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71章 从三教合一到诸教合一

第971章 从三教合一到诸教合一


“张天如这样,实在太过份了!”

    “咱们必须要反击,让他知道厉害!”

    瞿式耜恨恨地道,同样极为生气。

    作为钱谦益的入室弟子,他和钱谦益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张溥这个做法,无异触犯了他的忌讳,让他认为必须要坚决反击。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钱谦益的另一个弟子谢三宾就说道:

    “张溥这么大胆,是因为背后站着陛下。”

    “你没看陛下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了,咱们怎么反击?”

    瞿式耜闻言目光不善,盯着谢三宾道:

    “怎么,你怕了?”

    “咱们的《翰林》难道就没有陛下的文章?”

    “陛下会不讲道理偏帮张溥?”

    这下其他人都没话说了,钱谦益摇着头道:

    “陛下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就算推行改制,也是以道理为先。”

    “咱们只要能拿出道理,和张溥怎么争论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皇上根本不会管。”

    说着对皇帝的认识,钱谦益道:

    “说实话,《恒产论》、《生产论》这两篇文章,虽然说是为师写的,其实却更多是陛下的意思。”

    “但是陛下就是不愿署名,避免让人以为他偏向某个学派。”

    “你们若是有什么观点,都可以大胆提出来。”

    “当今陛下鼓励百花齐放,不会将学术定于一尊。”

    这番话让很多人连连点头,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当今皇帝明显是精通异论相搅的,鼓励士大夫相互争论。

    就算对某种学说不待见,也只是压制传播范围。

    对实学、科学这种新学问虽然提倡,却没有强行纳入科举范围,强制天下学子学习。

    《四书五经》的点校和注释,主持者还是刘宗周。这位学的可是心学,而且认同“理即是气之理”。

    所以他们想找回场子,就必须要靠自己。

    而且也不用担心皇帝偏帮张溥,当今皇帝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接下来众人就讨论,应该从哪里着手,压下张溥的气焰。

    瞿式耜率先献计道:

    “艾南英在辽南担任护军,他对华夷之辨的实践,颇受陛下称赞。”

    “现在又派他随着复汉军南下,给他立功机会。”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华夷之辨着手,探讨大同之世的民族问题。”

    “如果把泰西来的西学定为蛮夷之学,就能断掉科学的一个来源。”

    这个计策实在是狠,但是钱谦益却阻止道:

    “不可!”

    “当今陛下提倡百花齐放、海纳百川。”

    “西学也被作为百家之一,能被大明的学派撷取。”

    “你这样把西学蔑称为蛮夷之学,阻止他人学习,陛下听了会不高兴,认为是在捣乱。”

    “这种做法不可取,会引来陛下干涉。”

    向这些弟子讲解了皇帝的态度,又提到了皇帝准备承认一些国家为文明国家,不再视为蛮夷。

    泰西诸国就是重点考察对象,这些国家有可能被认证为文明国家,自然不能把西学全部贬为蛮夷之学。

    谢三宾听到皇帝是这个态度,顿时出言拥护道:

    “泰西的火器、钟表等技术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纯粹以蛮夷视之。”

    “来大明的泰西传教士,也不能视为未开化的蛮夷。”

    在场的人颇有一些和传教士有交往,对此纷纷点头认可。

    一些人甚至视传教士为西儒,认为他们是来自西方的儒士。

——

    钱谦益本来还没什么思路,听到这番讨论,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如何破局。

    他得意地捻着胡须,听着弟子门人的讨论。

    瞿式耜见他这个样子,询问道:

    “老师是有主意了?”

    “要从哪里着手?”

    其他人闻言顿时看向钱谦益,听他有何高论。

    钱谦益迎着众人的目光,脸带笑意地道:

    “方才稼轩提到艾南英的华夷之辨,让我有了主意。”

    “艾公认为,大同之世就是所有人大体相同,自然也没有民族之别。”

    “所以他提倡厉行教化,把所有蛮夷都教化成华人,以此实现大同。”

    “这就是所谓的诸族合一,所有族群的人,以后都是华人的一个族裔,在经过彻底的汉化后,最终转变为汉人。”

    这番理论,众人是知道的,艾南英没少发表这类观点。

    然后他们又钱谦益道:

    “民族如此,宗教是不是如此呢?”

    “吾师管公,曾言三教道理相通、并行不悖,应当三教合一。”

    “如今看来,格局还小了点,应该诸教合一。”

    “大同之世的宗教,同样应该大体相同,没有多少区别。”

    这个说法,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明白了钱谦益要做什么。

    作为太常寺卿、还兼任国会教化委员会主任,钱谦益推行诸教合一是分内的事情,可以说既有理论又能实践。

    如此功绩,谁也抢夺不走。尤其是皇帝在朝会上刚刚提到宗教,勒令钱谦益严查香火优免。

    可以说,钱谦益现在占着天时、人和,只要让地方官员配合,就能拥有地利。

    瞿式耜脑筋转动,更是击掌叫好,大赞道:

    “老师这个说法好!”

    “大明的宗教不止儒道佛,景教等外来宗教同样也应纳入其内。”

    “三教能够合一,诸教自能相合。”

    “应当以儒为主兼容各教,其它宗教都应符合儒家道理。”

    “像景教那样的外来教派,应该严格审查,根据圣贤教诲,一条一条地审。”

    “《四书五经》要点校注释,各个宗教的教义同样也是如此。”

    “太常寺负责管理宗教,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一番话转弯抹角,又针对了传教士。

    西学就是传教士带来的,如果发现他们宣扬的教义不合儒家道理,就能以这个理由,把某些人驱逐出去。

    瞿式耜完全能够想到,这件事开展后的结果是什么,一定能够对吸纳西学的科学造成打击。

    钱谦益抚须不语,显然没有反对。

    他已经想好了,要对各教典籍挑刺,然后由太常寺主持,确定各教经典,并且点校修改。

    做成这件事情,那就是推行教化,谁能否认他的功绩?

    当然,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专门针对景教,他决定先拿其它教派着手,修订它们的教义。

——

    这些讨论,被他整理成《大同之世的宗教问题》,呈递给了皇帝。

    朱由检看到这篇文章,对钱谦益颇是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人竟然能提出有益建议。

    这篇文章的理论和措施,在他看来已经没必要改了。不像之前那些文章,需要他专门提点,钱谦益才能察觉问题。

    对钱谦益不吝夸赞,朱由检赞许他道:

    “卿能从宗教着手推行教化,已经是合格的太常寺卿了。”

    “教化委员会交给你,朕也能够放心。”

    “就按文章的内容好好干,以后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番话明显是暗示,明年换届会把他提一提。

    钱谦益听得身子都轻了,颇有几分飘飘然。

    他向皇帝恭敬道:

    “都是陛下教诲,臣才能有所进益。”

    “请陛下多加提点,臣定力行不怠。”

    这番表忠心的话,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

    “你的这篇文章,主旨很完善了。”

    “只是具体做法上,还需要有重点。”

    “三教合一的要点是什么,那就是三教圆融,包容其它道理。”

    “但是有一些宗教,却是极端排外,推行极端教义。”

    “这方面是需要重点针对的,要把极端教义,全部剔除出去。”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诸教圆融,最终融为一体。”

    “所以,太常寺推行诸教合一的重点,就是打击极端教义。”

    钱谦益听得眼前一亮,对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本来只是说点客气话,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找到关键,让他重点打击极端教义。

    皇帝的智慧,当真是如渊似海,让他深深感到敬畏。

    而皇帝接下来的话,让他更是感到,当今皇帝早就考虑过这一点,只是没腾出手来,所以没有理会:

    “诸教合一,需要诸教信仰的神灵,纳入一个体系。”

    “朕先前推广以城隍社神为主的天地神系信仰,就是为诸教合一的神系,找到一个核心。”

    “皇天、后土就是诸教合一的至高神,和朕这个人间至尊一起,在天地人三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朕以天子之身,代天地册封正神。”

    “诸教信仰的神灵,能融入天地神系的,才能册封为正神。”

    “不能相容却又不相抵触的,可以作为外道真神。”

    “与之相悖的,则作为邪神淫祀,一定要严格打击。”

    “太常寺的官吏,只能信仰正神,不允许信仰外道神灵的人入内。”

    “主官更是要信仰皇天后土,佛道等教都不允许。”

    这是对太常寺的限制,避免有宗教信仰的人加入,向某个宗教倾斜。

    除了信仰儒家的皇天后土,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都不能在太常寺担任主要职位。

    钱谦益听到这些办法,对皇帝更是敬畏交集。

    负责太常寺的他,当然知道皇帝正在命佛道整理神仙体系。

    以前他还没有觉得什么,现在才知道皇帝早就打算推行三教合一。

    如果不是他认识得早,估计要等皇帝提示,太常寺才会推行。

    那时就不一定是他负责,他这个太常寺卿也没有多少功绩。

    现在他越发庆幸自己领悟得早,专注太常寺本职,提前察觉了这些。(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3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