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62章 从《纽扣》解放思想

第262章 从《纽扣》解放思想


朱父的书房里面,朱父指了指桌子上的作业,对刘一民讲起为师之苦。

    刘一民翻开了几页,可惜是理工科的东西,刘一民看不懂。

    “当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听起来很厉害也很体面,实际上很多大学老师过的很清贫,那点死工资,养活一家人很不容易。”

    朱父想到刘一民有稿费,又将自己想说的给咽了回去。

    刘一民的几本书摆在书房里面,桌子是普通的大书桌,刘一民笑着说道:“叔叔,您这桌子上缺点东西,放点绿植啥的,显得有生机一点。”

    “本来是有一株文竹,那可是我好不容易找来的,可惜死了!”

    刘一民听到文竹,心里面一机灵,想到了自己书桌上朱霖送的文竹。

    不过听到死了,才放下心,说明不是一株。

    “死了就死了吧,霖霖偏偏还把种植文竹的瓷罐给扔了,嗐,也怪我,没给她说清楚,那瓷罐不简单!”

    “嗯?”

    刘一民心里面开始打起了鼓,幸亏朱父没有去过自己的四合院,要是去了的话,估计一定会为文竹失而复得而开心吧!

    “一民,你看看我写的这一篇文章怎么样?像不像一部厚重的老北平文学小说?”朱父没注意刘一民的眼神,而是让他看起了自己的稿子。

    两万多字的小说,刘一民捏着鼻子看完了。

    最后将稿子递给了朱父:“叔叔写的很好,不过还得改一改才能发表?”

    “哦?”朱父来了兴趣,忙戴上了眼镜,颇有找到知己的感觉:“哪里需要改?”

    “前面的七八段需要改一改,后面的几段也改一改!”刘一民说道。

    “那就是说改下头尾,中间的故事走向不用改了?”朱父问道。

    “那个.其实……最好还是改一改!”

    “.”

    最后,朱父把笔一扔,直接不改了。等刘一民一走,自己又琢磨了起来。

    朱母靠在门框上,笑道:“你个理工科教授,天天不想着怎么提高科技水平,整天想着搞文学,文学是给你搞的嘛!”

    “贞贞,不能这么说,算了算了!”

    朱霖把刘一民送到院子外面,刘一民转身问道:“我书房里那文竹?”

    朱霖见他发现了,心虚地说道:“我爸平常也不浇水,文竹活的生不如死的,还不如送你那儿!”

    “听刚才叔叔那意思,那装文竹的瓷罐好像还不是一般的物件!”

    “怎么可能?就是一平常玩意儿,我爸肯定是瞎说的。”

    “那,假山呢?”

    “嗐,就一块破石头,我爸放在柜子里,多长时间没见过亮了!”

    将刘一民送走,朱霖拍了拍胸脯,看向了楼上亮着灯的家,蹑手蹑脚地走了上去。

    见朱父跟平常一样,就知道还没被发现,于是装作若无其事回到卧室里面睡了。

    等以后再找个机会跟父亲解释吧!

    脑子里面想着等寒假如何去见刘家父母,前阵子还在说刘老师第一次上门紧张呢,转眼可就轮到了自己,心里面越想越睡不着。

    各种情形,都脑补到位了。

    作为一个演员,她深信排练的时间越长,上台的时候越顺利。

    十月一号,随着国庆节的到来,《纽扣》这篇短篇小说正式发表。

    在《纽扣》的末尾,崔道逸备注上了一段文字“改革文学视角向下的文学作品,将改革的视角从大转向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角落。小镇乡间小贩们的细微改变,正是展示了改革开放在不经意的角落,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纽扣》的题目大家乍一看感觉莫名其妙,甚至在想《纽扣》怎么可能成为一篇小说的标题,但是仔细看,才发现《纽扣》是这篇小说的主线。

    低头看了看自己衣服上的扣子,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东西,仔细一想,现在买着是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不仅方便,花样也越来越多了,出现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款式。

    现在大家不怎么注意纽扣,在以前这个大家主要靠自己双手和缝纫机制作衣服的时代,人们总愿意去选择一些好看的扣子来装饰自己单调的衣服。

    官媒在报纸上发表着评论《从一颗‘纽扣’上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学习上级政策,向人民群众传递最新的政策精神》。

    《中青报》发表评论《用双手改变自己生活,青年人要做改革的排头兵》

    《青年人要以“章华妹”为榜样,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破除唯“单位”论!》

    其中一家报纸还刊登了一群青年在大前门卖大碗茶的新闻,成功解决了25名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第一天卖出了三千多碗大碗茶,挣了六十多块钱,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各地方的报纸,也积极找这样的例子,号召待业青年,自己去找自己的工作。

    改革和解决待业问题都跟上面的意思不谋而合了,可不得凭借着文学的影响力,在社会上好好的宣传一下。

    告诉那些回城之后,一直啃老的待业青年,不要想着进工厂进单位了,自食其力,转变观念。

    不过《纽扣》这部小说,还真激励了不少人,也改变了一些人的观念。

    尤其是一辈子信奉单位至上、个体丢人的家长,他们有些固执的甚至比条条框框对自己的孩子限制的更严重。

    但凡事情沾上报纸和号召,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倒不是本质上得到了改变,而是自己找到了好理由。

    与别人互呛的时候,能拿着报纸回怼对方。

    一些做个体小贩的年轻人,饱受歧视之苦,很多人看完感动地贴大字报感谢刘一民。

    人艺门口卖糖葫芦的兼黄牛的梁三葫芦,看到刘一民激动地抱住了他,可惜不是冰糖葫芦的季节,没办法送给他,约定到了冬天将自己做好的第一根糖葫芦送给刘一民吃。

    朴素的糖葫芦情谊,让刘一民深受感动。梁三葫芦这几年也挣到了点钱,准备在人艺附近开个店,但也不知道干啥。

    刘一民告诉他要是有门路拿到供销社的小商品的话,可以开个小商品店。

    拿不到的话,就当他没说。

    梁三葫芦当真了,真去问了,不过不知道搞到了没有。

    远在温州的章华妹,也受到了当地报纸的表彰,很多人买扣子别的不买,专门跑她那儿买,让她挣了不少钱。

    最后扣子卖空了,她没扣子卖了,就跟大家打招呼聊天。

    一波一波的人拿着杂志跑到她的面前,问上面的章华妹是不是她。

    她笑着点头给大家聊天,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认识刘一民同志,两个人还互发过电报嘞!

    见自己的纽扣卖光了,小姐妹的卖不掉,主动帮对方卖,自己也不提分成。

    不是自己的货,依然卖的热火朝天。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姐妹感叹着小说的威力。

    “大家竟因为小说疯了一样过来买纽扣,刘作家书写的好,卖纽扣也卖的这么好,要是他来卖纽扣,十个纽扣挣一分钱,卖上个一年,刘作家就发财啦!”

    小姐妹擓(kuai)着篮子,感叹道。

    章华妹疲惫地用手锤了锤后背,声音嘶哑地说道:“我也没想到,连不好的扣子都有人买,我不卖,买的人还不同意!”

    两人对视了一眼,眼睛里都是震撼。

    “以后咱们要是能去燕京,一定要到刘作家家里面感谢感谢!”

    “哈哈哈,咱们挣的这些钱,还不够火车票嘞,听于记者说,到燕京,坐火车都得几天!”

    两个人畅想着卖扣子的美好未来,章华妹晚上,借着月光,在想着自己怎么能把生意做的更大,挣更多的白面馒头。

    半夜睡不着,跑起来找到自己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抱在怀里面,畅想了起来。

    刘一民到燕大,燕大的三角地在讨论,“纽扣”这种小玩意儿,算不算改革!

    有人认识刘一民,拦住了他让他讲一讲,刘一民告诉他们,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深层次多方面的改革,从“纽扣”上,从大家的衣食住行甚至是理发洗澡,都能看到改革的影子。

    讲完之后,刘一民才回到了宿舍里面。

    宿舍里,一群人也在讨论着,李兰勇感叹刘一民的小说深受欢迎,甚至几个保卫科的人都想出去干了。

    李兰勇给他们讲了讲,自己干零活挣的钱,一个个觉得比拿学校的死工资强。

    当然,有编制的门卫,可不这样想。那些临时工,有的会升起这种想法,可是一想到未来有可能转编,便下不了决心了。

    “你不知道,一民的小说一向如此,这才哪儿到哪儿。去年新生入学仪式上,一民演讲。全燕大的学生手里面都拿着他的书,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你以为这算完了?”

    刘振云故作高深地说道。

    “你别憋着,赶紧说?”李兰勇问道。

    “师大的、理工的、人大的学生都来了,操场都挤满了。走的时候,大家都喊着要见一民,等见到了才肯离开!”陈大志说道。

    刘振云不满地看向陈大志,这家伙总是抢自己的话。

    “别吹了啊,以后再吹的时候关上门,被人听到我觉得尴尬!”刘一民敲了敲宿舍门,无奈地说道。

    “你尴尬什么?又不是假的!”刘振云笑着说道。

    “下午才燕教授的课,你来的这么早?”

    “嗐,严教授不是还想看下论文嘛,一会儿给他拿去看看!”刘一民坐在床上休息会,蹬的还真是有点累。

    李兰勇递给刘一民一瓶汽水,刘一民笑着问哪来的?

    李兰勇指了指床下,放了好几瓶。平常他也没什么消费的地方,最喜欢喝的就是汽水了,宿舍的几个也沾了他不少光。

    “等以后啊,咱大队也开个汽水厂,我拿汽水当粥喝!”李兰勇开玩笑道。

    “一民,听说你过阵子要开课?讲中西方现代文学比较?我们可都等着听呢!”李学勤凑过来问道。

    “我听说是跟陈老师打擂台啊,就像以前的教授辜鸿铭,用课堂吸引学生来证明自己,一民,我看好你,我是铁杆的刘党!”

    刘振云大咧咧地说道,被陈大志给鄙视了:“你本来自己也姓刘。”

    “那你姓陈,是不是去听陈老师的课?”

    几个人在宿舍里面笑了起来,都猜刘一民肯定能赢。

    刘一民其实对陈老师的观感还是不错的,没想到两人要比,等赢了之后再向陈老师道歉吧!

    在宿舍里面休息了一会儿,刘一民起身来到了系里面的办公室,找到严家炎,递上了自己写了四分之一都不到的论文。

    严家炎看了看论文,对课题不了解,就谈不上指导了。对刘一民论文里面提到的“法国先锋主义”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比较感兴趣。

    “这两种文学在未来都将对国内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先锋主义骨子里带着叛逆精神,这在思想比较紊乱的时候,是极其容易出现的。

    而这个魔幻现实主义,以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必然成为很多作家趋之若鹜的模仿对象。但我们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用魔幻的手法,来表现中国,实现我们的叙事。”

    严家炎倒是听过先锋主义文学,因为刘一民以前在散文里面讲过在法国遇到的先锋文学作家,看西方的一些论文,也发现了这个苗头。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则了解的比先锋文学还少。

    但在不久的将来,在明年马尔斯克获得诺奖之后,在中国将缓慢又疾速的掀起魔幻现实主义的讨论高潮。

    ps感谢天下纵横有我大佬的800点币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6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