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咱以后别惹刘一民了
饭店内,黄春雨很是大气地要了食堂内最贵的鱼,上了五道硬菜还有素菜,花了将近十块钱。
刘一民劝道:“老黄,你这个月不过了?”
“怕啥,高兴!一民,我给你说,其实你的销量好了,我也能拿到一笔奖金,算下来,这也是你请的客!”黄春雨豪爽地说道。
刘振云低头对着陈大志嘿嘿一笑:“咱们三个总是沾一民的光,算下来咱们系来这里吃饭的次数,咱们仨算多的了,但只拿过一次钱!”
“我倒是想请客,可惜笔杆子不争气啊!”陈大志叹了口气。
刘振云推了他一下:“你这话说的,跟我不想请客似的!”
黄春雨和刘一民坐下后,刘振云询问《追风筝的人》已经卖了多少册了!
“这我们倒是不清楚,书店具体卖了多少,我们也没有准确的数字。只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印的二十万册已经出库了十五万册,只剩下了五万册!”黄春雨拍着桌子,恨不得把脚踩到板凳上嘚瑟。
“十五万册?”几个人想了想脑海里面没有什么概念!
黄春雨指着旁边长征饭店说道:“这个饭店,一楼到二楼,装的严严实实,也只能装十万册,你们燕大的大教室,我是指你们坐两三百人听课的大教室,得装满!平放的话,能铺满你们学校的操场。”
黄春雨嘴里面详细地列着数据,让几个人对二十万册开始有了概念。
刘一民对二十万册也没什么概念,但是这么一听,好像确实非常多。
“这还是首印的册数,我们可能近期就会加印!印刷厂要重新排产,第二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但是只要销量好,速度自然快!
上面已经在讨论出版社自负盈亏的事情了,我们要想盈利,肯定还得靠这些书。当然,我们对咱们学术界急需的理论著作也会继续翻译印刷,虽然是赔本的事情,但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责任,毕竟我们是人民的出版社。”
黄春雨对着三人,滔滔不绝。
“商务印书馆成立以来,译书是强项,这个可不能丢!”李学勤沉吟道。
“当然不会丢,上世纪成立,就开始专注于教科书和引进西方文化。那一辈的出版人想通过翻译西方著作,找到自强之道。现在改革开放,正需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
等到饭菜上来,黄春雨依然在讲,刘一民四个人一边吃一边听,刘一民不忘说道:“老黄,多吃点,吃饱了有劲儿再讲!”
等吃完饭站在长征饭店的门口,黄春雨依然在讲,旁边的刘振云三人都开始佩服起来他的劲头。
好在外面越来越冷,冻得黄春雨哆嗦了一下才结束了这场兴奋的谈话。
临走前,黄春雨挥手说道:“一民同志,有事儿我联系你!”
“再见,老黄!”
刘一民跟刘振云三人对视了一眼,缩着脖子朝着学校里面走去。
枯黄的树叶随着冷风不断地在空中飞舞,黑蓝灰三色的棉衣穿梭在风中。
学校的保卫人员不断地在学校里面巡视,查看有没有危险的地方。
墙上贴着绿色和红色的黑字标语,保卫处的到处宣传【天干物燥,注意防火】。
回到宿舍里,四个人搓了搓手,赶紧关上了门。
刘一民嗅了嗅说道:“天冷了,但是窗户也得经常开一开,这都什么味儿啊!”
陈大志坐在床上打开了讲义:“习惯习惯就好了,再说了,现在你经常又不在宿舍,搞得这里宿舍像你的八大胡同似的。”
刘一民走到陈大志旁边调侃道:“老陈,怎么感觉你嘴里面颇有怨气啊!”
“还是小女子的幽怨!”李学勤嘲笑道:“咱们晋城的汉子反做女儿态,真是安能辨我是雌雄!”
刘振云鼓了鼓掌:“老陈,什么时候梳头啊!”
“你们两个别挤兑我,是不是你们说的,一民现在不住宿舍了,咱们宿舍里讨论文学都讨论的没什么水平了!”
陈大志直起身子,拿东西朝着刘振云扔了过去,被刘振云巧妙地躲了过去。
“这倒是,我们三个晚上聊起来没咸没淡的,还是听一民的高见有收获!”李学勤说道。
刘振云笑道:“你们是想听,一民怎么跟人吵架的吧。一民,我也想听!”
“哈哈哈!”
四个人聊了一阵子,刘振云将自己写的小说递给了刘一民看了看,另外两个也没闲着,都拿了过来。
四个人一直聊到晚上十二点左右,外面西北风吹了起来后,才一个个地卷着被子睡觉。
翌日,四个人刚走下宿舍楼,张曼凌骑着自行车在秋风中吃力地骑了过来,一只手握着自行车车把,另一只手拿着报纸和杂志。
到了四人旁边,笑着跳下了车。因为天冷,张曼凌偏黑的脸,硬是冻得变白了。
“一民,我没有得罪过你吧!”张曼凌问道。
听这语气像是找茬的,刘一民纳闷地说道:“没有啊!”
其余三个人也在想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刘振云还想说话,被张曼凌给打断了。
张曼凌用腰部靠着自行车,不靠的话,风大很容易刮倒,手拍了拍胸口缓了口气道:“我就是确认一下,幸亏没得罪你,要是得罪你了,我得被你骂死。”
张曼凌将报纸放在了刘一民的面前晃了晃,可惜风大,根本不给她展示的机会。
“你可真敢骂啊!我要是对方,估计气得要吐血。愤怒的小鸟?只会乱叫的猴子?哈哈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张曼凌笑的十分狂放,刘振云三个人接过报纸看了起来,看得在旁边咯咯直乐。
“一民,幸亏我也没得罪我你!”刘振云回想了一下交往,唯一的不愉快好像还是在新生开学的公交车上。
冲自己笑那个表情,现在还能记住,迟早还回去!
李学勤和陈大志说道:“我们俩就更没有了。”
“很好,以后继续保持!”刘一民调侃道:“张曼凌同学,你这样风风火火的跑过来,我还以为是来兴师问罪的!”
张曼凌说道:“我可不敢哈哈哈,我今天路过学校的书店,看大家都拿着报纸讨论,我觉得好奇,就去买了一份报纸,呐,还有杂志。”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嘛!”
五个人推着自行车朝着大饭堂走去,张曼凌早上起来本来想趁着人少吃个早饭,可惜因为报纸的事儿给耽误了。
大饭堂内,粥的热气和菜味相互夹杂,学生三三两两,一边吃一边激烈地讨论。
张曼凌冲刘一民使了一个眼色:“你看,多少人拿着今天的《中青报》在津津乐道。《中青报》这名记者同志起的标题也有意思。青年作家刘一民:光靠吼成不了诗人和作家!
这题目起的,谁不想多看两眼!”
“在我心里面还差点!”刘一民笑道。
张曼凌好奇的问道:“要是你,你怎么写?”
“某诗人称诗坛都是狂叫的猴子!”
刘一民留张曼凌在原地狂乱,跑过去打了一份玉米粥、炒土豆和馒头。
这时代并没有太多的保鲜技术,冬天的蔬菜少,学校里面的食堂除了土豆就是白菜,有颜色的菜不多见。
几个人将菜放在桌子上吃了起来,听着旁边不少学生在议论着《中青报》的事情。
“介个人儿有嘛说嘛,不得不嗦,介个刘一民同志,骂的可真解气呀!骂出来我们燕大学生,几十年来的老传统啊!”
“是啊,骂得好嘛,要是谁的声音大谁能当诗人,我也能当!”
“就是嘛!介个仔细讲!骂刘一民同学的人写的诗歌,我都读了,读起来是一股无名怒火呀,念的是激情澎湃,但是之后仔细一琢磨呀,介写的是嘛呀,嘛也不是!
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常识都不懂,也就是以前没诗的时候,心里边念念能解解馋!”
论说话听着有意思,还得是咱们津城人儿!刘一民听的嘿嘿笑,旁边又钻过来几个人。
陈健功带着几个文学社的学生,拿着报纸看到刘一民后:“一民,你躲在这里啊!一起吃一起吃,你这说的是怒发冲冠!”
“我们看了都替那些人难受,骂人不带脏字儿,还骂的有新意,这是功夫!”又一名文学社的学生讲道,刘一民去过几次文学社,但没见过这个学生,应该是新入社的。
“这个冬天的早晨不一般,看到这样的报纸,大家血都是热的。”
“就是,骂出了诗坛的一些怪现象。虽然新诗我也喜欢,但是有些真的是一言难尽,吃个饭噎住了也得写首诗。噎住的不是馒头,是什么玩意儿,我忘了!”
几个人大声嚷嚷,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陈健功趁机说道:“一民,趁着吃饭的功夫,你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诗歌的理解吧!”
张曼凌起哄道:“讲一讲吧!”
刘一民三下五除二地吃完手里面的馒头,笑着点了点头。
陈健功说道:“前排的同学们低一低身子,让后排同学也能够看到。”
不知道谁从后面传来了一个铁皮喇叭,是食堂的同志们维持秩序用的。
【同学们,今天的报纸很多的同学都看了。我当着大家的面也说,光吼成不了作家。
我对所谓的新诗歌和老诗歌的态度是,老诗歌有老诗歌的长处,有老诗歌美的地方,不是一无是处。难道要因为现在的新诗,我们就骂以前的老诗歌是垃圾吗?那么我们还学什么唐诗、什么宋词?我们要取长补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写的东西,这是时代决定的。时代创造了英雄,也创造了诗人、作家!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而不是批评一下就跳脚
什么合格的诗人保持愤怒,难道不愤怒就写不出来了,天天愤怒,时时愤怒,刻刻愤怒,干脆自己叫愤怒吧!
】
讲完后,刘一民在一片片掌声中找个机会就离开了大饭堂,连饭盒都没洗。到了外面,还有不少的学生往这里赶。
大食堂的负责人看到后,急忙在门口喊道:“别往里面挤了,别挤了,刘一民同志已经走了!”
“怎么可能,里面声音那么大!”有学生头也不回地说道。
“哎呀,那是喝彩的声音!”
一处四合院内,桌子上放着不少的稿纸,还有各种各样的材料。
一张张红蓝大纸上面,写着一团团的黑字。
里面坐着四五个人,手里面拿着报纸,这是启蒙诗刊的所在地。
中间坐着一名皮肤偏黑的年轻人,头发偏长,像是后世经常见到的长头发艺术生。
眉头一直紧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双手死死地捏住手上的报纸,因为用力,指甲直接戳破了报纸。
死一般的沉寂后,是一声愤怒无比的声音,猛地将报纸摔在地上:“欺人太甚,好啊,好啊,竟然骂我们是愤怒的小鸟,长江两岸的猿猴,好啊,我要骂他,狠狠的骂他!”
跑到桌子前,开始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一阵龙飞蛇舞,又觉得写的不好,生气地揉成纸团扔到了地上。
又撕掉几张后,纸团扔的到处都是。
“老黄,别撕了,咱们纸其实不多,马上就快没了!”
“啊,我就是生气,跑到《中青报》上骂咱们,同志们,你们说这能忍吗?”
旁边的一位女生柔柔地说道:“其实我们不说,别人也不知道骂的是咱们!咱们出来骂,好像咱们真是愤怒的小鸟。”
此话一出,几个人看着张牙舞爪的老黄,慢慢地将小鸟的形象套在了身上。
“你们看我干什么?”
“我看咱们还是别招惹刘一民了,惹他生气,他是真的骂啊!”
“我也这么觉得,你们没看《今天》那帮人,提都没提,听说以前也暗暗较劲!”
“我也听说了,《今天》刚开始还邀请过刘一民,被拒绝了。后来还在杂志里面谈论过刘一民的诗歌观点,还争过《中青报》的青年作家投票,后来都输了。”
“难道咱们就这么忍了?那别人如何看咱们启蒙诗社!艾清还说咱们不能惹的一代,我看刘一民才是不能惹的一代!”
“忍了吧!”
“忍了吧!”
“忍了吧,反正.唉.反正也快解散了.”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91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