的儿子,而动摇他亲手为朱家江山定下的规矩么?”
纪纲摇头道:“恰恰相反,无上皇或许会亲下谕旨,严惩不贷。”
“因为他老人家,更需要用您这个前车之鉴,来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不可逾越的榜样。”
“天家威严,不容挑衅!”
这番话,如同一柄无情的重锤,彻底击碎了朱棡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
他沉默了。
朱允熥制定皇室宗亲犯罪要降爵削藩条例之时,老朱并未曾反对,反而大力支持。
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良久的死寂之后,朱棡终于再次开口,声音里已再无半分波澜,只剩下彻底的认命:
“他既不愿脏了自己的手,那又预备让本王,如何‘配合’他演好这最后一出戏呢?”
纪纲见他已然屈服,神色也缓和了些许,道:
“王爷此番自海外归来,本就是回大明‘就医’。”
“若就此‘一病不起,药石无效’,岂非是再合乎情理不过之事?”
“卑职,会为您延请江南最好的名医,日夜诊治,悉心照料。”
“朝廷,亦会派遣太医院的御医,前来会诊。”
“那些沿途巴结于您,此刻正翘首以盼的百官,更会为了彰显忠心,为您寻来无数杏林国手。”
纪纲平静无比的说着:
“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知道,晋王殿下,是真的病了,病入膏肓。”
“所有为您诊治过的大夫,都会成为您病情的见证者。”
“最终,王爷您天不假年,撒手人寰,乃是天命,非人力可回天。”
“这,便怪不得任何人。”
“届时,朝廷会为您隆重举哀,追封谥号,表彰您为大明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陛下,甚至会亲临祭奠,为您扶灵戴孝,尽显叔侄情深。”
“如此,王爷您生前的赫赫威名,与身后的清誉,都将毫无半点瑕疵。”
纪纲的声音,在烛火下显得格外幽远:
“您的名字,将作为大明最重要的功臣,被堂堂正正地载入史册,与国同休,永垂不朽。”
说完这番话后,纪纲再次长揖及地,那姿态,仿佛是在拜别一位即将远行的故人。
“王爷,眼下已是深秋,夜露寒重。”
“您若只着一件单衣,在外面的庭院中‘静思’一夜,便是铁打的身体,恐怕也难挡这入骨的阴寒。”
他稍稍抬眼,意有所指地补充道:“至于后续大夫们开的汤药,是入口,还是悄悄泼洒,岂不全在王爷您的一念之间?”
“总不能,这世上还有人敢强行撬开您的嘴,行灌药之举吧。”
“就是一直盯着王爷,亦是不能的。”
“若一次风寒尚不足以‘病入膏肓’,那便再再接着‘静思’,两夜,三夜……”纪纲的声音平静无波,“王爷凤体金贵,寒露深重,何愁‘天命’不至呢?”
朱棡听完这番滴水不漏的安排,先是死寂般的沉默,随即,他竟仰天大笑起来。
那笑声空洞、悲凉,在死寂的深夜中回响,充满了无尽的荒谬与自嘲:
“哈哈哈,好!好一个‘药石无效’!好一个‘天命所归’!”
朱棡的笑声戛然而止,转为一脸的狰狞与讥讽:“他朱允熥,可真是算计到了极致,将自己摘得比那雪山白莲还要干净!”
笑罢,他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冷透的残酒,一饮而尽。
酒液冰冷刺骨,如一把刀子,从他喉间直刺入心底。
“罢了!”他重重放下酒杯,眼中只剩下决绝,“既然他要本王‘病死’,本王便‘病死’给他看!就按你说的办!”
“王爷深明大义,敢作敢当,卑职钦佩。”纪纲再次俯首,声音里听不出是赞赏还是冷漠,“请王爷放心,您在新大陆的家人,卑职以性命担保,必定安排妥当。”
“哼,”朱棡冷笑一声:“有父皇在,我又是‘清清白白’地病逝,他朱允熥自然不敢食言,也不敢动我的妻儿。”
他话锋一转:“不过,为了我那一脉的万全,为了让他们世世代代,再无后顾之忧,本王决定,再送他一份大礼,把这场戏,演得天衣无缝!”
说罢,朱棡大步走向书案,取来纸笔,亲自研墨。
随后,当着纪纲的面,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就了三封密信。
“啪!”他将三封刚刚封好的信,重重地掷在纪纲面前。
“纪纲,看仔细了。这里,是本王的三封遗书!”
“其一,呈奏父皇。”
“其二,转交皇帝朱允熥。”
“其三,发往新大陆,给我的妻儿!”
“这三封信,会向父皇和天下人,明明白白地交代本王的心迹。”
“我朱棡,是病故于此,回天乏术,无怨,亦无悔!”
“给妻儿的信,是严令他们自此以后,尽忠朝廷,效忠陛下,永世不得有二心!”
“有这三封信为本王盖棺定论,这出戏,是否才算真正唱完了?”
纪纲拿起那三封仿遗书,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再次深深下拜:“王爷高义。卑职定不辱命。”
朱棡不再多言。
他走到门边,卸下了身上华美而厚重的锦袍,仅着一袭单薄的中衣,伸手推开了那扇通往庭院的木门。
门开的刹那,如刀的朔风裹挟着寒意,呼啸而入,瞬间吹熄了堂内的数支烛火。
朱棡就这样,一步步踏入了那片无尽的寒冷与黑暗之中。
他昂首挺立,任凭那刺骨的寒风撕扯着自己的衣衫与发丝,背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孤傲。
纪纲默立了片刻,望着那道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难明的情绪。
旋即也不再停留,悄然转身,如一个幽灵般,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宅邸的夜色里。
翌日,天色刚明,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便如插翅一般,传遍了整个马鞍山周边的所有官衙。
晋王朱棡,病重垂危。
所有闻讯赶来、预备继续“拜谒”的官员,无不瞠目结舌,满脸的不可置信。
他们脑海中最后留下的印象,还是昨日那位立于山巅,指点江山,中气充沛如洪钟的亲王。
那等龙行虎步的雄姿,那股睥睨天下的气魄,哪里有半分病弱的征兆?
怎的就一夜之间,风云突变,说倒便倒了?
惊疑不定的官员们蜂拥而至,将住宅的门槛都几乎踏破。
一时间,马鞍山地界所有叫得上名号的杏林圣手,都被火急火燎地用马车请了过来。
然而,无论来者是何方名医,无论他如何望闻问切、三指沉浮,在更换了数人、反复诊脉之后,得出的结论都惊人地一致:
晋王殿下,是真的病了。其脉象浮弱游丝,五脏真气涣散,绝非伪装作态,已是风中残烛!
众人纵有万般疑虑,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也唯有感叹一句“世事难料”。
或许,真是殿下久居海外,此番归来水土不服,又兼车马劳顿,不慎为阴寒所乘,这才骤然倾颓。
官员们将各种千年人参、雪山灵芝,如同流水一般被送来。
大夫们绞尽脑汁,开出了最好的方子。
消息通过急电报传回金陵,朝野震动。
太医院与新立的京师医院,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便派出了院中位份最高、医术最精的国手,星夜兼程,赶来马鞍山,为晋王治病。
然则,任凭你是国手圣医,任凭你用的是何等灵丹妙药,晋王殿下的病情,却无半分起色。
他的身体,以一种无可阻挡的速度,一日比一日衰败下去。
最终,面对那日益沉寂的脉搏,所有名医皆是束手无策,唯有跪地请罪。
晋王朱棡之症,已非药石所能及,更非人力所能挽。
短短数日之后,这位正值鼎盛壮年、本该入京“主持大局”的亲王,竟真的就在这万众瞩目之下,在这距离金陵不足百里的马鞍山宅子里,一病不起,溘然薨逝。
……
(https://www.bshulou8.cc/xs/2552213/4367752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