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波斯帝国1845 > 第173章 后续影响

第173章 后续影响


除了领土,战争给伊朗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各国都开始知道在近东地区有一个能和俄国一对一的国家,派遣大使和他建交。

    葡萄牙、西班牙,还有美洲的美国、巴西、智利都和伊朗商讨建交事宜。伊朗的外交得到极大的提升。

    当然,伊朗现在的任务还是发展经济和扩张。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君主,寻找更多的土地耕种是纳赛尔丁的任务。

    “沙阿,根据我们的估算,要在新领土投资800万里亚尔,还有士兵的遣散费,派遣海外军队的费用,探索索马里的费用,这些钱都需要从财政中出。”

    纳赛尔丁看着着急的财政大臣,觉得没啥情况。毕竟俄国欠债9亿还能打仗,伊朗这1000万英镑也不算啥。而且现在伊朗财政还挺健康的,只需要积极寻找财源就行。

    而这个财源自然是远东地区,根据沙阿的意思,在这次生意之后商会就以没货了为理由拒绝了接下来的生意,但无奈对方给了很多,那个东王直接拿出500万两银子,购买火炮50门,炮弹40000枚,枪支15万,子弹无数。

    没有办法,只能做这最后一笔然后跑了。而且因为加急,对方还加了50万两的加急费用。至于为什么这么急,因为在北方的清国政府开始反应过来了,他们发现敌军手中的武器比他们的还要好,但英法两国都说没有出售武器。

    你说没有就没有,哼,我信!

    没有办法的清国皇帝只能动用绝招,让地方大员训练乡勇前去围剿。

    其实已经有地方实力派开始训练军队保卫家园,曾国藩训练了6500人,加上工匠等,共一万七千人,人称湘勇。然后,就被敌军打的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跳水自尽,但被部下救起。

    在经历了这次跳水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些长毛手中的武器不像是自己建造的,应该是从其他国家购买的。

    很快,根据他在江淮地区活动的同事汇报,最近从江宁到上海地区有大型商船来往,经查是一家叫做赛帕的外国商行进行贸易。这是一家伊朗人开的商行,在上海拥有大量地皮。

    这下没错了,应该是伊朗出售给长毛的武器。说起伊朗他也听在北京的同僚说一句,这是西面的国家,最近和恭亲王商讨关于两国建交一事。

    他对伊朗的了解仅限于此了,但他知道,如果不能断绝长毛的援助,那想剿灭他们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按照清国目前的情况,直接向伊朗表示不能出售是行不通的,你又没抓住证据就说对方暗中提供武器恐怕会引起另一场战争。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他们也买,让长毛买不了就行,不就是钱嘛,他们大清可有的是。

    和远东增长的贸易是伊朗重要的收入来源,当然为了获得更多收入,纳赛尔丁不介意推动一下东方的发展。和英法那种不同,伊朗只想赚钱。

    “我们在东方的商路需要保证,和清国的正常贸易会是我国重要的收入来源。这需要海军的保证。”

    纳赛尔丁准备前往欧洲访问,看看能不能为伊朗拉点合作。毕竟要充分吸收先进知识。

    而趁着这次胜利,纳赛尔丁也向民众宣布自己将扩充后宫,波斯湾对岸的沙马里部落首领的女儿和另一个来自马什哈德的名门望族的女儿会进入,这也是为了维持沙阿在各地的威望。

    而民众也对此感到高兴,胜利者不管怎么做都是对的,而且娶妻生子也是平常操作没啥大不了的。现在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情况。

    民众大量接受着西方的知识和事物,土豆的引进让不少农民吃饱饭,减少了饥荒发生的概率。而新学校和新式工厂的出现在伊朗社会产生了第一批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有较强的参政意愿。

    战争结束后,俄国的枷锁被破除,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来活动。并且不断的提升影响力。

    而伊朗和奥斯曼胜利的外溢效果也展现出来,在印度的西北地区,大多都是新月教徒。西方传教士竭力扩大基督教的影响,而殖民当局也用立法来鼓励当地人皈依基督教。这些做法令新月教徒反感、愤恨,令各地的宗教领袖们感到地位动摇,权利受到威胁,所以他们都奋力抗争。

    印度上层势力中的许多人与英国殖民当局长期积累的矛盾,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现任总督曾计划等到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死后,取消皇帝称号并将王室从皇宫迁至库特卜。

    还有,殖民当局不仅兼并那格普尔、加色等新月教统辖的附属国,而且也停止印度教王公的年金,取消封号,等等。这些举措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贵族,因此两教的政治领袖都在暗中推动着反英的抵抗运动。

    对俄国的战争胜利后,当地的新月教徒觉得基督徒不是不可战胜的。

    民众造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东印度公司利用特权以及歧视性税收等手段,排挤、打击印度城镇各行各业。公司除了垄断一些如盐、烟草等重要商品的贸易外,还利用不同的税收来挤垮印度商人。例如,孟加拉的印度商人得不到孟买地区的棉花,因为那是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当他们转而从北印度输入时,就要加付30%的入境税。许多遭受排挤的印商,为了生存,只能充当东印度公司的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而他们原有的商业网络,自然无偿地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资源了。

    曾经的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构成了印度中世纪城镇赖以存在的基础,三者的颓废,使许多城市萧条了,更有一些中小城镇连同它们的传统体制和曾经的繁荣一起消失了,只留存于尘封的历史之中。大量的失业人员游荡于社会,群起怨尤。造反的种子生根发芽,很快就开花结果。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152/1111095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