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 第775章 中平四年末(上)

第775章 中平四年末(上)


虽然如今刘宏的权力已被削弱,但这仅限于朝廷内部的群臣。

对于天下的世家豪强以及普通百姓而言,刘宏的威望依然是至高无上的,毕竟他是天子。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行动的范围仅限于豫州、徐州、扬州和荆州这四个地区,而且荆州还因为区星的叛乱而遭受重创,实际上只有徐州、豫州和扬州这三个地方能够响应号召。

仅仅是这三州之地,在朝廷的一纸命令之下,竟然就能够迅速聚集起十数万的大军!

这充分显示出朝廷的号召力是何等的强大。

这才是大汉真正的底蕴所在,也是李渊目前暂时不想去面对的现实。

大汉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即使李渊能够消灭再多的大汉军队,大汉也能够迅速地补充兵员。

如果不设法打击大汉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威望,那么即使李渊成功攻入洛阳,天下百姓也绝对不会听从他的号令。

他们只会从刘氏家族中再选出一位皇帝,继续与李渊对抗到底,至死方休。

即使李渊将他们全部消灭,那他得到的也只不过是个残破不堪的天下罢了。

这样一个残破的天下,就算李渊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以支撑起他的野心和抱负。

汉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谋着来年的反攻计划。

在整个北境,局势依旧严峻。

并州军的铁蹄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过,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不过,由于冬季的来临,幽州、冀州、青州和兖州这四个地区的战事基本上都暂时停歇了下来。

各方势力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尤其是幽州,情况更为特殊。

自从张举和张纯发动叛乱之后,原本与他们结盟的乌桓人,在将自己的族人迁移到幽州之后,就对张举和张纯不闻不问了。

这无疑给张举和张纯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为失去了乌桓人这支强大的生力军,仅靠他们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继续推行他们的战略计划。

更糟糕的是,公孙瓒的起兵使得张举和张纯原本占领的地区不断发生叛乱。

自九月以来,占据了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属国以及辽东郡等地的张举和张纯,逐渐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原本张举张纯的叛乱势头正猛,眼看着就要扩大战果,但没想到公孙瓒的起兵却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各地世家豪强的反抗之心。

从九月开始,张举张纯的大军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平叛战争中。

起义的人数实在太多,多到张举张纯根本无法应对。

他们的十几万大军,在公孙瓒所带领的各家部曲面前,竟然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抱头鼠窜。

不仅如此,他们还接连丢失城池和土地,局势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这场叛乱似乎并不需要大汉朝廷主动派兵支援。

仅仅依靠公孙瓒等一众幽州世家豪强的力量,就足以将张举张纯打得连连败退。

如果不是冬季的来临,这场叛乱恐怕连一年都坚持不到,就会被彻底击垮。

而在原来的历史中,张举张纯的叛乱最终确实是被幽州自己的力量所平定的。

大汉朝廷所做的,不过是派遣官员去安抚一下幽州和乌桓罢了。

在这场叛乱中,最得利的当属乌桓。

乌桓原本只是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苦寒之地,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他们借助了张举和张纯的力量,成功地从草原迁徙到了幽州。

当张举和张纯与幽州的世家豪强大战时,乌桓趁机而动,迅速吞并了大量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

这些土地原本无人耕种,如今却成为了乌桓人发展的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乌桓在幽州逐渐站稳了脚跟,势力不断壮大。

如今的幽州,边地到处都散布着乌桓部落。

据估计,约有二三十万乌桓人在此地扎根落户。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与当地汉族居民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不过,这个隐患目前尚未爆发。

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要等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幽州的乌桓之乱才会真正爆发。

而这场叛乱如果不是张辽力挽狂澜,被张辽在白狼山一战中彻底击溃。

恐怕整个幽州都要沦陷。

不过,眼下的乌桓人刚刚在幽州站稳脚跟,他们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实力。

毕竟,东汉末年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不仅中原地区受到影响,草原上的生活也同样艰难。

如果不是鲜卑陷入了内乱,恐怕在檀石槐统一草原之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率领大军南下,入侵大汉。

可以说,在汉末时期,胡人南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羌人向东迁徙,匈奴向南迁移,乌桓也向南迁徙,这一系列的人口流动引发了自黄巾起义之后大汉边境地区的各种叛乱。

如果不是李渊提前占据了并州,直接扼杀了可能发动叛乱的匈奴屠各部,那么并州恐怕也难以幸免,会像凉州和幽州一样陷入战乱之中。

在原本的历史中,羌人与凉州的汉人联合起来对抗大汉;而匈奴屠各部则与白波军勾结,共同侵略并州以及司隶地区。

不过,由于匈奴王庭内部发生动乱,匈奴屠各部不得不返回王庭参与对单于的争夺,这才使得并州幸免于难,没有被匈奴人占领。

乌桓人则趁着张举和张纯发动叛乱之机,受邀南下。

最后,大汉在平定张举和张纯的叛乱之后,面对乌桓人已经在幽州站稳脚跟的现实,考虑到当时天下各地叛乱四起的局势,朝廷最终派遣刘虞与乌桓人达成协议,同意他们在幽州扎根,这才平息了双方的战火。

自小冰河期开始,草原胡人便不断南迁。

由于其内部时常发生动乱,导致在整个汉末时期,胡人的身影相对较少。

其中,作为草原上最大的胡人部落——鲜卑人,更是在史书中仅有寥寥数笔的记载,其存在感甚至不如已经没落的匈奴。


  (https://www.bshulou8.cc/xs/13235/230293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