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波斯帝国1845 > 第365章 凯末尔在德黑兰(一)

第365章 凯末尔在德黑兰(一)


在德黑兰的旅馆订好房间,将行李什么的都给放下。趁着天色还早,凯末尔决定在德黑兰逛逛,看看这座伊朗首都怎么样。

    首先,德黑兰和君士坦丁堡肯定是比不了的。一个是内陆城市,一个是港口城市,双方的发展方向不同。但德黑兰还是明显更有工业气息,工厂、学校、新式军队和警察,这都是君士坦丁堡很少有的。

    如果说君士坦丁堡是一座还没有沾染过多世俗气息的,保守的城市,那么德黑兰就是用蒸汽机和钢铁共同铸造的现代之城。各种新奇玩意都能在德黑兰看到,当地的民众也乐意接受这些事物。

    凯末尔决定去德黑兰的大巴扎看看,在众多商人口中,都说这里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而大巴扎经过市政府修缮,已经成为德黑兰重要的交易市场。香料、药材、布匹、食物等都在巴扎进行交易,每到特定节日,这里还会有表演。

    凯末尔的靴子刚踏进拱形门廊,就被扑面而来的香料气息呛得打了个喷嚏。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穹顶,将波斯地毯上的几何图案投射在熙攘的人群中,仿佛给整个市场铺了层流动的魔毯。

    “先生!上好的大马士革钢刀!”一个缠着红头巾的库尔德商人突然拦住去路。他掀开的绒布下,弯刀刃口寒光凛冽,刀柄却古怪地镶嵌着奥斯曼新月徽记——分明是战场缴获的军刀改制的纪念品。

    绕过卖鹰隼的摊位时,凯末尔差点撞上一队波斯骑兵。这些头戴黑色羔羊皮帽的军人正护送着几个欧洲面孔的工程师,他们手中的蓝图露出“德黑兰-巴士拉铁路”的字样。更奇怪的是,领队的军官居然用流利的德语与工程师交谈,口音里还带着明显的柏林腔。

    “让一让!”粗犷的吆喝声从身后传来。四个壮汉扛着蒸汽机零件挤过人群,铜制铭牌上“埃里温兵工厂“的波斯文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凯末尔敏锐地注意到,这些本该是军事机密的部件,竟像普通商品般公开运输。

    香料区的景象更令人震撼。来自印度马拉巴尔的胡椒、阿拉伯半岛的乳香、甚至遥远东方的肉桂,都装在绘有狮日徽章的标准化木箱里。一个祆教祭司正在给香料施祝圣礼,而他身旁的什叶派神职人员则忙着给货箱贴认证标签——两种宗教仪式竟和谐地同步进行。

    “尝尝这个?”卖藏红花的少女突然递来金灿灿的茶盏。凯末尔抿了一口,甜中带苦的滋味让他想起首都的点心。少女咯咯笑着揭开陶罐:“加了大不里士的玫瑰露和伊斯法罕的沙糖!“罐底赫然印着波斯的税章。

    最令凯末尔震撼的是巴扎中央的“机械区“。这里不像伊斯坦布尔的金器街那样充斥着工匠的手锤声,而是回荡着蒸汽机的轰鸣。头戴圆顶小帽的犹太工匠正在调试新式纺织机,机器铭牌上同时刻着希伯来文和波斯文祝福语。更惊人的是,隔壁摊位的波斯匠人竟在公开组装后膛步枪的击发装置——这种在奥斯曼会被处以绞刑的行为,在这里却连巡逻的宪兵都不多看一眼。

    日落时分,凯末尔在茶歇区偶遇几个波兰口音的军官。他们军服上绣着奇怪的徽章:波斯狮与波兰鹰交织的图案。其中一人醉醺醺地举杯:“为了华沙和德黑兰的友谊!“酒杯碰撞时,凯末尔分明看到他们腰间别着埃里温兵工厂特制的马刀——刀鞘上同时刻着肖邦的诗句和《古兰经》经文。

    当宵禁的钟声响起时,凯末尔最后瞥见了震撼的一幕:一队亚述基督徒卫兵正在关闭巴扎大门,他们胸前的铜质十字架与波斯军徽碰撞作响。而门廊阴影里,几个俄国流亡者正用西里尔字母记录着市价——他们的小本子上,军事术语与经济数据密密麻麻交织成网。

    回到旅馆房间,凯末尔在日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座城市的心脏不在皇宫,而在大巴扎。“墨迹未干时,窗外又传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夜班列车正将巴扎的货物运往边境,车厢里或许就藏着改变奥斯曼命运的秘密。

    凯末尔坐在旅馆窗边,望着远处德黑兰火车站升起的蒸汽。夜风带着煤炭燃烧的气味和远处兵工厂的金属敲击声,让这座城市的脉搏显得格外清晰。他翻开日记本,笔尖在纸上停顿片刻,随后继续写道:

    “德黑兰不像君士坦丁堡那样被传统束缚,它既保留着波斯的古老灵魂,又毫不犹豫地拥抱现代的力量。这里的军队、工厂、铁路——甚至巴扎里的商人——都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而操纵这台机器的,是那位坐在古列斯坦宫的沙阿。”

    凯末尔的眉头微微皱起。伊朗的触角已经伸向奥斯曼的腹地,而帝国的高层却仍在为宫廷斗争和内政腐败焦头烂额。他想起白天在巴扎里看到的那些德国工程师、波兰军官、亚美尼亚军火商——德黑兰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欧洲的技术、人才和野心家,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将不同民族、信仰和技术熔铸在一起,锻造出一个全新的帝国。而君士坦丁堡却仍在沉睡。

    “德黑兰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奥斯曼的衰落不是命运,而是选择。我们拒绝改变,而波斯人拥抱它。

    如果奥斯曼还想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做出抉择——要么像波斯一样彻底改革,要么像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样,在保守中死去。”

    他合上日记,望向窗外的德黑兰夜景。

    这座城市,或许正孕育着未来中东的格局。而他,必须考虑奥斯曼帝国该何去何从。

    次日的早餐时,旅馆老板热情地推荐今日行程:“您该去看看新落成的理工学院,今天是开放日。”他递来的传单上印着古怪的组合:校徽融合了波斯传统星盘和蒸汽机齿轮图案,校训则用波斯文书写:“传统与革新”。

    “感谢您的推荐,我会去看看的。”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152/111107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