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69章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第269章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学生们眼含热泪,高唱国歌,在各个地方传播着喜讯。

    11月16日晚上,燕大的学生汇聚在五四操场上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

    学生在操场上载歌载舞,学校向中国女排致贺电,并邀请女排来燕大交流。

    身处热闹的人群之中,刘一民热血也沸腾了起来,跟学生一起喊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改革开放初期,最需要的就是精神,女排的胜利给了中国人一种精神,这已经不单单是体育的事情了。

    被学生看做一场国家荣誉的赛事,女排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在篝火晚会上,大家提议由刘一民代表大家写一篇贺信表达燕大学生的心声,并刊登在报纸之上。

    刘一民站在操场中间,在周围学生期盼的目光之下,接下了这一重任。

    操场上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学生们再次唱起了国歌。

    五四操场上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了深夜,学生们才开始散去。

    第二天,《人民报》以正版内容报道了女排姑娘获胜的消息,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女排精神,振兴中华》。

    高兴的燕京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欢庆胜利。

    朱霖拉着刘一民在街边看着这一幕,笑着说道:“刘老师,我从小学体操,要是我当了运动员,也不知道能不能获奖!”

    “你当导演也一样可以为国争光嘛!”刘一民笑着说道。

    两个人参加了一会儿庆祝活动之后,就回到了人艺。人艺里面的演员和导演都十分激动,蓝天野和苏民两个人蹬着自行车正准备到前面参加庆祝活动。

    人艺离天安门不远,门口的路上,有许多往广场上跑的群众。

    “您二位要是去,可千万别骑自行车,走着去!”刘一民劝说了一句。

    蓝天野笑着说道:“我们到了附近,就找个地方把自行车锁起来,放心吧,我们两个不傻!这种事儿,我们又不是第一次参加!”

    “哈哈哈!我们年轻时,没少参加过!”苏民笑着附和。

    “您老两位赶紧去吧!”

    今天人艺没有排练任务,刘一民和朱霖在人艺转了一圈之后,回到了四合院里。

    刘一民许久没有来四合院,三花看到刘一民都陌生了不少。

    “来,三花!”朱霖轻轻一伸手,三花就立刻蹦到了朱霖的怀里面。

    刘一民笑了笑:“好啊,还是你们两个更亲!”

    两个人在四合院里面做着饭,一边谈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下午,刘一民坐在书房里面,提笔写下《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八个字。

    开始代表燕大的学生写一篇贺信,刘一民先是在文章里面表达了对女排获胜的祝贺。

    接下来谈论了一下女排的历史,以及女排的低谷时期,直到昨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通过女排获奖,大家激动庆祝的事情,谈论了一下女排获胜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在汗水中铸就荣誉,风雨之后得见彩虹,中国玫瑰在大阪绽放。】

    写完了,让朱霖看了一眼之后,直接到《中青报》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拿到之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正在找相关的文章发表,这篇文章写出了青年人对女排获胜之后的激动心情。

    “一民同志,你这可算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于佳佳激动地跟刘一民握了握手,就跑回了编辑部里面。

    沪市,《收获》编辑部,李晓林看到信封上“刘一民”三个字的时候,就喜上眉梢,三下五除二的就拆开了信封拿起稿子看了起来。

    看到稿子上的《凯旋在子夜》这五个字的时候,立马联想到了以前茅盾先生写过的《子夜》,不过只是恍惚了一瞬间,就开始往下读了起来。

    写前线军旅的文章并不少,不过大多都是部队内部的作家写作的。

    部队养了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战争一开始,他们就在活跃在前线,积极地进行创作,鼓舞士气。

    不过大多数写的都是报道和评论,将前线战士英雄事迹公之于众。

    李晓林看了五千多字,就意识到这是全然不同于以前的一篇军旅文学作品,心里面读下去的心情愈发急迫了起来。

    编辑室里面乱哄哄的,她一个人跑到没人的屋子里面专心地看了起来。

    故事的精彩和战士们的牺牲以及阵地上的生死爱恋,都让李晓林觉得这是一篇上乘之作。

    等读完的时候,吐了一口气,望着窗外的行人,李晓林心里面十分忐忑和纠结,一边是自己觉得好作品,另一边呢,则是里面的内容又让她不知道可不可以发表。

    纠结之下,找到了副主编看,副主编也拿不定主语,于是李晓林找到了主编巴金。

    “又拿不定主意了?”巴金笑着看向女儿李晓林,伸手将稿子接了过去。

    “这是一民的小说,写的是前线战场的事情。”

    “哦?怎么?写的有点过火?”

    “也不是,怎么说呢,您看看,跟以前的军事题材的小说不一样,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篇好小说,非常感人。但是,我就怕发表出去,产生不好的影响。”

    李晓林先走出了巴金的办公室,直到几个小时后,巴金看完,才把李晓林给叫了进去。

    “晓林,你的顾虑是什么?”巴金问道。

    “我怕有人说是抹黑部队!”李晓林想了想,慎重地说道。

    “抹黑了吗?”

    “照我看是没有,但是别人就不一定这么看了!”

    “我看呀,你这个顾虑是多余的。很好的小说,革作品之新。笔触大胆涉及到了一些禁地,但说不上是抹黑,是真实,是多方面深入的描写。

    英雄,他们也是娘生爹养的啊,也是有血有肉,有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儿女。战士们的生活和战争来临前的紧张,以及战争间隙的玩闹、矛盾、都显示了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

    普通人干出不普通的事情,才是大英雄啊!”

    巴金又说道:“去年文化部会议的时候就说了,要敢于触碰黑暗,这不是不能写的地方。既然能写,那各个地方的都能写!”

    李晓林笑着点头:“那咱们就发表,另外为了防止到时候有人断章取义,咱们是不是要做点准备?”

    “嗯,你们准备几篇评论吧!”巴金说道。

    李晓林拿着稿子高兴地离开巴金的办公室,她作为编辑,不仅仅要知道如何欣赏好小说,还要时刻保持着政治的敏感。

    李晓林将刘一民的稿子交给其余的编辑进行审核,自己开始给刘一民写手稿信,还在信里面对他进行了感谢。

    写完信,又通过财务,将一千块钱的稿费给他汇到了燕京。

    余桦的第二封信终于是被刘一民收到了,看到上面的名字和地址,刘一民就猜出来了是那个潦草小狗。

    还以为余桦是写信向自己表达敬意来了,刘一民撕开信一看,顿时纳闷了起来。

    自己什么时候看到余桦的稿子了?挠了半天脑袋,也没有记得有这件事情。

    看到余桦信里面委屈巴巴的样子,刘一民开始在书房里面翻找了起来。

    既然余桦的第二封信是寄到燕大的,那第一封信肯定也是寄到燕大。

    最近一个多月在传达室收的信,都放在了华侨公寓这边。刘一民找了好久,最终在几十封信里面将一封疑似余桦的信给找了出来。

    撕开一看,还真是!

    燕大的传达室每次都能够收到很多信,一些是读者,另外一些是家信。

    之所以将余桦的信当做一般的信给处理了,因为余桦在信封上并没有写真实的名字,而是写了一个“仰慕您的.余”

    好家伙,他还以为是哪个狂热粉呢!

    不过当打开信之后,看着余桦写的信,顿时浑身起鸡皮疙瘩,是挺狂热的!

    不过看在余桦如此“狂热”的份上,刘一民打开了他的稿子。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用词什么的都比较粗暴。

    粗暴之中露着生涩,符合一个新手的写作特点。

    刘一民读完之后,给余桦写了一封回信。

    【余桦同志:

    来信几番周转,今日得以收到。看你的文字,感慨颇多,你的文字非常具有成为知名作家的潜力,但不是现在。

    希望你多加练习,争取早日发表。如有困惑,也可来信沟通,信封请注明“余桦”二字!】

    婉转的表明“菜就多练”,余桦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第一宿舍》,讲了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在宿舍里相聚发生的事情。

    这群年轻人一起经历了青春的困惑和恋爱的甜蜜以及经历了友情和人性考验的故事。

    首发于1982年的《海盐文艺》,83年发表在了《西湖》上面,这是余桦第一次在文坛上亮相。

    接下来陆续发表的小说和散文,都是发表在一些小刊物上。不过有的也获得了一些成就,之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进入了当地的文化馆工作。

    直到1987年到鲁迅文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作协文讲所参加学习,同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成为文坛的新星。

    接下来,余桦陆续发表了几篇作品,成为了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对“暴力”的极度渲染,震惊了整个文坛。

    刘一民又在信里面具体的给余桦的小说指了点意见,暴力的语言风格已经有所体现。

    据说余桦的暴力语言风格是深受“大字报”的影响。

    写完之后,直接投进了楼下的邮筒里面。

    刘一民在《中青报》上写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的文章在燕大和青年中间广为流传,女排的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鼓励着大家。

    在铺天盖地的文章和贺信之下,刘一民的这篇文章除了在青年中间外,并不显眼。

    12月初,女排向刘一民发来邀请信,邀请刘一民到燕京体育馆参观。

    女排的邀请信让刘一民十分意外,不过三天后,还是准时来到了燕京体育馆。

    体育馆里除了刘一民之外,还有不少的文艺界人士,例如给女排拍出了第一部电影的《沙鸥》导演张暖忻。

    北电下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沙鸥》今年上映后,还获得了文化部的表扬。

    讲的是女排运动员沙鸥历经伤病、苦难和爱人离世等打击之后,仍然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

    沙鸥一身伤病,在未婚夫沈大威的支持下重返赛场,但在赛场败给日本队,只获得了银牌。

    回到燕京,沙鸥和沈结婚。沈是国家登山队的人,沙鸥听到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时,非常开心。但是没多久,国家体委过来告诉她,沈在回基地的途中雪崩遇难。

    沙鸥经历丧夫之痛后,再次站了起来,回到了女排成为了一名女排教练。

    张暖忻身穿灰蓝色的棉衣,戴着红色的围巾,短头发,今年四十一岁,一双眼睛十分有神。

    看到刘一民后,主动过来给他打招呼,笑着说期待《红河谷》电影的拍成。

    “您怎么知道?”

    “嗨,我以前在上影厂工作,还给谢晋谢导当过助手,上影厂的一些事情我都清楚,希望咱们有机会合作。”张暖忻大方地说道。

    说起来,张暖忻和刘一民的同学张曼凌,未来还会有一段交集。

    张曼凌现在即将发表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被张暖忻改编成了电影《青春祭》。

    刘一民和张暖忻朝着体育馆走去,里面还有不少的记者。

    “张导,今天女排邀请咱们过来主要是?”

    “感谢咱们呗,咱们给女排做了宣传,他们回国了也要召开庆祝会,咱们自然也被算了进去。”张暖忻笑着说道。

    女排的姑娘们穿着厚衣服,衣服是极为经典的一个款式,上面写着“中国”二字。

    她们坐在一旁,神情一直保持着微笑。张暖忻认识他们不少人,拍电影的时候,没少交流。

    指着中间的一名短发大高个女生说道:“瞧,那个就是重锤郎平!”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6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