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36章 为民服务,吏为民役

第936章 为民服务,吏为民役


看着皇帝撰写的《阴阳论》,瞿式耜等人尽皆失声。

    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自然也无从讨论。

    尤其是皇帝这篇文章,似乎用了道家、阴阳家的理论,最终却落在了“易”——

    这是群经之首、四书五经之一的《易经》所阐述的,《阴阳论》仍旧可以说是儒家学问。

    尤其是皇帝论述这个“易”字,似在为变法改制张目。深知这里面水有多深的臣子,根本不敢讨论。

    他们可还记得,反对重制礼乐的,基本被皇帝罢免。

    就连黄道周那样的真儒,都被远远地丢在外地。

    攻击这篇文章,很可能被皇帝视为反对重制礼乐。

    明白其中凶险的臣子,当然不敢讨论。

    所以他们理智地略过这篇文章,继续向后翻阅。

    第五篇文章就正常多了,但是其实也不正常——

    因为这篇文章,作者署名是朱由检和钱谦益。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皇帝和钱谦益合著的,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圣谕。

    文章的标题是《撷取百家,百花齐放》,表明了皇帝对文学界的态度。

    整篇文章从先秦诗歌、诸子散文讲起,讲述了秦汉散文、汉朝诗赋、乐府民歌、六朝骈文、志怪传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大明的小说和戏剧,把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讲了一遍。

    号召大明的文人不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可以向这些流派一并学习、撷取其中的菁华,发展出自己的流派。

    鼓励大明的文学百花齐放,开出绚烂的花朵。

    其中的一些观点,是钱谦益一贯提倡的。

    作为当今文坛盟主,钱谦益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以诗言志”,并且接纳宋诗。

    朱由检对此是不反对的,因为清初的诗词中兴,就是钱谦益等人的贡献。

    不过他对宋诗不太感冒,所以就提倡学习百家、在文学上百花齐放。鼓励文学界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体来。

    为此,他还附上了一首小诗,鼓励大明的文人探索新文体。

    瞿式耜等人读着这首小诗,感觉颇有意趣: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看似是五言诗,还有些王维的味道。却突破了格律限制,如同白话一般。

    瞿式耜等人虽是官员,却也同样是文人,对此颇为称赞,感觉确实打开了诗词的新格局:

    “前后七子说学唐诗,最终也没学出什么样。”

    “老师提倡的学宋诗虽然是条出路,但宋诗的高度到底不如唐诗。”

    “陛下这首新体诗,看似浅显,却颇有意趣,得其意而忘其形,胜过无数作品。”

    “我们大明就应该有新诗词,而不是一味模仿前人。”

    这番话瞿式耜敢说,钱谦益也听得下去。

    因为他学宋诗虽然不错,但要说有什么可比盛唐诗人的名篇,恐怕自己都不认为。

    皇帝提倡的新体诗确实是条出路,至少没有古人的诗能拿来比——

    很多学习唐诗宋词的诗人,就是因此绝望。因为他们千辛万苦创作了一首诗词,却永远有更好的诗词压在他们头上。

    就连在大明诗词中首屈一指的《临江仙》,都不敢说在这个词牌中第一。

    更别说还有意境相近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横亘在这类诗词前面。

    所以新体诗确实是条出路,至少能摆脱古人的压制。

    这也是钱谦益愿意和皇帝合著这篇文章,按皇帝意思润色的原因。

    这篇看似讲述古代文学史、实则指导大明文学的文章,作为文学论文代表,放入了《翰林》第一期。

——

    前面五篇质量这么高,瞿式耜等人对后面更为期待。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选择论》,这是张溥之前发表的论文。

    在经过润色完善后,纳入《翰林》第一期。

    瞿式耜等人对此早就讨论过,没有太过在意。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署名是即将进京的刘理顺:

    “《为民服务:从柳宗元的吏为民役说起》。”

    只看标题,就让他们心惊肉跳。

    看到文章从柳宗元的“夫为吏者,人役也”这句话,阐述柳宗元的治政理念,以及更进一步阐发的“为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他们更是惊得险些跳起来。

    “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放在《翰林》?”

    “难道皇上要用此歪理?”

    钱谦益对此也不太赞同,但他却拦不住皇帝。

    面对弟子的质疑只能道:

    “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柳宗元的想法提出了那么久,也没见几个人学习。”

    “刘理顺自己想学,咱们也没法拦着。”

    “只要官员还是父母官,这种理念就推行不下去。”

    瞿式耜等人这才点头,知道这篇文章不是圣谕。

    如果皇帝真推行这种理念,估计大明的官吏都要造反——

    让民众服劳役还差不多,怎么能为他们服务?

    深恶痛绝地批判了一番,瞿式耜接下来看到了翰林院经济馆合著的《论十一税》。

    从孟子等人对什一税的看法,讲到了三代的什一税,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税制。

    过高的赋税会让民众负担加重,过低的赋税则会产生豪强,这就是汉朝豪强层出不穷的原因。

    最好的办法就是都征十一税,然后对超级有产者加税,限制豪强出现。

    这篇文章一看就知道出自皇帝的指示,翰林院按照要求撰写。

    瞿式耜等人身为有产者,按理说是要对此批判一番的。但是他们早就学老师钱谦益转为恒产者,所以对此并不反对。

    甚至还乐于看到朝廷更严格地推行,让其他有产者同样跌下来。

    最后的第九篇文章,则是出自艺术馆。

    这篇文章是刘宗周与弟子李玉合著,名字是《乐教和娱乐》。

    同样是皇帝之前的观点,认为音乐作品要先娱乐大众,然后才能寓教于乐,用于推行教化。

    同时,从“乐由中出”,谈到了“歌以咏志”,认为满足内心需要也是教化的一部分,响应了钱谦益的“以诗言志”观点。

    也因为此,瞿式耜等人对这篇文章是颇为称赞的,认为文学和艺术都要首先发自内心,其次才是娱乐和教化。

    总体来看,他们对《翰林》第一期评价颇高。就是对刘理顺的文章,颇是有些非议。(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