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章 不用出最大的王就可以解决你
除了陈娟200米22.33夺冠。
韦勇丽也23秒拿到了第四。
第一次赢了传奇选手布朗。
这个成绩在国际上当然不算什么,但是放在亚洲已经非常非常的好。而且这场比赛可没有风速,成绩相当的强硬。
而且这才是赛季第一次首秀。
韦勇丽自己都觉得很不错了。
接着是男子200米的大战。
根本没人想过。
又是一个第一。
因为根本没有对手,谢正业现在面对不是博尔特和布雷克的对手,都是轻松的干掉。
甚至觉得毫无难度。
仅仅20秒就能夺冠。
周兵20.05第二。
所以只能这么说,虽然他只有铜牌,感觉上面还有两个位置要上,可回头的时候他却发现……
后面的人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女子100米方面也没什么好说,布朗因为不在状态,比赛成绩相当拉胯。
弗雷泽又没来。
基于美国的选手也没来几个。
又变成了陈娟和奥卡巴雷的大战。
最终陈娟以10秒90战胜奥卡巴雷的10秒95,这么一看过来,已经前前后后拿下了好几个魔都钻石联赛的冠军。
奥卡巴雷简直是要气到五官都要模糊。
好在没关系,在跳远上还捞了一个冠军。
不然真是感觉这边白来了还不够赚路费。
拿了一个冠军,倒还是赚了不少钱。
对于没有那么多商业合同的她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让自己的心情稍微好过了些。
当然看着陈娟,她是怎么心情都好不起来。
满脑子就想着怎么击败她。
你比如说110米栏。
谢文君夺冠,当然他在原本的时间线上这场就夺冠了,所以你可以说这不算。
那么后面的成绩呢?
女子100米和200米双双夺冠。
男子200米夺冠。
现在只剩下男子100米的决战。
虽然飞人大战没有苏神等人的参与少了一些星光,然后在自己人现在也有竞争冠军的能力,但还是有不少人过来观看。
毕竟一直赢,作为田径强国这么多年自然会培养一批田径迷。
光是赢球蜜。
怕是都可以,笼络不少。
所以即便是没有苏神等人,没有博尔特,整个现场的气氛意义就是很不错。
随着裁判的口令落下,全场陷入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9道蓄势待发的身影上。
“Set!”
裁判的预备口令响起,9位选手同时抬起臀部,肌肉瞬间紧绷如拉满的弓弦。
加特林采用典型的“直臂低重心”起跑姿势:双臂完全伸直撑地,肘部锁死,前臂与地面夹角仅10度,手掌全掌贴地以扩大支撑面;臀部低于肩部8厘米,膝关节角度80度,踝关节背屈20度,重心落在前脚掌与手掌构成的“窄支撑三角区”内——
这是爆发型启动的经典姿态,旨在通过最大化股四头肌与小腿肌肉预激活,实现瞬间弹射。
加特林今年状态对比去年会有所提升。
这也是他改动了技术之后,渐渐得心应手的结果。
从均衡后程,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均衡前程。
而且今年他已经感觉自己完全掌握了这种感觉。
当然与之伴生的成绩提升,还因为有别的方面的努力。
这个暂且不表。
毕竟对于加特林来说,他自己也没有跑几场比赛,他自己可能现在也还不太清楚自己的状态到底有多好。
他也需要更多的比赛去判断自己的状态。
因为在训练里面没有比赛环境的激发,没有合适对手的刺激,你很难说吧,自己的成绩兑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一世里面苏神跑出9秒,83之前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这么快,因为他之前参加的比赛太少了,因为天灾人祸,绝大部分比赛都是在国内参加。
要是当时能够出国参加几场钻石联赛,或许对于自己的实力状态会判断的更加清晰。
6道的张培猛则采用“直臂中重心”姿势:双臂呈45度弯曲撑地,肘部贴近躯干,前臂与地面夹角30度,手掌指尖朝前轻扣赛道;臀部高于肩部10厘米,膝关节角度90度,踝关节背屈15度,重心落在“前脚掌+手掌”的宽支撑区域。
这种姿势刻意降低了启动瞬间的爆发力输出,却能减少肩部肌群张力损耗,为后续途中跑的节奏衔接预留体能。
3道的劳逸双臂微屈肘,臀部与肩部基本平齐,膝关节角度85度,兼顾启动稳定性与后续加速灵活性。
他的起跑器前后踏板间距68厘米,比张培猛的70厘米略窄,适配其“短步频启动、后程扩幅”的技术特点。
当然说他们这种比赛还有卡特。
还有劳模罗杰斯。
还有金.柯林斯等。
不过就卡特在上个月60米的状态来看,他今年的状态应该是不如去年,当然今年也是为了明年的大赛做一个准修,毕竟明年有大赛,后年还有奥运会,这是一个难得的休息时间。
做一个小幅度的休整很正常。
“那如果卡特的状态还是上个月在播了室内世锦赛的时候那样,那估计这场比赛的角逐就是在我国运动员和加特林只见进行。”
“加特林今年的状态,可能会相当的好。”杨剑看着手头的资料说道:“别看前两场他都没有打开10秒,但是他前几两场的风速都有点……离谱。”
杨剑自己看着这个风速都有些发愣。
本赛季第一场100米的比赛,是金斯顿牙买加国际邀请赛,在那里他虽然只跑出了10秒11,但是那一场的风速逆风高达1点9米每秒。
你要知道同样的情况下,逆风的影响会比顺风更大。
这是穆雷卡公式里面公认的事实。
也就是说1.9米每秒的逆风,会比一个超风速的顺风带来的成绩影响更明显。
如果非要进行一个界定,那正常情况下一米的顺风大概是影响0.05上下。
可一个逆风的影响,应该是在0.07秒上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1.9米每秒的逆风,这一枪的成绩影响应该在0.14秒左右。
这还只是偏保守的影响。
毕竟逆风越大越难跑。
各项技术对比,平常都会容易脱节。
所谓的顶风作战。
就是这个意思。
那这么来看的话,他这一枪的成绩起码能在9秒95~9秒96。
而且同样的成绩以大逆风里面跑出来的难度比你顺风或者是零风速都要困难的多。
原因就是上面是说的,在风速越大的情况下,你的技术动作衔接会越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加特林居然能跑出这样的成绩实属不错,毕竟他这种老将这也是赛季第一场。百米理应成绩稍微差一点才对。
可一场就算了,再往下面一看。
杨剑都傻了眼。
一周后的比赛。
东京精工金大奖赛。
加特林竟然在逆风3.5米每秒的情况下,跑出了10秒02的成绩。
那这个成绩如果你换算一下。
硬实力已经来到了9秒78左右。
是的,你没有听错。
就是这么夸张。
在逆风3.5米每秒的情况下,如果你还能跑出接近10秒的成绩。
那你的硬实力就有这个水平。
事实上,后来加特林跑出的成绩也足够证明,的确就有这个能量。
今年开始一直到明年都会进入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
甚至这个巅峰在他的职业生涯来看,都算是顶尖巅峰状态。
虽然身体素质下滑了,但是对于技术的领悟力,对于技术的运用以及比赛的经验却达到了新的高度。
因此看到这个成绩后。
杨剑才会这么惊讶。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去年加特林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没想到今年在连续大逆风的情况下,成绩还越跑越好。
这简直就是……
离大谱。
如果是这个状态的话,那今年加特林如果风速不错,其实得有机会去冲一下9秒70甚至更高。
毕竟这在赛季刚开始呀。
才跑了两场啊。
对于老将来说更需要热身,不是吗?
当然这是寻常情况,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来说,比如加特林,他这两年找到状态的感觉就非常的快,训练的感觉可以说是越来越好。
仿佛一下子在训练中找到了什么感觉,进行了顿悟。
嘭——————
发令枪响的瞬间,加特林的反应时仅0.135秒。
他的后脚蹬地时间仅0.16秒,蹬地力度峰值达3.0倍体重,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占比60%,通过“髋膝踝三关节同步蹬伸”,身体如子弹般弹射而出。
前10米,他的躯干从45度快速抬升至60度,步频瞬间达到每秒4.8步,很快建立起半个身位的领先优势。
张培猛的反应时为0.122秒,虽比加特林快,但他的蹬地发力呈现“链式传导”特点今天做的不太好,髋部先于膝踝启动,蹬地时膝关节伸展速度比加特林慢0.02秒,却能避免过早动用小腿肌肉导致的后续疲劳。
前10米,他的步频稳定在每秒4.5步,步幅拉开不够,只能一出来就落后。
劳逸则是启动技术现在更侧重“减少无效动作”,双臂摆动幅度控制在30厘米以内,躯干抬起速度平缓,避免因突然发力导致的身体晃动,这种“稳扎稳打”的启动策略,是为他后续的途中跑和后程突围埋下伏笔。
劳逸其实自己也没有想到又大了一岁,状态好像依然还过得去。
那既然还过得去,就肯定要继续跑。
只是今年没有大赛,有点可惜。
他知道自己的技术领悟能力不如张培猛。
那就干脆化繁为简。
反而有效果。
卡特就是典型的出来就失误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今天的状态的确不佳,训练中应该是减少了不少的训练量。
为了让身体更多的修复。
前面都占不到什么便宜。
后面就更难了。
同理,罗杰斯也差不多。
而且这是赛季第一场比赛,他也需要慢慢的找状态,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是苏神系这样,上来就能爆发。
在往常的赛季里面一点一点提升状态,一点挂挡踩油门才是日常操作才对。
前20米处,加特林已领先第二位的张培猛0.05秒,劳逸仍处于中后集团,但两人的技术动作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
加特林的身体重心投影点波动幅度达8厘米,出现两次轻微“后坐”现象,这是爆发型启动常见的“发力集中度过高”问题。
而张培猛的重心投影点始终落在支撑点前方5厘米,劳逸则保持在3厘米,两人的启动节奏虽慢,却为后续加速奠定了更扎实的技术基础。
所以说一个技术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什么好慌乱的,毕竟100米是要比整个百米,而且别人一个地方发挥好,也不意味着他下一个地段也能发挥好。
只需要稳住心态,上一个没发挥好,那就下一个发挥好即可。
30米处进入途中跑阶段,这是100米比赛“速度稳定期”。
核心技术在于比拼“步频步幅平衡”与“蹬地发力效率”。
加特林此时已将步频稳定在每秒4.7步,步幅扩大至1.5米,速度达到10.2米/秒,领跑优势扩大至0.08秒。
他的途中跑技术呈现“高抬膝、快下压”特点。
膝盖抬高至髋部高度。
脚掌落地时前掌先触地。
通过快速下压形成“扒地”效果。
这种技术能最大化蹬地推进力,但对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只能说今年的加特林的的确有点回春的意思。张培猛在30米处开始调整技术,为了途中跑他的途中跑采用“中抬膝、强蹬伸”策略。
膝盖抬高至大腿与地面平行,蹬地时髋关节伸展角度达150度,膝关节伸展角度170度,踝关节跖屈角度40度,三关节发力时序差控制在0.02秒,形成“蹬伸链”效应。
这种技术虽步频不及加特林,但蹬地效率达88%,比加特林高3%,每一步的推进距离虽短,却能减少能量浪费。
劳逸这边他的途中跑技术核心是“低能耗摆臂”。
双臂摆动幅度控制在40厘米。
摆臂频率与步频保持1:1同步。
肩部旋转角度仅5度。
远低于加特林的8度。
这种“极简摆臂”策略减少了上肢能量消耗,使更多体能集中于腿部蹬地。
今年劳逸彻底开始惯行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
不得不说,对比以前那些复杂的技术,总是耗费更多的脑细胞和专注力。
不如现在用这样的模式,更多的依靠自己的身体进行跑动。
劳逸这边的团队还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个建议。
并不是苏神告诉他的。
虽然如果他问苏神,苏神也会这么说。
但是自己的团队领悟出来。
那情况还是完全不一样。
60米刚过去了一下,加特林还是跑得最快的。张培猛本来都有些着急,因为前面如果占不到便宜,后面和加特林硬刚恐怕更困难。
即便是加特林,现在和他一样都是均衡前程的类型。
但是后程加特林要比他硬。
所以如果前面占据不到什么优势,那这场比赛想要取胜恐怕相当困难。
但有时候机会总是会悄然无息的降临,一场比赛里面绝不存在宛如机器一般固定的轨迹。
变数,是会发生在任何一场田径比赛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东西。
就看这个东西来临的时候,你作为对手能不能抓住?
毕竟张培猛现在的硬实力也不差。
并不是说那种会被加特林轻松拉爆的人。
那这样的话,变数,就能够提供机会。
不然如果碰上了博尔特这些人。
那还是算了。
即便是有变数。
也不是他能抓得住的。
“加特林状态极佳,他跑得很快,张培猛在后面追,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杨剑看到张培猛一直落后,也有些着急。
毕竟这一次魔都的钻石联赛,国内运动员都表现得很好,他当然不希望重头戏的男子100米,出现什么问题。
这个变故就是——
此时加特林的技术动作开始出现细微偏差。
他的左膝抬高高度比右膝低2厘米,步长差从0.5厘米扩大至1.0厘米,这是核心肌群疲劳的早期信号。
张培猛则保持着极高的技术稳定性,步长差仅0.3厘米,重心轨迹偏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劳逸的摆臂与步频协同性进一步提升,每一步的蹬地时间稳定在0.17秒,未出现任何波动。
是的,加特林可能还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状态,当然前面的比赛本身就是在找状态,估计自己赛季的水准。
你不跑你也不知道连续输出能到什么水平。
前面加特林的输出太狠,尤其是那一场在小日子的3.5米大逆风的比赛。
是检测了自己的硬实力。
可是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他来说。
身体的损耗绝对不小。
需要恢复的时间肯定比10年前20出头的时候要长得多。
60米。
加特林的速度达到峰值,但他的蹬地力度峰值却从3.0倍体重降至2.8倍体重!
张培猛的速度提升至10.1米/秒,蹬地力度仍保持2.7倍体重。
这是因为加特林的脚掌落地时,前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比30米处减少10%,出现轻微“打滑”迹象。
而张培猛和劳逸的脚掌接触面积始终稳定,蹬地时的“扒地”效果未出现衰减。
70米处。
加特林仍领先张培猛0.07秒。
劳逸紧随张培猛之后。
三人与身后的卡特已拉开0.1秒以上差距。
卡特这个郁闷。
不是明年和后年都有大赛,好不容易今年可以缓一会儿,你们就这么拼的吗?
你要说莫斯科世锦赛拼一拼还行,这没大赛呀。
砰砰砰砰砰。
别看加特林还领先。
此时加特林的面部已显露出疲惫。
他的呼吸频率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而张培猛和劳逸仍保持着均匀的两步一吸节奏。
途中跑阶段的技术差异,已为后程冲刺的局势逆转……
已经提前埋下伏笔。
80米。
比赛进入决定性的后程冲刺阶段,此时选手的技术核心从“速度提升”转为“速度保持”与“极限发力”。
加特林的速度开始回落至,他的步频从4.7步/秒降至4.6步/秒,步幅缩小。
这是肌肉疲劳导致的“步幅衰减”现象。
也就是讲,加特林他现在的股二头肌肌电活动强度从最大收缩值的90%降至85%,膝关节伸展速度减慢0.02秒/步。
他的步频几乎不变,步幅却扩大,速度提升至10.2米/秒,与加特林的差距缩小至0.04秒。
能够保持当然不是什么精神力的作用,这么简单是技术上的调整。
这里,他的技术调整极具针对性。
躯干前倾角度从5度增至8度,双臂摆动幅度扩大至50厘米,摆臂时肩部带动手臂形成“前后平摆”。
减少了上肢对身体平衡的干扰。
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从40度增至45度,蹬地力度峰值回升至2.8倍体重,这种“后程蹬地强化”技术。
正是他区别于加特林“前半程爆发”的核心优势。
也是他今年很想要提高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后程能力能不能稍微加强。
他的前面能力已经足够快了。
90米。
加上您还想提高自己的速度,或者说是稳定自己的速度,但是他感觉身体已经渐渐的不停指挥,尤其是自己的肌肉部分已经明显有需要罢工的情况,这没有在比赛里面逼到一个极限,你是感觉不出来的。
看到张培猛几乎已经追上了。
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再次爆发。
“张培猛加油”的呐喊声浪席卷全场。
而加特林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他开始刻意加大摆臂幅度,试图通过上肢带动速度。
毕竟他也是老将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但是有时候调整不一定都是有效果的。
甚至还有反效果。
比如他这一调整。
却导致躯干出现轻微晃动。
步长差扩大至1.2厘米。
张培猛躯干前倾8度,双臂摆动幅度50厘米,步长差0.3厘米,重心轨迹偏差2厘米,这种“极限状态下的技术稳定性”,是他能在顶级对决中笑到最后的关键。
稳定度,就是二沙岛一直强调的东西。
只要有稳定度,首先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下限,其次是你的稳定度更高的话,别人成绩即便比你好,他也可能因为稳定度不够输给你。
加特林因为前面爆发了几场高能。
毕竟年纪大了,刚刚赛季开始就这么走。
还是有些负担沉重。
训练的时候没感觉。
到了比赛激发自己之后,尤其是破10之后,明显感觉到了副作用。
加特林的体能已接近极限,他的股四头肌出现轻微痉挛,步频虽仍有4.6步/秒,但蹬地力度峰值降至2.2倍体重。
每一步的推进距离都在缩短。
最后5米,张培猛深吸一口气,将躯干前倾角度加大至10度,双臂向前摆动至胸前,准备冲线。
加特林紧随其后,也试图通过身体前倾完成超越,但他的腿部已无法再提供足够的蹬地力量,步幅大幅度缩水。
这样的人把自己的身体逼迫到极限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一幕在未来也会多次出现。
上一次大赛里也有经典的呈现。
他只能让自己的身体尽量往前进,但这样的话反而有一种下半身跟不上的诡异感。
越跑越僵。
“张培猛,压线!”
“赢了!”
“9.91!!!张培猛拿下加特林!!!!”
“把魔渡钻石联赛的百米冠军也留在了这里!!!!!”
当张培猛的胸膛率先撞线时,现场计时器瞬间定格——9秒91!
紧随其后的加特林以9秒92冲线,仅差0.01秒屈居亚军。
劳逸以9秒96冲线,摘得铜牌。
“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女子100米,女子200米,男子110米跨栏……”
“这些冠军竟然都留在了国内!”
“而且我们还没有出最强阵容。”
“对手就已经倒下。”
“看起来我们的强大,可能已经有些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料!”
“今年魔都钻石联赛!”
“种花家田径队,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想要见最后的大BOSS。”
“你得先过得了前面几关才行。”
“不管你是不是前奥运会冠军!”
张培猛接受欢呼。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这些曾经让自己听着就感觉难以直视的名字。
现在?
好像即便是和他们同场竞技。
拿下他们。
才是自己的目标。
以往的唯唯诺诺,光是一个美国成年队运动员就可以血洗国内赛场的情况……
一去不复返了。
(https://www.bshulou8.cc/xs/8760/86337773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