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波斯帝国1845 > 第411章 改良工艺

第411章 改良工艺


伊朗的经济蓬勃发展,但英国经济有些不振。因为欧沃伦格银行的破产,伦敦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遭遇挤兑,股市暴跌,利率飙升至10%。英格兰银行被迫暂停《1844年银行特许法》,允许超发货币。

    这件事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里昂丝绸业受英国需求下降冲击,巴黎股市短暂动荡。奥地利的英国资本也有些波动。

    帕默斯顿首相忙着挽救经济,对于其他地方的外交暂时不太上心。当然这件事充其量也只是英国的内部事情,还没有像1857年那样扩散到全世界。

    作为法定假日,诺鲁孜节拥有七天的假期。结束后所有人都各归各位,开始属于自己的忙碌。

    坐落于巴格达上城区的帕西化学是最早扎根在当地的企业,因为染料需要大量的水,加上纺织业中的大量需求。公司的创立者,扎里夫.穆萨维看准时机,将所有积蓄投入到这家染料公司中,得益于纺织业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老板,这个月又有两家纺织厂找我们订购紫色染料。我们要不要继续扩大产能。”

    听着下属的汇报,扎里夫微微一笑。“这我知道了,扩大产能是必须的,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还是英国和普鲁士的染料,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将他们赶出去。”

    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在各国都很常见,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外国货充斥着本国市场(除了买办和某个光头)。不过目前大规模生产的合成染料只有苯胺紫这一种,想要赚钱还得增加种类才行。

    “好了,看看我的大发明家有什么进展。”

    扎里夫走进研究室,他重金请来的马哈茂德·法齐可是从英国毕业归来的留学生,据说他和苯胺紫的发明者威廉.珀金学习过,不知道他学的如何,但看他的样子是挺好的。

    “老板!”

    法齐看到扎里夫后马上拿着样品递给对方,“我成功了,您看看!”

    扎里夫拿过一看,红色的布,不过比普通红色要浅。样子挺好的,可以经受住其他考验。

    “这个颜色叫什么?”

    “啊,是叫品红,原本是法国一个人发明的,但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减小了他的毒性,并且可以大规模生产。”

    品红在1858年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这时候工艺依赖砷酸,毒性大,产率低。而法齐则在实验中做了一些改进:用更安全的硝基苯替代砷酸,并且严格控制温度,不会因过热导致爆炸。这样就成为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染料,成本也削减了40%。

    “谢谢你的付出,我想政府肯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当然,我也会给你专利费用。”

    伊朗的专利法在1862年颁布,旨在鼓励民间发明和企业创新。申请专利成功后会拥有15年的专利期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改良工艺,需要证明改良后的显著进步性就可以申请成功。而改良品红显然在这其中。

    “您知道的老板,我要的不只是这些。”

    扎里夫笑着点头,“我知道,你想要的,是要让那些看不起你和国家的人低下头,求着你。”

    法齐在英国遭受的白眼挺多,尽管伊朗赢得了政府方面的尊重,但在民间,歧视仍在。他在珀金手下学习时受了不少白眼,特别是他想要提出要近距离观赏制作苯胺紫步骤时,珀金一句话:你懂这个吗?直接把法齐惹恼了,这时候,他暗下决心,就要让他看看,伊朗也能完成他的成就。

    “赶紧准备大规模生产,另外,再让工人们辛苦一点,这几天就先加班,多余的工作时间给他们双倍薪水。”

    伊朗目前大部分工人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虽然有规定说要将工作时间限制在十小时,但具体情况下没有多少执行。

    当然扎里夫老板,可不是直接十二小时下去,这样让他的名声不太好。因此他有一套完整的计划。首先是让工人们适应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然后宣布因为工厂因为订单太多,需要将他们分成两班倒,一班八个小时,十六个小时不断地生产。然后以较低的成本价,与其他品牌打价格战,达到自己占据国内市场的目的。

    不过因为照明问题,哪怕工人能接受,但是夜晚需要的照明也是大难题。用煤气灯或者蜡烛,这太容易引起火灾,而是其亮度不够,并不能让工人保证工作。因此最黑的时候是绝对不能生产。

    扎里夫将那块品红布料举到煤油灯下,鲜艳的红色在光线下泛着丝绸般的光泽。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不仅是染料,更是打破欧洲垄断的武器。

    “法齐,”他突然转身,“如果我把工厂产能翻三倍,你能保证质量吗?”

    年轻的化学家推了推眼镜:“只要硝基苯供应跟得上,一个月内就能让产量超过法国货!”

    扎里夫咧嘴笑了,露出白色的门牙:“那我们就让那些染料商人尝尝来自伊朗的厉害。”

    帕西化学工厂在晨光中苏醒,蒸汽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底格里斯河畔的水鸟。法齐站在新建的品红车间里,手指抚过刚刚下线的第一批成品——那些鲜艳的红色粉末在玻璃瓶中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

    “老板,样品检验结果出来了,”法齐激动地跑来,“色牢度比法国货高20%,毒性只有法国产品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成本只有法国的一半。”

    扎里夫捏起一撮染料,轻轻捻动。粉末从指间流泻而下,像一道红色的瀑布。“去请商业报的记者,”他突然转身对副手说,“我们要让全国都知道,伊朗有了自己的顶级染料!”

    这样的工艺也不能用品红这样的外国名,法齐为它取了个新名字:沙赫红。并且很快申请了专利,伊朗专利局经过验证,确定沙赫红具有重大进步性,因而获得通过。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而这将改变目前的染料格局。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152/1111072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