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588章 知行合一

第588章 知行合一


陈凡看着众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口。

哲学方面的思辨,实在不是可以出口成章的。

他也要不断地厘清自己脑海中的思路。

台上,陈凡久久无言,可却没有人敢发出声音催促于他。

因为这时候,听懂刚刚陈凡所说之言的人已经知道,站在这台上的上,绝对是有真材实料的真儒,他是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不是死背书,一心将儒学当成敲门砖的取巧之人。

终于,陈凡叹了口气道:“下面说的,我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联系到天命之谓性上来。”

“我只能说,如果能听懂,那你就能听懂,若是听不懂,那一辈子都听不懂的。”

说到这,他道:“见孺子入井而心生恻隐,此心即为天理,并非因《孟子》教导。”

“这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者,无物理矣。”

“若是给这种理论起一个名字,当称之为——心即理。”

陈凡说完,并没有解释,台下众人听得全都迷迷瞪瞪,脑子一时根本绕不过来。

然而,张溪和曹濡等人却脸色大变。

这时,国子监的一名博士皱眉道:“什么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到底说的是什么啊?”

周如砥恨铁不成钢的看着那名博士,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天天跟经典打交道,竟然还是如此迟钝。

所谓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从刚刚陈凡举得那个例子就能反推出答案来。

见孺子入井。

若是按照朱熹的论点,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孟子》,在脑海中灌输了“仁”,然后才会触发相应的救援行为。

但陈凡刚刚的论点则是,一个人,瞬间的怵惕恻隐就是天理的呈现,这种行动是自然而发发生的。

博士听完后当即质疑道:“那这不是又回到了老问题上面,天命之谓性,难道陈解元是觉得,人天生是带着善念降生的?”

陈凡转头看着那名博士,微微一笑指着院中一丛竹子道:“朱圣人格竹七日,病倒时问,竹之理何在?”

“我今观竹一瞬,却要问这位博士,格竹之心何在?”

博士哑然。

陈凡继续道“朱圣人觉得竹有独立于人的理,只有听过学习归纳,才能了解竹子挺拔、中空这些特征。”

“但我又要问了,若是没有此心……”陈凡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然后接着道“若无人心参与,挺拔不过是表象,是不是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道德意义上的【理】呢?”

“所以说,竹的【君子之德】不过是人心的投射而已,商人见到竹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竹子制作成笛子售卖赚钱牟利,但诗人见到竹子,却会用诗咏诵竹子的【**亮节】。”

“同一个竹子,不同的人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投射。”

“这就叫做,理随心动。”

“至于博士你所说的人生下来心善还是心恶,我来告诉你。”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么解释,你听懂了吗?”

安静,全场安静。

听不懂的不敢出声,因为会感觉丢脸。

听懂了的,此刻满心全都是震撼。

曹濡盯着陈凡突然喃喃自语道:“原来《孟子》的仁义内在之说,竟还可以这般贯通……”

张溪颤抖着嘴唇:“此子,此子已得象山【陆九渊】血脉,【六经注我】之道再现矣。”

周如砥也是暗暗点头,心说这陈凡所言,竟有一丝陆九渊心学的意思。

这时,曹濡身边的翰林院编修李朝列起身朝陈凡躬身一礼道:“陈先生,在下还有一个问题请教。”

马书林见李朝列竟然对陈凡执弟子礼,不由大吃一惊,其实不只是他,只要是在场的人,见到这一幕全都吓了一跳,尤其是那些根本没搞懂陈凡所言究竟代表着什么的那些人。

这可是堂堂翰林院编修啊,未来的储相,竟然对一个小小举人执弟子礼,这还有尊卑上下,还有亲亲尊尊吗?

陈凡同样躬身回了一礼,伸手道:“请讲。”

李朝列道:“陈先生所言【理随心动】,这令下官心中如拨云见日,然则……”

“若心即天理,为何世间仍然还有人知善而行恶者?”

“第二,若良知本来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还要读圣贤书呢?”

“请先生开示!”

李朝列刚刚问出这个问题,张溪和周如砥等人的脸上精彩极了。

显然,他们也很好奇,陈凡会用什么说法来自圆其说。

陈凡赞道:“李大人一眼就发现了这个理论的症结之所在。”

“对于大人你的两个问题,我给出两个答案,第一个问题,叫【知行合一】,第二个问题叫【致良知】。”

陈凡笑着伸出手掌,对李朝列道:“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知行合一,知与行,就好比这手心和手背,说【知孝】却不行孝者,实是未知孝也;说【知痛】却不缩手者,定是未真痛也。”

“概括来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李朝列听到陈凡用手掌解释,这么复杂的问题,竟然讲解的如此简单清晰明了,他叹服道:“在下懂了!”

陈凡又道:“回答李大人的第二个问题,若良知本来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还要读圣贤书呢?”

“在下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良知就像一面镜子,尘垢蒙之则昏,摩拭则明,若是一个人,被私欲所蒙蔽,那他后来的行为一定是昏聩的,但若是他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接下来的行动,就是开明的,正确的。”

“而这圣贤书就是抹布,镜子本来就是光可鉴人的,但却需要抹布擦了之后才能恢复往日的清晰。”

这时,陈凡总结道:“所以说,为什么有的人知善行恶?那是因为他被私欲所遮蔽了。”

“那我们为什么又要读圣人的经典呢?那是因为我们要借助圣人之言,扼杀我们心中存在的私欲啊。”

陈凡袖手而立,声如金玉:

“诸君,按照这一套理论来理解,天命之谓性,非谓天定善恶——

乃谓天赋予人觉知善恶之能(良知),

赋予人践行善恶之力(知行),

赋予人超越善恶之途(致良知)。

这么说,大家可以理解了吗?”

曹濡激动道:“听先生的意思,这是别人的理论?那请教先生,这是哪一位大儒之言?”

陈凡笑了笑:“王阳明!”


  (https://www.bshulou8.cc/xs/13141/5037241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