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岛上的刘一民现象
两人聊了约一个多小时,杨玉山披着大衣走了进来,抖了抖身上的大衣:“真特娘的冷啊!老张,我就知道你在这里。”
白天谢辰生在,两人没办法跟刘一民说话,晚上都跑到这儿了。
不过看到杨玉山,老张说道:“一民,你得好好教教老杨的文物保护意识,咱们县这两年煤矿承包给私人,到处挖矿,竟然想在汝瓷的旧窑址上挖。”
“老张,你别在一民面前告状啊,我罚他们五万块钱,不都给你们文化馆当文保资金了。”杨玉山紧了紧大衣坐在一边,继续说道:“要是没有他们,哪来的五万块钱罚款。”
“你再晚一步,窑址就没了。”老张当时气得到处找人,老张现在已经是县RD常委,但不是执法部门,面对这些人没什么强制办法,得到处求人出手。
聊到煤矿,刘一民想起了大哥刘一国,老张说道:“一国挺好的,不过他上面还有人,唉!”
老张用五万块钱,买了许多文物保护遗址的石碑,将县里面发现文物的地方,都给竖上。
杨玉山说道:“咱们县今年又考上了几个清华燕大,比去年还多了一个,一民班里出‘一民’,咱现在的教育成绩,在整个洛市都排在前几。”
“去年我见了考到燕大的俩学生。”
“我听说了,他们说你还请他们吃了顿饭。”
“一个地方跟一个家族一样,得源源不断地出人才才行。咱们豫省的娃,不能丢了老祖宗的脸,再怎么着,咱们这儿也是东都洛城的京畿地区。”老张将屋子里的炉子挑开,红彤彤的煤球映照在脸上。
杨玉山将话题引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上,重点讲了麦积大队的炒瓜子厂做的不错,现在不仅炒瓜子、只要是炒货都做。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产值快到三十万了。在汝县范围的销售处于无敌的状态,已经完全拿下了周围的市场。
“现在各地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各地都在搞,比谁搞得多,搞得好。用不了多久,估计也会出现瓜子厂。”杨玉山询问刘一民县里面是不是应该像别的县一样,对下面的乡镇企业实行贷款或者政策上的补贴。
汝县有煤矿,乡镇企业的税占比并不高,其余地方,乡镇企业占了税收的大部分。
“那要看您是短期主义还是长期主义了,短期补贴和贷款肯定能让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但是一些乡镇企业自身没有造血能力,一旦有一天县财政吃紧,银行也没钱贷,企业就会快速倒闭,到时候是烂摊子。
能挣钱的乡镇企业,贷款少一点,可能发展比较慢,但是比较稳。”
乡镇企业大垮台,留下了太多的糊涂账,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整体最大的作用是在农村劳动力大解放的时代,吸纳了大量的就业。等到私营企业发展起来后,乡镇企业倒闭后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
一直聊到凌晨,杨玉山和老张才走。第二天醒来,大哥刘一国和大嫂顾萍、侄子刘安、刘福庆等人来到了招待所,是文化馆的车把他们接来的。
刘一民冲着老张说道:“老张,谢谢了。”
老张摆了摆手,让他们一家人好好聚聚,跟司机吩咐了一声,让他跟着刘一民。
刘一民从大嫂顾萍手中接过刘安,带着他们到附近的东方红饭馆吃饭。
“一民,你这次回来啥时候回燕京去?”刘一国问道。
刘一民说道:“本来想着剪彩仪式结束回家转转,你们来了,我也就不回去了,等过年再回来。”
“过年回来也行,你娘一个人带俩孩子,你是得早点回去。”刘福庆说道。
“爹,今年收成咋样?”
“好,年年好,家里的粮仓都堆不下了,现在个人也能卖粮食了,多的我都套着牛车卖了,就是太便宜,才卖了四五十块钱。不过种的棉花,挣了一百多,养的猪和鸡就不卖了,等你们过年回来吃。”刘福庆如数家珍地说道。
村里年轻的在炒货厂干活,他们这群老一辈的就在家种地。
大嫂顾萍揉了揉刘安的脸蛋:“爹一个人养了两头猪、五六只鸡,隔三差五就给我们送点鸡蛋,或者送只鸡,瞧,刘安吃的多胖!”
大嫂顾萍现在很满意,两人虽然挣得不多,但花销也少,朱霖和刘一民在燕京经常给他们买东西。
大哥刘一国教刘安喊“二叔”,可惜太认生,一直不叫。大哥无奈地说道:“跟我一样,性子都有点闷。”
一家人在公园里玩了一个上午,第二天大哥要上班,中午他们就回去了,刘福庆留在招待所,等看完刘一民剪彩再回去。
下午,县里面邀请刘一民去参观了县里面的私营企业代表的厂子,之后又去了一趟县高中,跟学生们见见面。
在操场上,刘一民迎着寒风跟学生们做了一个演讲,鼓励大家好好上学。
在参观教室的时候,刘一民看到墙上到处挂着刘一民曾经说过的“鸡血标语”。
“在县高,‘一民班’是每个学生都想要进去的班级,本科上线率百分之百。”校长站在旁边向刘一民介绍道。
杨玉山说道:“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一民,这个‘一民班’的历史就是咱们县教育发展史。”
杨玉山鼓励校长继续努力,以后争取“一民班”的学生都能上重本,至少是省内郑大、河大这个级别的。
“我们争取后年就能达到。”校长向杨玉山保证道。
下午六点,一行人离开了学校回到招待所,李兰勇正在招待所门口站着。
杨玉山说道:“这小子腿挺快的。”
李兰勇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没少跟杨玉山见面。刘一民快步下车,笑着说道:“兰勇,你怎么不上去,我爹在招待所里呢。”
“没事,我刚到。”李兰勇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杨玉山说道:“我就不打扰你们叙旧了!”
刘一民将李兰勇带上楼,走进房间,里面的火炉一直烧着,刘一民让他进去烤烤火。
李兰勇从手提包里将瓜子、花生、甚至还有烤红薯、炒核桃拿出来让刘一民尝。
瓜子的包装是黄色的牛皮纸,上面没有机器封口,而是边缘有铁条,能直接将牛皮纸袋的口给卷起来。
隔壁的刘福庆听到声音也过来了,看到是李兰勇,好奇地问道:“兰勇,你不是在厂子里吗?”
冬天正是炒货热销的季节,厂子里忙的不可开交。
“一民回来了,我有再忙的事情也得过来。”
刘一民抓了一把瓜子,看了看包装皮上的字儿:“怎么不用封口机?”
“咱们主要走市场散货批发,这种小包批发的很少。”李兰勇说道。
“还是得走袋装零售,利润高,可以试试,就是铺货很难。要想一直挣钱,零售必不可少,麦香瓜子前面加俩字儿比较好。”
“啥字儿?”
“古法麦香瓜子,再配上这牛皮纸袋,看着就有历史。”
李兰勇拍了拍大腿道:“就这样,还是你脑袋灵光。你说咱们是一直干炒货,还是干点其他的,我看其余的大队水泥啥的干的也是热火朝天。”
“我觉得在食品领域好好深耕,水泥未必有瓜子挣钱。”
三人一起去吃饭,李兰勇讲起大队的事情,村小学还在大队部里面,现在孩子越来越多了,地方已经不够了。
刘一民沉吟片刻:“我也没什么能做的,我给咱们大队捐个小学吧!”
“捐小学?”李兰勇先是一愣,接着高兴地说道:“一民,你来真的啊?”
刘福庆大脑短暂的空白后,附和道:“盖个小学行,大队那地方早就开始漏水了。”
“真的。”刘一民点点头。
刘福庆特别高兴,觉得这是积德的好事情,李兰勇笑着说要将盖学校的工程交给刘福庆,交给他肯定比谁都用心。
“交给我就交给我,当年大会战建水库,你爹害了病,就是我带着人建的,现在结结实实的,咱要建就建个结实的。”
吃完饭,李兰勇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县城,晚上还得忙着瓜子出货的事情。
刘福庆看着李兰勇的背影恢复了理智:“一民,钱够不?”
“爹,你放心,建个学校还是有钱,你多跟兰勇商量商量,建个好点的。”
刘福庆有点心疼,不过还是咬牙说道:“好!”
“另外咱家的院子也再盖一盖吧!”
刘福庆摆了摆手说道:“家里就不盖了,现在有几间砖房够好了,盖得太好了,大队就没人愿意来咱家串门了。”
“那行,您早点休息。”
翌日清晨,刘一民穿上衣服,县里面送来了红花,下面缀着的“刘一民”三个字儿。连刘福庆也有一个,除了名字之外,还写着“老民兵代表”,乐的刘福庆一直摸着那几个字儿。
吃完饭,来到已经修建好的汝瓷博物馆,原址就是汝县学宫(文庙),门口牌楼上方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字。
一个县城的博物馆规模并不大,门口挂着牌子,牌子用红布盖着。
刘一民先站在台上作为嘉宾讲话,刘一民讲了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最后说道:“恭喜老张同志,馆长老张,我最初就是这么称呼他,不过以后他不再是文化馆馆长,而是博物馆馆长了。
我跟老张同志交情很深,老张也带给我许多感动,千里迢迢到燕京参加我的婚礼”
老张听到这话高兴地鼓起了掌,接着是谢辰生代表文物管理局讲话,并给老张颁发“从事文博工作30周年”奖章。
“下面请燕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研所第一副所长刘一民教授与国家文物管理局顾问谢辰生同志、县书记杨玉山同志、博物馆馆长张久意同志剪彩!”
礼炮响起,众人从托盘里拿起剪子,轻轻地剪断红绸子,接着他和谢辰生两人一起为博物馆揭牌。
在掌声和礼炮中,博物馆正式落成。
揭牌仪式结束后,杨玉山让人将刘福庆送了回去。刘一民本来想直接回郑州,洛城《牡丹》杂志来人请他去参加牡丹杂志的“刘一民文学及诗歌研讨会”。
老张冲着来人说道:“你们还真会找时候。”
老张和刘一民都去参加了,研讨会认为刘一民是如今现实主义文学和改革文学的代表,和陆遥、蒋子龙等人组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现实主义和改革文学作家群。
研讨会开完,刘一民到郑州后马不停蹄地买了一张机票回到燕京,再晚会估计郑大也要拦他了。
回到燕京已经是12月4号,《霍元甲》的连环画已经销售了四天,胡同里的小书摊上已经有孩子围着租书了。
喜梅告诉他,等小孩子放学路过小学和初中门口的时候,就会听到一群人喊着自己是霍元甲,要杀小日本。
“刘教授,我邻居家的老二,还照着《霍元甲》后面的五步拳练习呢。”喜梅一边摘菜一边说道。
“有点意思。”刘一民宠溺地看向坐在自己腿上的刘雨。
过不了多久,《霍元甲》的连环画将占领国内大多数小学和中学门口的租书摊,成为老师和家长嘴里的闲杂书。
等到朱霖回来,一家人好好的庆祝了一下。等到吃过饭,两人单独的庆祝了一番。
“刘老师,我后天就要去沪市了,估计拍一星期就回来了,你有没有什么需要带的?”
刘一民抚摸着朱霖光滑的肩膀说道:“我没什么需要带的,就是你要不要给咱爸带几瓶养荣酒?”
“我?我也不太好带啊,万一别人认为是你要喝怎么办?”朱霖犹豫道。
“那就不带了,这种瓜田李下的事儿不能干,有损我的清白。”
第二天,郑渊杰打电话旁敲侧击询问刘一民童话故事写的怎么样了,一月就要发新一期了。
郑渊杰对1986年第一期非常重视,毕竟这是第二年,在无数人的冷眼下,《童话大王》来到第二年了。
他想第二年,开年一定得来几篇重磅的内容,给其余几家童话杂志来点震撼。
“你过来吧,长篇我一次也没写完,但够发一期。”
郑渊杰听到后二话不说骑上摩托就来了,郑渊杰有钱了,也自己买了辆摩托车。有了车,跑出版社、印刷厂就方便多了。
来到华侨公寓,郑渊杰迫不及待地搓着手走进刘一民的书房:“一民,在哪儿呢?”
“我给你拿,看你急的。”
刘一民拉开抽屉,将里面的两页稿子递给了郑渊杰。
“《虹猫蓝兔七侠传》?”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5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