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一只鸡的革命
天刚蒙蒙亮,张建军就起了床。
刚走出屋,就闻到一股熟悉的,却又格外霸道的香气。
那是鸡汤的香味。
顺着香味,他走到了大食堂。
只见李潇正站在那口大锅前,手里拿着一把长柄勺,不时撇去汤面的浮沫。
锅里,翻滚着几只处理得干干净净的整鸡。
汤色清亮,香气四溢。
“李……李顾问,起这么早?”
张建军有些不自然地打了个招呼。
“睡不着,起来炖锅汤。”
李潇回头看了他一眼,指了指旁边案板。
“张队长,来看看你们队的鸡。”
案板上,放着两只鸡。
一只是刚刚从锅里捞出来的,通体淡黄,皮肤紧致油亮。
另一只,是队里昨天准备杀来待客的,还没下锅。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那只没下锅的鸡,皮色发白,肉质松散。
“一样的鸡,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张建军不解地问。
“火候,时间,还有处理手法。”
李潇拿起那只炖好的鸡,用筷子在鸡腿处轻轻一戳。
皮肉瞬间分离,露出里面鲜嫩的鸡肉。
“但最重要的,是鸡本身的底子。”
“你们这的鸡,是好鸡。散养,吃的是虫子和草籽,肉质紧实,风味足。”
“但就是养得太瘦,缺了点油膘。”
“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在出栏前一个月,用特制的饲料催肥。”
“那味道,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李潇一边说,一边开始准备今天的“演示宴”。
张贵和杨小军在一旁打下手。
只见李潇手速飞快,将那只炖好的鸡,三下五除二,拆解开来。
鸡胸肉,切成细丝,与后山采来的鲜嫩菌菇同炒。
鸡腿,撕成条,拌上特制的红油酱料,做成一道口水鸡。
鸡架,则放回锅里,继续熬煮,作为高汤。
他还让王铁柱从河里捞来了几条活蹦乱跳的鲫鱼。
刮鳞去脏,两面煎黄,冲入滚开的鸡汤。
只一瞬间,汤色就变得奶白。
再放入几块卤水点的老豆腐。
那香味,简直要把人的魂都勾走。
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循着味儿围了过来。
一个个扒在食堂门口,伸长了脖子,口水都快流到了地上。
“太香了,这是做的啥啊?”
“李师傅又做好吃的了!”
临近中午,菜肴陆续上桌。
没有多么花哨的摆盘。
就是几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
白切鸡,菌菇炒鸡丝,口水鸡,鱼头豆腐汤。
还有一盘用粗粮和野菜做的菜团子。
张建军被请到了主位。
他看着桌上的菜,心里五味杂陈。
“大家别客气,都尝尝。”
李潇招呼着众人。
王铁柱第一个夹起一块白切鸡,蘸了点酱油,塞进嘴里。
下一秒,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
“我的娘嘞!”
他含糊不清地叫道。
“这……这是咱们队的鸡?!”
鸡皮爽滑弹牙,鸡肉鲜嫩多汁。
没有一丝腥味,只有纯粹的,浓郁的鸡肉香气。
在口腔里咀嚼,那股鲜甜的滋味,不断地冲击着味蕾。
这和他平时吃的又干又柴的鸡肉,完全是两个物种!
众人见状,也纷纷动了筷子。
一时间,食堂里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吸溜声和满足的赞叹声。
“好吃!太好吃了!”
“这豆腐,怎么能这么嫩!”
“这菜团子,比白面馒头还香!”
张建军也夹起一块鸡肉,慢慢放入口中。
当那股极致的鲜美在舌尖炸开时。
他昨天一整晚的纠结、犹豫、担忧。
瞬间被冲得烟消云散。
他终于明白了。
李潇不是在跟他谈政治,谈风险。
而是在给他看一条金光闪闪的路。
这条路,通向的是社员们从未想象过的富裕生活。
一顿饭,吃得所有人都心满意足,意犹未尽。
李潇站起身,走到张建军身边。
“张队长,现在,你觉得这口井,能挖吗?”
张建军放下筷子,端起桌上的一碗酒,一饮而尽。
辛辣的酒液划过喉咙,烧得他胸口一片火热。
他看着满屋子社员们脸上那满足而又期盼的笑容。
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或者说,他不想再退了。
他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挖!”
他通红着眼睛,声音嘶哑,却掷地有声。
“小李,不,李顾问!”
他走到李潇面前,紧紧抓住他的手。
“你别说了,从今天起,我们红星生产队,就跟着你干了!”
“你说怎么养鸡,我们就怎么养!”
“你说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只要能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我这个队长,就是豁出命去,也认了!”
这一刻,食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张贵在一旁看得热泪盈眶。
李潇又一次成功了。
用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
用一顿饭,征服了一颗最顽固的心。
也开启了一场,由一只鸡引发的,伟大的革命。
杨小军看着被众人簇拥在中心的师父。
眼中充满了崇拜。
他觉得,师父不像个厨子。
更像一个能点石成金的魔法师。
能把最普通的食材,变成无上美味。
也能把最渺茫的希望,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张建军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一旦下定决心,执行力惊人。
当天下午,他就召集了队委会和全体社员开大会。
当众宣布,红星生产队将与怀安县国营饭店,建立“工农互助、定向采购”的合作关系。
这个决定,在社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兴奋,有人担忧。
但当张建军把李潇提出的,高于供销社两成的收购价,以及昨天的“神仙鸡”作为例证后。
所有的疑虑,都被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所取代。
在李潇的指导下,一份简单的合作协议很快就拟定出来。
协议里,没有复杂的法律条文。
只有最朴素的约定。
饭店需要什么,生产队就提供什么。
鸡要多大的,猪要多肥的,菜要多嫩的。
标准清清楚楚。
价格明明白白。
李潇甚至还加上了一条“技术帮扶”条款。
他将作为饭店的“技术顾问”,定期为生产队提供养殖和种植指导。
协议的最后,张建军和李潇,分别代表红星生产队和国营饭店,郑重地按下了红色的手印。
张贵和几位队委会成员,作为见证人,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在后世看来简陋无比的协议。
在此刻,却像一份神圣的盟约。
它连接的,不仅仅是城市与乡村。
更是一个大胆的厨师,和一个贫困山村的未来。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911/442637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