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42章 周文渊

第242章 周文渊


这天,周末。

95号院的贾家忽然有人回来了,邻居们纷纷出来看热闹。

原来是小当从上海回来了。

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丈夫和一个尚且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在周末略显慵懒的四合院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贾家的房门多年未曾这样热闹地敞开过了,如今不仅开了,里面还传出了婴儿嘹亮而健康的啼哭声,以及大人们带着南方口音的软语。

最先被惊动的是三大爷。

他正提着鸟笼子准备出门遛弯,瞧见贾家门口停着两个崭新的行李箱,再一听那动静,立刻收住了脚步,踮着脚就往里瞅。

紧接着,隔壁的张婶、李嫂也都闻声出来,手里还抓着摘了一半的韭菜或是没纳完的鞋底。

“哎哟喂,这是……小当?真是小当回来了?”三大爷眯着眼,看清了屋里那个穿着时髦咖色毛呢大衣、烫着一头精致卷发的年轻女子,虽然变化不小,但眉眼里还能看出小时候的模样。

小当闻声转过身,脸上带着笑,却也有一丝久别重逢的拘谨:“三大爷,是我,我回来了。”

她说着,一边轻轻拍着怀里裹在柔软襁褓中的婴儿。

她身旁,站着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笔挺中山装的男人,看起来文质彬彬,手里还拿着一个上海带来的精致点心盒子。

他见邻居们围过来,连忙上前一步,带着温和却不失距离感的笑容:“各位邻居好,我是小当的爱人,姓周,周文渊。

我们刚从上海调回北京工作,以后就搬回院里住了,还请各位老邻居多多关照。”

这周文渊说话斯文有礼,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略带一点南方口音的柔和,与院里大嗓大气的爷们儿婶子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递上点心盒子:“一点上海的特产,不成敬意。”

“哎哟,太客气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张婶接过点心,眼睛却不住地往小当怀里的孩子身上瞟,“这是你们的娃娃?多大啦?真白净啊!”

“快四个月了,叫萌萌。”小当脸上泛起母亲特有的柔光,稍微侧身让邻居们看了看孩子的小脸。

那孩子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人群,也不怕生。

这时,得到消息的秦淮茹和贾张氏也急匆匆地从外面赶了回来。

秦淮茹一眼看到女儿和外孙,眼圈立刻就红了,也顾不上和邻居们寒暄,上前就接过了孩子,嘴里不住地念叨:“我的乖孙哟,可算回来了,让姥姥看看……”

贾张氏则拉着小当的手,上下打量,又是欢喜又是埋怨:“死丫头,回来也不提前拍个电报!这冷不丁的……”

院里顿时热闹非凡。

许大茂也背着手溜达过来,瞧着周文渊那派头,又瞄了瞄那崭新的行李箱,啧啧两声:“从上海回来的?那可是大地方。

周同志在哪个单位高就啊?”

周文渊推了推眼镜,谦逊地笑了笑:“单位还在办理手续,暂时在机械工业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

“部里的研究所?”许大茂眼睛一亮,这听起来就是个有油水的单位,“了不得,了不得!知识分子啊!”

周围的邻居们看周文渊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好奇和尊重。这95号院,工人、店员、退休职工居多,像周文渊这样在部委下属研究所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稀罕人物。

小当和周文渊带来的,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更仿佛一股来自南方大都市的、与四合院日常气息截然不同的新风。

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那个婴儿用的、印着外国字母的奶瓶和柔软的纸尿布,都成了邻居们私下里议论的新鲜话题。

“瞧见没,小当那大衣,电视里上海姑娘都那么穿!”

“人家那孩子用的那叫啥?尿不湿?听说不用洗,用完就扔!”

“啧啧,部里的研究所,那待遇能差得了?你看那周同志说话的劲儿,就跟咱不一样。”

就连三大爷,回家后都对三大妈感慨:“贾家这女婿,看来是个人物。

跟咱们院里这些糙老爷们儿不一样,人家是玩笔杆子、搞技术的。”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自然也传到了陈小满和安雨琪的耳朵里。

安雨琪在院子里遇到秦淮茹,还特意去看了看小宝宝,回来跟陈小满说:“孩子真可爱,小当看着也成熟多了。

她那个爱人,姓周的,一看就是个有学问的,听说搞机械研究的。”

陈小满正在看文件,闻言抬起头:“从上海回来的机械研究所的?嗯,现在国家确实急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他对此倒没有太多好奇,只是觉得院里多了一户正经人家是好事。

至于“洋派”作风,经过前番“洋药”的风波,他已然更加淡定,外在的形式固然能吸引眼球,但真正的里子,还得看长远。

小当一家的回归,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95号院的居民们得以窥见一丝改革开放浪潮下,更大世界里正在发生的流动与变化。

人们的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这座四合院、这条胡同、这座城市,南来北往,人才流动,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渗透进每一个角落。

而对于小当和周文渊来说,从繁华的上海回到略显陈旧但充满人情味的四合院,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转折。

他们带来的新风,能否融入这古老院落的生态?

他们自身,又将如何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小当一家的回归,像投入95号院的一颗石子,荡开的涟漪久久未平。

接下来的几天,贾家成了院里最热闹的地方。

邻居们借着由头,送把青菜、端碗刚炖好的汤、或是纯粹“路过”瞅一眼,进进出出,实则是想多看看这从大上海回来的两口子,尤其是那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萌萌。

周文渊确实是个“不一样”的存在。

他每天清早准时起床,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和深色裤子,拎着个黑色的公文包,跟院里推着自行车、穿着工装匆匆往外赶的上班族们形成鲜明对比。

他总是客气地跟遇到的邻居点头致意,但话不多,步伐很快,显得目的明确,与院里习惯在门口抽袋烟、闲聊几句再出门的老街坊们格格不入。

小当的变化也很大。上海的几年生活,将她身上那股胡同妞儿的泼辣劲儿磨去了不少,多了几分都市女性的精致和疏离。

她给萌萌用的东西,很多都是院里人没见过的:一次性纸尿布、软管包装的进口婴儿润肤霜、甚至还有一个据说能自动播放催眠曲的电动摇床。

这些“稀罕物”成了大妈大婶们私下里议论的焦点。

“哎哟喂,那尿布,用一次就扔?得多费钱啊!”阎解成的媳妇于莉咂着嘴,既羡慕又觉得肉疼。

“谁说不是呢,”张婶附和道,“不过人家小周是部里研究所的工程师,听说工资高着呢,还有外汇券,能买侨汇商店的东西!”

“啧啧,还是生闺女好,嫁得好比啥都强。”有人半开玩笑地感慨,引得一阵哄笑,也让一旁抱着孙子的秦淮茹脸上更有光了。

但也有看不惯的。

许大茂就背地里撇撇嘴:“嘚瑟什么呀?从上海回来就了不起了?用的穿的洋气,那孩子就能比别人家孩子金贵?我看那周文渊,整天端着个知识分子架子,跟咱劳动人民不是一路人!”

三大爷倒是看得开,摇着蒲扇点评:“时代不一样喽。

现在讲究科技,讲究人才。

周工这样的是香饽饽。

咱们院儿能来个这样的能人,也是好事。”

他还特意找周文渊聊过一次,打听上海现在的发展,听得啧啧称奇。

周文渊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隔阂。

他尝试过融入,比如下班回来,看到几位大爷在门口下棋,会驻足看一会儿,但他对象棋一窍不通,只能干站着。

大爷们客气地让他“来一盘”,他连忙摆手,尴尬地笑笑:“不会,不会,你们玩。”然后讪讪地回家去了。

他也试过给围观的邻居发上海带回来的高级香烟,但那种带过滤嘴的烟,老烟枪们抽不惯,觉得没劲,客气地接过来别在耳朵上,转头还是抽自己的旱烟袋。

一种无形的壁垒,存在于这位新邻居与95号院的老居民之间。

这壁垒,源于生活方式、知识背景、乃至价值观念的差异。

这天下午,小当抱着萌萌在院里晒太阳,几个老婶子围着她逗孩子。

“小当啊,这孩子夜里闹不闹?要是闹,我有个偏方,用朱砂点眉心……”一个老婶子热心地传授经验。

小当礼貌地笑笑:“谢谢婶子,不用了。

我们萌萌吃了医生开的鱼肝油,睡眠还行。”

她说的轻描淡写,却让老婶子的话噎在了半空。

“鱼肝油?那玩意儿挺贵的吧?其实啊,孩子糙着点养更皮实……”

“文渊说科学喂养更好。”小当的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持。

这时,安雨琪也抱着几件刚洗好的小孩衣服出来晾晒。

她看到小当,笑着走过来:“晒太阳呢?这孩子真乖。”

“安嫂子。”小当对安雨琪态度明显更亲近些,或许因为安雨琪的气质更沉静,也或许因为陈小满的身份地位在院里不同一般。

安雨琪看了看萌萌,温和地说:“脸色真好,你们带得精心。”

她没提什么偏方,也没质疑鱼肝油,只是自然地夸赞。

小当松了口气,话也多了起来:“就是有点担心四九城春天风大干燥,怕她皮肤不适应。

上海这时候都快穿单衣了。”

“是,北方气候是不一样,给孩子保暖保湿最重要。”安雨琪说着,很自然地从晾衣绳上取下一条柔软的棉质口水巾递给小当,“用这个,纯棉的,吸水性好,孩子戴着舒服。

我们小时候都用这个,比那些化纤的软和。”

安雨琪没有否定小当从上海带来的新事物,只是提供了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更质朴的选择。

小当接过口水巾,摸了摸材质,确实柔软,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谢谢嫂子。”

这一幕,被旁边的几个老婶子看在眼里。

她们忽然觉得,安雨琪这种不卑不亢、既接纳又包容的态度,似乎比她们一味的好奇追捧或者暗地里的酸涩议论,更显得高明,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傍晚,陈小满下班回来,在门口遇到刚下班周文渊。

两人打了个照面。

“陈总。”周文渊显然知道陈小满,客气地点头打招呼。

“周工,刚下班?研究所工作忙吧?”陈小满停下脚步,随口寒暄。

“还好,刚接手一些项目,还在熟悉。”周文渊推了推眼镜。

“机械研究所是咱们国家工业的基石,很重要。

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陈小满语气平和,没有刻意亲近,也没有疏远,是一种基于对技术人员尊重的态度。

“谢谢陈总。”周文渊感受到这份尊重,神情放松了些。

简单的几句对话,被院里的许大茂看在眼里。

他原本觉得周文渊清高,陈小满更是地位不同,两人肯定说不到一块去,没想到居然能心平气和地聊上两句。

他心里那点挑拨看热闹的小心思,只好又按了下去。

小当一家的融入,看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95号院就像一个小小的生态池,新鱼的加入,总会引起一番波动,需要时间慢慢平衡。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股来自南方的新风,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这个传统院落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了。

接下来的日子,或许会有摩擦,但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交集与火花。

而周文渊那份研究所的工作,又会给这个院子带来怎样的故事呢?时间会慢慢给出答案。


  (https://www.bshulou8.cc/xs/7708/4428997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