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民贵君轻
一月光阴倏忽而过,曲江池畔的风里已带上几分初秋的清爽。
与上次不同,湖畔凭空立起一座三层圆形高台,青灰色的石面打磨得光可鉴人,边缘处还雕刻着细密的云纹。往来才子们路过时,总忍不住伸手摸摸那滑腻的台面,有好事者站在台边试声,果然发现自己的嗓音竟比往常清亮几分,端的神奇无比。
"听说了吗?这台子是林相亲手画的图样!"一个白面书生捧着折扇,故作神秘地凑到同伴跟前,"欧阳家的石匠说,丞相还特意嘱咐,台面得中心高四周低,误差不能超过半寸,说是能聚音呢!"
旁边立刻有人接话:"何止聚音!前日我亲眼见几个老匠人站在台边议论,说这法子竟能让百人同听一言,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巧思。而且听说林相年纪竟与你我相仿,这般年轻便有如此学问,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怪不得摄政王要立他为当朝首辅。"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众人慌忙侧身让路。只见扬州王杨庸身着锦袍,与一身常服的林峰、杨辰并辔而来,身后跟着姚白白与杨小小。姚白白如今换上了合身的锦衫,倒真显出几分英气,只是面对周围投来的目光,依旧有些恍如隔世,反倒是杨小小大大方方地与他并肩而行,嘴角噙着浅浅笑意。
三人登上高台时,台下已黑压压站满了人。欧阳季青等世家主们恭敬地站在第二层,见杨庸落座,忙拱手行礼。杨庸抬手虚扶,目光扫过台下,朗声道:"诸位远道而来,共聚建安,本王甚感荣幸。今日不谈风月,只论家国,各位可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本王承诺,此间言谈此间了,无论何种狂言妄语,都绝不追究。"
“下面,有请林丞相登坛敷言。”说罢他侧身一让,将中心位置留给林峰。
林峰缓步走到高台中央,感受着脚下微凉的青石。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忽然笑道:"诸位可知,方才站在此处,我想起一句古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下来。有学子皱眉思索,也有老儒捻须沉吟。
林峰继续说道:"自有史料记载的上古至今,多少王朝更迭?始皇扫六合何等威风,二世而亡;一代明主雄才大略,末年亦有巫蛊之祸。仿佛天下事总有个定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便是所谓的"大势"?"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可我辈读书人,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大势"轮回不休?百姓流离失所,江山支离破碎,难道便是天经地义?"
这番话如惊雷落地,台下瞬间炸开了锅。有个年轻学子忍不住高声道:"林相此言差矣!天道循环,非人力所能更改!"
"哦?"林峰看向那学子,"敢问这位兄台,若是天道注定王朝覆灭,那禹皇治水、光武中兴,难道都是逆天而行?"
那学子顿时语塞,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林峰又道:"我以为,这所谓的"历史周期之律令",并非天命,而是人祸。为何会分?因民不聊生;为何会合?因人心思定。若能跳出这个怪圈,天下何愁不安?"
台下众人听得入了迷,连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儒也凝神细听。
杨辰在一旁看得直乐,凑到杨庸耳边低语:"我滴个乖乖,林老弟这张嘴是真行,跟去庙里开了光似的,你看这些老学究,这会儿怕是都已经被镇住了。"
杨庸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林峰。只见后者伸出三根手指:"要跳出这周期律,需得三件法宝。其一,曰律。"
"何为律?"他自问自答道,"律,便是定规矩、明权责。譬如治水,不能只靠禹皇一人,得有河工、有堤坝、有汛期预警之法。朝堂亦然,若事事皆决于一人,明君在位尚可,遇昏庸之主便要天下遭殃。唯有立制度、明法度,让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各安其分,方能长治久安。"
有个花白胡子的老儒颤巍巍地问:"丞相之意,是要削君权?"
林峰摇头:"非也。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制度不是削君权,而是护君权。试想,若律法分明,贪腐绝迹,百姓安乐,君王自然威望日隆,这难道不是好事?"
老儒默然点头,若有所思。
"其二,曰革。"林峰竖起第二根手指,"王朝之所以衰败,多因内部腐朽。权贵勾结、官吏贪墨、耳目闭塞,就像人得了痈疽,若不及时剜除,终将病入膏肓。故为政者需有刮骨疗毒之勇,敢于革除自身弊病,方能永葆生机。"
这话让不少人面色微变。有个家中长辈为官的青年忍不住道:"林相,革除弊病谈何容易?触动既得利益,恐生祸乱啊。"
"祸乱?"林峰笑了,"难道任由弊病滋生,就没有祸乱了?孰不闻‘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积弊若深,祸乱必发,不如主动革新,防患于未然。"
他看向那人,笑着说道:"若由你治理一方,当知百姓所求不过温饱安宁。若能革除苛政,轻徭薄赋,百姓自然拥护,何来祸乱?"
青年被问得哑口无言,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来,深深一礼,“学生受教了。”
林峰微微颔首,随即竖起第三根手指,"其三,曰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如何固本?需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开办学校,让生产力不断进步,让知识得以传播。百姓富足,教化普及,方能从根本上避免动荡。"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言虽是古训,今日听来仍振聋发聩。一个王朝的兴衰,终究要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若能做到这三点,何愁跳不出那周期律?"
话音一落,台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了林峰的“抛砖引玉”,台下不断有人迫不及待地直抒胸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谈论如何发展农桑,有人则诟病当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人教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有人推演他日若战起,扬州该如何傲立于东海之滨。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高台上,将林峰的身影拉得很长,这场前所未有的"座谈会",从午后一直持续到黄昏,仍无休歇之意。
此时,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次聚会形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将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315/1111085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