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他们入住的公寓是一栋老式公寓,条件并不是很好。文学奖的组委会的招待部门给获奖的作者安排的有专门的住宿,不过刘一民觉得没必要自己单独折腾,于是也就住在了这里。

    公寓的楼下有一个咖啡厅,在爱德华的带领下,刘一民跟当地的几个记者见了一面。

    咖啡厅内,爱德华向刘一民依次介绍:“这位是《纽约时报》的记者琼克、这位是《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这位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这位是”

    刘一民一一跟这些记者握手,并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刘,感谢你为美国人带来了精彩的文学作品,小说里面的和解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美国人学习。你来到美国,感觉美国怎么样?”《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笑着问道。

    “美国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国家!”

    “对比中国呢?”

    “中国对我来说当然更好!”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笑道:“哦?可是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很多中国人来到美国之后,他们都不想离开了!”

    “我相信更多的中国人想的是如何学习先进的经验回去建设祖国。我们现在物质跟美国有差距,但是我们的精神非常富足,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精神和物质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希望美国人民的精神也能够富足起来!”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爱德华见状,插嘴道:“我见过很多来美的华人,他们比美国人勤劳,一些学生学习也更为刻苦。嗨,伙计们,你们不是要约稿吗?”

    几个记者纷纷提出自己要约的内容,《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更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经济方面的开放政策和营商环境。

    《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关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刘一民来到美国的感受。

    几个人纷纷留下了电话,并提供了各自报社的特约稿件标准,最多的《纽约时报》给出了千字150美元的标准。

    送走了几个人后,爱德华看向刘一民说道:“刘,听说你到过战场?”

    “爱德华,你怎么知道?”

    爱德华耸了耸肩:“我跟尼琪可是老朋友了,很早以前,我家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忠实订阅用户。我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你们中国举办的运动会?”

    “运动会?”刘一民想了半天没想到是什么。

    “北韩!”爱德华提醒了一下。

    刘一民才恍然大悟:“你父亲在朝鲜参过战?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志愿军举办的战俘营是吗?”

    “哈哈哈,刘,你很有趣!是成功加入,我们称那个地方是北韩!”

    “我们称朝鲜!”

    “不影响,不影响。我的父亲说你们的战士有钢铁般的意志,他在战场上每到晚上就睡不着觉,总觉得两旁的山坡上会冲下来无数的中国军人。后来到了战俘营,反而睡的很好。你们对敌人很凶狠,但对战俘,又很友好,你们的战士似乎有两副面孔。”

    爱德华又要了两杯咖啡,想要跟刘一民好好聊聊。

    “不,我们的战士只有一副面孔。是因为你们的身份变了,从敌人变成战俘。我们的战士,是拥有慈悲心的钢铁战士,他们热爱和平,但他们也从不畏惧死亡!”

    爱德华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我父亲一直期待着你的关于现在这场战争的小说,他想很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中国军队是否还有钢铁般的意志。”

    “在这场战争里面,我们不仅有钢铁般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有了钢铁!”

    没想到,本应该坐在这里聊文学的两个人,现在开始聊起了战争。

    一杯咖啡结束,爱德华起身说道:“刘,我父亲准备举办一个二战老兵的聚会,希望到时候你们能够参加。当然,这只是一个闲聊的聚会。你知道,他们晚年很无聊,他们的生命跟部队和该死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看你的时间!”爱德华笑着说道。

    “那咱们接下来再沟通!”

    爱德华和刘一民一起走出咖啡店,看着四周的高楼和来往的车辆,爱德华转头对刘一民说道:“希望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稿子!”

    “再见,爱德华!”

    送走爱德华,刘一民转身走回公寓。公寓的楼梯很暗,墙壁上有很多的涂鸦,楼梯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走回楼上,客厅里面多了两个人,不用介绍,刘一民就知道是聂华令和她的丈夫。

    “一民,这位是聂华令女士,这位是她的丈夫保罗!”张广年的声音刚落下。

    聂华令和丈夫保罗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热情地跟刘一民打着招呼。

    “你好,一民,很高兴能在纽约见到你。因为《绿皮书》,我才知道国内还有你这样一位年轻的作家,我跟国内的朋友通信时,特意向他们打听了你。”

    聂华令今年已经五十七岁,看起来没有那么多苍老,头发被烫成了波浪形,因此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她脸上的表情。

    热情真诚,身上又透露着文气和柔和。身上穿着风衣,打扮也符合她在大学工作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您好,很高兴见到您!”刘一民热情地笑道。

    聂华令跟刘一民握手之后,与自己的丈夫保罗说了几句英语,保罗热情的伸出双手,跟刘一民拥抱。

    保罗跟聂华令生活多年,但是并不会中文。

    坐在沙发上,张广年感谢聂华令为中国作家在国家上的交流所做的贡献。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树干在岛上、枝叶在爱荷华。枝叶当然要为根和干做点什么,当然来爱荷华的,除了华人作家,还有各种肤色的人。

    《绿皮书》里面,种族和解在这个国际写作营,算是得到了实现。”聂华令幽默地说道。

    保罗用英语说道:“我们想请你们到爱荷华大学做也一次交流和演讲。”

    等徐驰翻译之后,张广年当即表示:“我们在纽约的事情结束之后,可以将最后一站定为爱荷华!”

    “一民,到时候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聂华令笑道。

    聂华令和保罗也住在了公寓里,他们之后要一起参加一个当地华人作家的聚会。

    等其他人都回到各自的房间以后,徐驰嘿嘿一笑,走进了刘一民的房间,问刚才跟记者都聊了什么。

    听到千字一百五十美元的时候,徐驰当即扒拉起来了手指。

    “特娘的,这资本主义可真有钱,老美比法国还有钱!”

    “老规矩,还是我写!”刘一民笑着说道。

    “我翻译!”

    “五五分!”

    “太高了,太高了,一台洗衣机用不了那么多钱。”徐驰连忙摆了摆手说道。

    目前最贵的洗衣机也就五百块钱,徐驰主要想的是拿美元换外汇券,要不然不好买洗衣机。

    “五五吧!老徐同志,除了洗衣机还可以买点其它东西嘛,洗衣机、电冰箱,对自己好点。自己用不了,可以给孩子们用嘛!

    要是没有你,《绿皮书》也不可能获奖,何况当时你的翻译费,还都是人民币结的。”

    徐驰想买洗衣机是因为自己夫人越来越老了,不忍心再看着她用手洗衣服。

    听到刘一民这样说,徐驰才答应了下来。

    徐驰走后,刘一民快速坐在书桌旁开始了第一次写作。

    【对美国的第一印象——美国并不美】

    在文章开头刘一民写道:【在汉语的翻译里,我们将阿迈瑞肯翻译为美国,“美”在汉语里是漂亮的意思。按理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是刚进入美国,我就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傲慢和偏见。

    这让我明白,《绿皮书》的影响力还是太小,文字能够让人心灵产生振动,但无法让人在一瞬间完成转变】

    一路上将所见所闻都写了出来,顺便回敬了那些无良媒体。

    写到大约十点左右,三千字的稿子就写好了。刘一民敲开徐迟的门,他正在养精蓄锐呢,准备大干一夜。

    徐驰看到标题吓了一跳,刘一民说道:“他们就喜欢这样的标题,越是刺激他们越喜欢,他们要的是报纸销量!”

    “好!”徐驰点了点头,桌子上摆着一杯咖啡。

    “老徐同志,也别熬夜太久了!”刘一民关心地说道。

    徐驰瞥了一眼刘一民:“我还以为你准备半夜再给我点杯咖啡呢!”

    刘一民讪讪一笑,赶紧离开了徐驰的房间。

    从徐驰的房间里走出,刘一民看了一会儿美国报纸,就躺下睡着了。

    翌日一大早,徐驰就将稿子交给了刘一民。

    “老徐,你这嗯干的不错!”刘一民从前看到后,意味深长地说道。

    “美国佬的钱,不赚白不赚嘛!”

    有些地方能用一个单词表达的,徐驰硬生生的要用上几个形容词。三千汉字的稿件,到最后稿费最起码还能增加个三分之一。

    两人相视一笑,从房间里走出来的韦君怡问道:“你们两个这是在干嘛呢?”

    徐驰说道:“推动一下两国交流!”

    张广年也从房间走了出来,觉得两人不会胡来,也就没有细问,而是说道:“今天跟当地华人协会交流,大家准备一下!”

    纽约的华人众多,有大家所熟知的唐人街。上午九点钟左右,大家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帮助下,坐车来到了唐人街。

    张广年看着四周的西方建筑上写着汉语、街道上到处都是中国人,于是冲着协会的司机说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国内!”

    “这里华人众多,这今年又有很多大陆的人来到这里,最多的是胡建人!”

    八十年代开始,闽省人就是偷渡来美国的主力军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闽省人,也就不奇怪了。

    司机带着他们走进一家中餐厅,里面已经坐了很多人,等张广年带着他们走进去的时候,大家纷纷起身相迎。

    也有人虽然起身,但是看他们的目光十分陌生。

    张广年代表大家发言,感谢华人社团提供的帮助,希望此行能够促进中美交流,另一方面是让海外的儿女,正确的认识如今的国家。

    张广年盛赞改革开放,希望有能力的华人,可以带着资金回去建设祖国。

    “祖国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闭,我们欢迎大家回家看看!”

    双方畅聊如今国内的变化,有人提出质疑,也被他们给巧妙的化解了。

    最后华人协会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代表团能够在媒体上发出声音帮帮他们。

    “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张广年好奇地问道。

    华人协会的黄副会长介绍道:“政府准备在唐人街附近修建监狱,我们多次抗议,并没有什么效果。我们的声音还是太弱了,但是你们不一样。”

    张广年不知道事情来龙去脉,并不好答应。

    “你们抗议有效果吗?”刘一民问道。

    “没什么效果,华人的声音太弱了!”

    “为什么弱呢?据我所知在纽约的华人并不少!”

    其余人说道:“还不因为我们是华人,要是白人,早就成功了!”

    刘一民嗤笑道:“可是皮肤改变不了啊!”

    “等我们彻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就好了!”

    “华人同胞们,你们再怎么融入,终究改变不了肤色。来的时候一名美国朋友跟我讲,华人不喜欢参与政治,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政客并不正眼瞧他们。”

    一些华人面色有点不好看,因为纽约市长公开对华人说:“如果你不投票,那么你就不重要。”

    华人社区有的人没有投票权,有的人有,但是也不热衷于政治,并没有好好的利用手中的投票权。

    “你们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美国社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政治力量,这样你们的声音才会被听到。我觉得,应该改变观念开始。费劲的融入美国社会?但美国真的会接纳吗?”

    刘一民说完,有人反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包容的国家,等我们融入之后肯定会接纳我们!”

    “黑人可比中国人来的更早!黑人作为美国主要人群之一,被白人接纳了吗?”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1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