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强力推动军改
一群技术疯子,最后确定的初步设计,还是在前后甲板上加一个炮台,尝试一下每个炮台塞进去两门75炮。
仔细想想,陆军是真的惨,只能玩小管子,否则难以机动。尤其东亚的骡马,真的拉不动大管子,更别说驮运了。
说到火炮口径这事情,法国人在一战之前搞出了一个全军单一口径火炮的笑话。
真就是一门七五小姐打天下,真就是沉浸在过去的夜战经验中跳不出来。
似乎很容易路径依赖。
现阶段陆军装备的退架炮,因为装药的技术进步,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拿破仑玩的青铜炮。
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异,周帝国的武器技术先进能保持差不多七十年。
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因为战争的威胁,军事技术发生了一次大爆发。
现在是世纪初,周帝国的军事技术领先程度,在贾琏看来还不够,再怎么说,有生之年要搞出退管炮和内燃机组合。
总而言之,东西两线的对外扩张不能停。没有外患,也要找个外患,东边是美国,西边就是沙俄。
从天津回来,方颂通报了与英国公使交涉的结果,对方果然不承认,只答应了会将消息传递回国内,让政府约束海军。
贾琏知道这个结果,并未太多在意,而是先去见了李元,汇报了此事。
听取汇报的李元很是不满道:“先生果然洞见了英国人的反应,既然他们不要脸,那就不要给他们留脸面,派舰队定期出马六甲,为我国商船护航。此事由先生来办,朕是极为放心的,只是军改之事,不宜久拖不决,先生辛苦一下,拿出一个新的规划来。”
贾琏无法推脱,告退回来,花数日的时间,整理了一个军改的大纲。
凡事都要分一个轻重点,在贾琏看来如何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如何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这才是军改的核心。
三湾改编是不可能了,只能搞替代叙事,其次就是军人待遇问题,必须扭转过去那种军人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
于是贾琏军改方案的最初,首先强调了要提高现役军人待遇的事情,并且给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待遇,一个是社会地位。
提到待遇的同时,贾琏还强调了两点,提高待遇之后的军队,绝对不可干涉地方政务,绝对不能经商。
其次才是对现有军队的模式进行改制,提出现在的兵部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复杂的战争形式,兵部的所有官员,要么离开,要么纳入军队体系。而改制后的兵部,应该是一个由皇帝直属的军队,内阁对兵部没有管辖权,只有监督的权利。
兵部(可以看做总参谋部),下设,陆军部,海军部。陆军下设军区,海军下设各大舰队。
具体到选拔机制,贾琏强调了必须是皇家军校毕业生优先。
弄了一个提纲之后,贾琏进宫见李元当面上呈。
李元看罢,很认真的请教:“本朝自问待武勋不薄,为何还要提高军人地位,还请先生解惑。”
贾琏很耐心的解释:“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不仅仅是高层,更多的还是靠基层官兵奋勇。世人以从军为耻,军人未战先弱。微臣想要打造的军队,不仅仅是战时作战的武装力量,太平年间,还应该是抢险救灾的子弟兵。”
能不能做到不说,肯定是要朝那个方向努力的,总不能跟过去一样,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李元继续往下看,看到连以上要设德化官时,更是错愕道:“这个德化官,怎么个说法?”
贾琏继续耐心解释:“德化官,主抓军队日常生活,教育他们忠君爱国,教育他们要知道礼义廉耻,要有军人的荣誉感。教育之外,还要关心士兵的生活,督促军纪的执行。微臣以为,新的军制中必须有一条禁令,禁止军官打骂士兵。这一条没详细展开说,是希望陛下来提。”
李元顿时眼睛一亮,默默的点点头,继续看关于兵部的改革。设陆军、海军、后勤、装备、宪兵等部门。每个部门都要设相应的监督机制。
认真的看完之后,李元内心颇为震撼,如此一来,整个旧军制被彻底的颠覆了。从皇帝的视角看这次军改,无疑更方便皇帝掌握军队权利。
“卿的意思,朕来拟提纲,交由兵部完善,最后全军推广?”李元多少有点疑问的,毕竟贾琏是首辅,他不该背叛文官集团。
贾琏淡淡道:“陛下,微臣就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兵部牵头,军校配合,军中抽调有欧洲军事考察经验的军官参与完善军改内容。”
李元不禁好奇道:“以卿的意思,欧洲军队建设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优点?”
贾琏道:“可以作为一个改进的参照物!”
李元点点头:“朕明白了,但是首先还是需要内阁的支持,其次是内阁扩大会议的通过,否则即便是方案出来了,也很难执行。”
贾琏立刻站起,正色道:“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力帮助陛下完成此事。”
迫不及待的李元,次日立刻召开了御前内阁会议,拿出贾琏搞的大纲给诸位阁臣看。
岳齐不在,内阁无人反对,一致通过。并宣布,三日后召开御前扩大会议,六部尚书、督察院总宪,大理寺卿、鸿胪寺卿等部门主官列席。研发厅、铁路局、统计局、银监局、央行主官都要列席。可以看成是全体部长会议。
因为此番军改是皇帝提出并主持,所以此次扩大会议,李元率先发言。从个人宏愿到现实艰难,不得不进行军改,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这次军改的核心思想,将兵部从文官部门变成一个军队部门,从此由皇帝直属,这对于内阁也好,各级部长也罢,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皇帝既然拿出来大家讨论,那就不怪大家畅所欲言了。
争论不可避免,读书人引经据典,不在话下。
第一天会议结束了,就得出一个结论,军改是必须的,这是皇帝的意志,也是现实的需要。
会议在第二天继续,称病在家的岳齐,看到了皇帝亲自搞的大纲后,坚持抱病参加。
连续开了五天会之后,李元提交大纲的相关内容都通过了,唯独一条兵部该不该纳入军队系统并由皇帝直属,没能通过。
没能通过的原因也很简单,除了内阁大臣之外的其他文官,坚决不同意。
这么说吧,他们能接受兵部尚书是武将,却不能接受兵部纳入军队体系,更不能接受失去兵部那么多文官的职位。
意见不统一,李元也没着急,慢慢的拖着继续开会,一直到第十天,李元宣布暂时搁置此议案。
次日,李元暂停扩大会议,而是先召集内阁开了一个会之后,在内阁的通过之后,宣布成立一个新部门,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由皇帝直属,下设陆军、海军、后勤、装备、宪兵五个大部门,该部门总领全国野战陆军海军。
此议一出,天下震动,这是皇帝要绕过兵部来搞军改。这是要掀桌子啊。
皇帝这么一来,兵部形同虚设。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宋朝的六部。
皇帝今天可以架空兵部,明天就可以学宋朝,架空六部。在内阁的支持下,彻底让不配合的现有部门名存实亡。
官员手里的职位没了实权,不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么?
眼看李元的决心如此之大,各部尚书纷纷表态,支持皇帝军改。不就是一个兵部么?给!
扩大会议从头到尾,内阁都没表态,而是在通过困难时,陪皇帝一起,要另外搞一套军事制度。
下面的官员看清楚内阁的态度后,全都不抱任何幻想了,赶紧认怂,一定要把皇帝拉回来。
毕竟历史上的皇帝,一旦任性起来,玩的可花了。汉武帝就弄了个内廷来玩集权。
总而言之,文官只能在规则之内玩,皇帝却可以跳出规则,这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斗争。
重启御前扩大会议,这次李元态度更为坚定,认为兵部的体制过于僵化,已经不适合当下军事发展的需要。
所以,兵部要改成总参谋部,军改也要按照皇帝的大纲来改。
没有得到内阁支持,反而看清楚内阁会反水的文官集团,不得不接受现实,通过了军改的大纲。
轰轰烈烈的军改在李元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以总参谋部取代兵部,成为了定局。
眼瞅着乾正十一年的年底到了,连续的急报从安西传回,接到急报的贾琏立刻进宫。
李元看着皇帝独立混成旅发挥的急报,气急败坏的大声怒骂:“安西王,形同藩镇割据,不听朝廷号令,非但不听调,还不听宣,这是要自立谋反么?”下半年在军改时面对文官集团的反扑大获全胜的李元,春风得意之际被当头一棒。
贾琏没说话,耐心的等李元发泄怒火,冷静下来。
好一阵李元才冷静下来道:“先生早有预判,故而在兰州、迪化分设兵站,囤积军需,想来是方便我大军进入安西。满朝诸公,论知兵者,先生也!余者不足为道也!”
贾琏听了此番称赞,倒是一脸镇定道:“不过是未雨绸缪罢了。昔日先帝利用西宁王开拓安西,如今就该想到会有今日之变。说起来,龙禁尉作为情报部门,没能第一时间传回安西的消息,确实跟不上形势了。今后应该在军队中设立专门的情报部门。”
李元没想到,贾琏此刻首先想到的是亡羊补牢,立刻点点头道:“先生言之有理!”
李元这个人有一点好,知道错了,那是真的改。
这个时候的李元面对贾琏时,真的有君臣一心的感觉。
“朕意,再调一镇新军入安西,先生以为如何?”李元征求意见。
贾琏点点头:“可以,不过应该先在新省驻防,就地征兵,同时将当地驻军改编为新军。摆出随时进军安西的态势,看看安西军的动向再定。至于独立混成旅,微臣相信他们有生存下来的能力。还有一点,需要加快西北各省的道路建设,铁路暂时修不了的地段就先修公路。”
通过在河西以及新省的屯田,大致上能就地解决军粮的问题,现在困难的是很难在当地建设工业体系,就地生产,就地补给。
君臣之间很快达成了一致之后,立刻谋划从何处调兵事宜,考虑到神机镇作为京城屋里压舱石的存在,决定从神机镇抽调一个旅,从通州镇抽调一个旅,从南苑镇抽调炮兵,从西山镇抽调骑兵,组建西征军,紧急出征,前往新省。
该军不单单肩负着呼应独立混成旅的任务,还肩负着新省军改的责任。
在此之前,李元下令,立刻从通州大仓调集军粮一万吨,运往兰州,然后走陆路先出发运往新省兵站。为了安全,由当地驻军派兵护送。
贾琏这边则要求铁路局,尽快将铁路修到玉门关。并指出,铁路局不但要修铁路,还要通过开展植树活动,确保铁路减少风沙侵蚀。
……………………
环球舰队绕过好望角,继续北上,进入地中海,抵达伊斯坦布尔,此次环球友好访问的第一站。
第七次俄土战争结束之后,奥斯曼帕夏病故,帝国内部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在易卜拉欣为首的实力派支持下,新帕夏顺利继位,局势恢复平稳。年轻的新帕夏对于权利的掌控不如前任,所以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对于来访的环球舰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原因也很简单,前任帕夏联合法国,配合拿破仑作战,却没能在与沙俄的战争中讨到便宜。易卜拉欣等实力派掌权之后,改弦更张,决定走过去的老路,继续强化与周帝国的军事合作。只是这一次不再追求技术引进了,单纯的追求采购装备,还是最新式的装备。
但由于此前发生的龃龉,现在的热情只是缓和的第一步,后续还要派出专门的使团去周帝国京城,说明奥斯曼内部的变化。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8326/1111044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