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65章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第465章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11月,《人民文艺》刊登了刘一民最新一篇小说《尘埃落定》,这是一篇《人民文艺》编辑部内部报以极大期待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当初被崔道逸拿走时,崔道逸就预料到发表之后在整个中国文学界会引起的波澜。

    王濛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纸上的讨论喜上眉梢。这是他上任《人民文艺》主编以来,他个人认为是刘一民投稿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宠儿》好是好,但毕竟是从美国绕道回来的。跟《戏台》等作品相比,这篇小说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描绘了整个川XZ族的习俗、文化风貌,以及旧制度的可恶,对新时代的到来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王濛悠闲地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双手在椅子上打着节拍,摇头晃脑地唱着:“我站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王濛脑海里看到了《人民文艺》在书店大卖的场景,店员不断地喊着断货了,断货了!

    王濛接手《人民文艺》已经两年多了,《人民文艺》相较以前是有提高,但提高不明显,并不能证明自己的编辑思路比前人的好。今年出几篇重磅作品,绝对是能稳住《人民文艺》在文学界的地位的。

    “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王濛的思绪瞬间被打断,冲着门口说道:“进来吧。”

    崔道逸笑着推门走了进来:“王濛同志,不出咱们所料,好作品就是好,不少人打电话过来祝贺咱们呐。当时一民拿出这篇长篇小说的时候,我就知道那些骂他刘郎才尽的人要后悔喽。”

    “一民这脑子啊,这小说写的是真好,看一遍小说我们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崇山峻岭的川西,了解了川XZ地的百年变化,深刻的洞察了其中的政治和文化。”王濛再次夸奖道,王濛亲自给《尘埃落定》写了一篇评论,放在《人民文艺》评论栏目的头条。

    “这肯定是他在川XZ地采风后得到的灵感,要不说真正的作家是铁脚板,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我稍微算了一下,算上以前的作品,他一次采风,写了三篇呐。《红河谷》、《山高水长》、《尘埃落定》。”崔道逸越想越觉得刘一民深不可测,文气如海水般不可估量。

    “有句话怎么说,世界上不缺少灵感,只缺少发现灵感的眼睛,但他的眼睛是不是也太多了?”王濛忍不住咂舌,想了一个绝佳的比喻:

    “咱们到一个地方采风就好比割麦子,一棵麦子只长一穗,他呢,他是刨红薯,拽起来一看里面三四个红薯蛋。”

    “而且个个都很大。”崔道逸用双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下“红薯”的样子。

    王濛忽然想到《霍元甲》的事情,忍不住问道:“《今古传奇》上个月卖了多少?”

    “据可靠消息,他们卖了三百二十多万册!”崔道逸说出“三百二十万”这个数字的时候,他满嘴苦涩。

    一个成立没多久的通俗文学杂志,短短几年将一众老前辈打的满地找牙,实在是让他们汗颜。

    听到这个数字,王濛的手也一抖:“唉,一民说的对,我们有庞大的通俗文学读者群体,他们平常也需要文学。尤其是现在小孩,我发现越来越喜欢通俗文学了,以后文学杂志要想跟通俗文学比销量是难喽!”

    崔道逸点了点头,走出王濛办公室后没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旁,哼着歌招呼着人将最近给刘一民写的读者来信都装到三轮车上,假公济私找刘一民聊天去。

    崔道逸到了门口的时候,仍然哼哼着,伸手将裤裆前的刹车拉上,快速地跳了下去,再将嘴里叼着的烟头在石阶上摁灭,笑着敲响了四合院大门。

    大门是虚掩着的,敲了敲表示有人来了之后,他就开始往里面搬读者来信,喜梅和刘一民看到后,赶紧出来帮忙。

    “瞧,还有一些是东南亚的读者,估计是看完《特赦1959》有什么感想。”崔道逸拍了拍信封,上面抖落下一层尘土。

    “师兄,赶紧坐下喝茶。”刘一民跟喜梅将书信放到了旁边的一处专门存放信件的房间里。

    崔道逸坐下后,又跟刘一民讲起《尘埃落定》刊登后的事情,杂志界编辑的反应:“《十月》的张守任打电话说,正如同书名为《尘埃落定》一般,关于‘刘郎才尽’的议论也将尘埃落定。”

    刘一民也接到不少电话,钱锺书、张广年、黄永玉、刘振云几人,有人是夸赞,也有人想了解刘一民的写这篇小说的想法。

    《尘埃落定》这篇小说讲的是川XZ区最后一任土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麦琪家的小儿子,从小就被人称为傻子。

    麦琪家的大儿子强壮又好战,小儿子又呆又傻,经常说一些大家听不懂的话,跟下人干一些荒唐事。就连他的母亲都不太待见他,认为他的傻是麦琪土司醉酒缠绵的缘故。

    这个傻儿子慢慢地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做的一些傻事却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以至于老麦琪和他的哥哥都在怀疑他是在装傻。

    麦琪家刚开始并不算强大,但老麦琪知道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知道汉人是他应该依附的存在。当别人抢他土地的时候,他选择去汉地报官请求对方主持正义。

    GMD派来了一位师爷,带了一个排的战士就将别的土司打得落花流水。

    麦琪家跟川地的汉人政权勾结,拥有了强大的军队,他在汉人的诱导下种下了罂粟,通过罂粟换来了大量的银钱。

    在其它土司争相效仿,老麦琪听从傻儿子的话,将所有土地种成了麦子。来年罂粟丰收,但粮食短缺,无数饥饿的百姓涌向麦琪家。

    此时傻儿子在父亲的考验下早已来到了北方的官寨,他通过麦子狠狠地赚了一笔钱,缺粮的土司看着自己的百姓饿死,只能拿出银钱换粮食。

    傻儿子不仅挣了钱,还靠着粮食和手中的军队娶了茸贡女土司的女儿塔娜,藏地最漂亮的女人。

    他通过官寨前的粮食交易,慢慢的建立起了一片集市,他的商队当做中介,来往于汉藏两地再次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原先带着军队帮助麦琪土司的汉人师爷来到了藏地,帮助他建立了现代的税收系统和银行系统,让他的财富多的数不过来。

    傻儿子取得了麦琪家的管家和行刑人(土司家族有专门行刑的家族)后代及百姓的认可,大家都支持他夺取土司的位置。

    麦琪土司害怕傻儿子做大,将他从北方的官寨调了回去宣布他的哥哥为继承人。嚣张的哥哥霸占了他的一心想做土司太太的妻子塔娜,不过哥哥很快被仇人杀害。

    塔娜不在乎自己嫁给谁,谁能让她当土司太太她跟谁。

    这仇人正是当年老麦琪结下的怨,他哥哥替老土司而死。

    就这样,傻儿子成了唯一的继承人。

    之后不久,全国开始解放了,GMD兵败如山倒,解放军准备进入阿坝雪区,傻儿子本来想投奔解放军,可是被参加解放军的红色藏人一番威吓,对解放军产生了错误认知,带着家人往藏地逃。

    老麦琪和GMD联合抵抗,在滚滚的炮声中,官寨倒塌,土司死亡,一个旧的时代终结了,傻儿子遇到了解放军,他了解到了真正的解放军。

    傻儿子从小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跟下人们玩耍厮混,他知道奴隶的困难,后来也通过免税等方式降低奴隶的负担,还出资买飞机抗日,是我D可以争取的对象。

    这本小说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了电视,范冰冰饰演傻儿子的妻子塔娜。一本书全面的讲述了阿坝雪区的宗教政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揭露了奴隶制的残忍。

    傻儿子可以轻易地夺取侍女的初夜,随后再将侍女许配给下人。每次巡视到下面头人的领地,头人会选择年轻的女孩儿陪他一夜,唯一一个试图反抗的女孩儿,被他当做垃圾一样扔给了随从下人享用。

    领地的奴隶像行尸走肉一般,专门培养的行刑人用来帮助他们进行残酷的统治,各种各样的刑具触目惊心。

    拍摄的地点就是在刘一民住过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卓克基也是书里面麦琪土司及其傻儿子的原型。

    “一民,你让大家认识到了藏地农奴制度的可恶,剥削程度远超那些地主老财。也让人们知道,藏地的人民为什么那么感谢老人家,解放军真是打破铁索的兵啊!”崔道逸感慨道。

    刘一民说道:“师兄,真希望所有人都能记住这段历史。”

    “一定会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崔道逸乐呵呵地说道。

    《人民文艺》首印数量两百万册,根据目前的走势来看,卖完绝对没什么问题。

    “里面的文学手法的先进性和故事讲述的叙事性、历史思考的批判性远远超过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作家,我当时拿你的稿子走之时,就说了有人会闭嘴,瞧,我是不是说对了?”

    一切的争论都是站在实力的基础上,他觉得你不行,才敢跟你争。《尘埃落定》被文坛广泛承认的时候,谁还敢腆着脸出来质疑啊。

    先亮同志也老实了起来,他来回思索了几次,终于推测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刘一民是故意的,每次都是示敌以弱,在敌人高歌猛进的时候一锤定音。

    “阴啊,这一手太阴了。老季,他就看着多少人往下跳呢!看人都出来了,他就动了。两篇文章一前一后,时间只差一个月,不是密谋已久,谁信啊!”

    “老张唉,别想了。”老李拍了拍张先亮的肩膀。

    张先亮瞄了一眼老李的桌子询问道:“你在些什么呢?”

    “我写篇评论。”

    “什么评论?”

    “什么就不用说了吧!”老李尴尬地说道。

    “《尘埃落定》?”

    老李尴尬地没说话,张先亮拍了拍桌子:“知道咱们为什么论战打不过吗?咱们内部就不团结,你老李刚骂完转身就去给人家抬轿子去了。”

    “我好不容易来了点灵感,我能不写嘛,放心,我是批判性的评论。”

    “批判性有多少?”

    “有点。”

    “有点是多少?”

    “就是有点。”

    张先亮:“.”

    阿坝,当地有文化的居民手里拿着《人民文艺》正在仔细的品读,州政府特地购买了一批《人民文艺》送到师范、政府部门供大家阅读。

    AB州的报纸上刊登了《尘埃落定》的全文,报纸上还发表了一篇评论《阿坝人民要牢记旧时苦,在改革开放大时代里创造新生活》。

    卓玛手拿《人民文艺》躺在草地上,旁边的阿吉正无聊地吃着草,时不时的打个响鼻望向远方。

    “阿吉,首都来的作家还记得他在卓克基官寨的故事呢!”

    “卓玛,你阿爸喊你回家呢!”远处牧民骑马而至,大声地喊道。

    “知道了,我马上回去!”

    人艺,曹禹看完《尘埃落定》后,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文字里有许多藏地人的歌词,也有一些藏地人喜欢用的比喻。

    曹禹对《尘埃落定》的评价是,像是一位在阿坝藏地长大的藏地人写出来的。

    “这像是川康藏地流出来的青稞奶啊!”曹禹笑着看向刘一民,旁边的导演都笑了起来,导演们满面红光,如同过年一般。

    《特赦1959》、《霍元甲》再到《尘埃落定》,这三部作品一股脑的投进人艺这个熔炉里面,每个导演都能分润点。

    人艺排《尘埃落定》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以前排练过《山高水长》和《红河谷》,培养了一大批演员,他们知道藏地的风俗、服饰和文化。

    导演再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另外还有当时制作的服装道具,这次大部分不用重新做,能省一大笔经费。

    前两部藏地话剧是由欧阳山尊、蓝天野、苏民三人排的,这次人艺还是由他们领衔。

    《霍元甲》由夏淳和顾威执导,《特赦1959》则是由林兆华导演。

    演员们则是在争先恐后,积极地争取角色。

    导演乐呵呵地走后,曹禹询问朱霖参演电影《霍元甲》的事情。

    “《霍元甲》要拍多久?”

    “这还没定,最少得三个月。”

    曹禹算了算时间,朱霖三个月回来就要过年了。欧阳山尊想让朱霖饰演《尘埃落定》里面的塔娜,这只能再另选了。

    “我听老沈说了,你对《霍元甲》电影版真的有把握?”曹禹忍不住问道。

    刘一民说道:“肯定要比其他的电影拿到国外放效果好。”

    “你觉得行就行,放心去干吧,出了事儿有我们这些老家伙顶着。反正我们电影挣外汇,是一步一步探索的,有损失是正常的。”曹禹认真地说道。

    刘一民心中一暖:“老师,刚开始,要多说吉利话。”

    “哈哈哈,那就祝你马到成功。”曹禹起身大笑道,转身从办公桌下面拿出一袋东西递给刘一民:“这是你师娘的老家人寄来的核桃,这核桃吃着不错,你师娘让我带过来,等你来了,让你带回去给两个小家伙吃。

    核桃这东西补脑,小孩子吃了最灵光了。当然,你天天写作,也得补补。”

    刘一民接过冲曹禹道谢,走出曹禹办公室的时候碰到了濮存惜,刘一民给他抓了几个核桃。

    濮存惜拿着几个核桃愣神,杨力新从他手里拿过砸开高兴地吃了起来:“你从哪儿弄的?”

    “一民同志给的。”

    “一民同志怎么给你核桃?”

    “正好碰见了呗!”

    “是不是觉得你没脑子,让你补补脑?”

    濮存惜一脚踢在了杨力新的屁股上:“你丫的,就你损!”

    回到家,郑渊杰已经在等刘一民了,手里拿着一堆数据,向刘一民汇报最新的成果,旁边会计梁向东也在。

    “一民,咱们的销量已经到二十五万册了,这个月印了三十万册,有五万册没有卖出去,我有点激进主义了。”郑渊杰摇头说道。

    “五万册?小数目,成本没多少钱,卖不出去的书呢?”刘一民问道。

    “在印刷厂仓库呢,对方询问咱们能不能运走,太占工厂的地方了。可是也没地方放啊,那么多册呢!”郑渊杰非常心疼,五万册成本两千多块钱。

    梁向东说道:“咱们可以直接运到造纸厂,还能卖点钱。”

    郑渊杰觉得这方法行,还能挽回点成本。

    “败家子啊,这可是五万册新书啊,捐给山区的儿童多好,还能在报纸上留个名。”刘一民说道。

    郑渊杰眼神一亮:“好主意!山区的孩子没钱买儿童书,也挤占不了咱们的市场。”

    谈好这些书的去处后,郑渊杰谈到《霍元甲》大火的事情,他心里面有个想法,觉得把童话和武侠的元素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写出受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

    “但我还没想好怎么写?”郑渊杰无奈地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6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