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载誉归国
郑洞國四合院内,大家不断地分享着自己从亲友里得到的岛上消息。
当得知《南侨赤子》要联合东南亚华人一起拍摄,向大家介绍东南亚华人支援抗战、建设滇缅公路这段历史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聊到了远征军身上。
刘一民从他们嘴里听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郑庭笈谈论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后代,当年被G军士兵入室一抢而空。
讲到这里,郑庭笈很愤怒,觉得自己对不住戴安澜。
戴安澜是远征军200师的师长,带兵经由野人山回国,路上负伤后因为雨林内缺医少药,最终死亡。
郑庭笈和戴安澜是好友,同时也是上下级。戴安澜牺牲时将家人和部队都托付给郑庭笈,由郑庭笈和另外一名将领高吉人率军归国。
“都过去了,老戴的儿子现在怎么样?”郑洞國安慰了一下情绪不太好的郑庭笈。
郑庭笈这才振作身体说道:“复东真出息,不久后就要升为同济大学的院长啦,澄东也不错,现在干得有声有色。”
“一民,《南侨赤子》写剧本的时候,能不能展现一下我滇省两千五百万民众修建滇缅公路的历史?”程思远看向刘一民。
黄维也说道:“这条路当年是咱们接受西方物资的唯一路上通道,我当年率军血战滇缅公路,我部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了这条公路,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会有展现。”刘一民肯定地说道。
“好,拍摄要是需要历史资料,尽管来找我们这几个老头子。”郑洞國大声地说道。
目前《南侨赤子》这部电影已经被电影局列为下半年重点拍摄电影,各地方电影厂听说后都想争一争,谁能拿到这部电影的拍摄权,那可是在大陆和东南亚都要出尽风头。
可惜,跟东南亚合作的电影厂早已经被内定了。整个电影局对于从八一厂选调导演参与拍摄没有异议,八一厂在刘佩然的带领下正在讨论导演人选。
从郑洞國家里出来,刘佩然就找到了刘一民,感谢他为八一厂揽下了一个大活。
“刘厂,这可不是简单的活,要是拍不好,五百万美元扔了不说,八一厂被国内国外都要笑掉大牙。”刘一民认真地嘱咐道。
刘佩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就这五百万美元砸下去,要真是拍不好,他这个副厂长碍于压力也别干了。
五百万美元拍电影,对于国内导演来说那是前所未有的富裕仗。
“一民,电影局专门成立一个拍摄协调小组,由电影局、八一厂、闽省电影厂参与,对接中侨和福清会馆。现在八一厂的主导演成了难题,听说你推荐李俊?”刘佩然问道。
刘一民说道:“我是觉得李导拍摄战争场面,大场面电影尤其擅长,镜头语言和对演员表演的把控能力都很强。当然我只是建议,具体还得你们商量。”
“我个人尊重你的意见,同意李俊担任导演。我们演员准备重点从闽省和粤省选,南洋大多是这两个地方的华人,带点当地的口音更真实。”
刘佩然说完又询问刘一民剧本什么时候能写出来,他们根据这个时间安排一下拍摄计划。
剧本刘一民预计五月中旬就能够给他们改出来:“你们该准备准备,甚至可以派李导到闽粤两省选演员了。”
刘佩然听后喜上眉梢,准备回去就拍板李俊并让他立即南下开始准备工作,至于闽影厂选什么人当做副导演配合他的工作,就由闽影厂自己决定了。
聊完《南侨赤子》,刘佩然又给刘一民讲了《绣春刀》导演和演员的初步决定。
“上次拍摄《霍元甲》,北影厂几个导演跟着学习了,我准备请导演李文化来协助八一厂拍摄,我们的导演就选翟俊杰和卫廉,从《血战台儿庄》里,我看出了老翟的导演潜力,这是一位被耽误的好导演。”
刘一民从刘佩然的话里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计春华,以反派出道计春华在《绣春刀》里面担任锦衣卫里的反派赵靖忠。
另外赵长军饰演沈炼的角色,赵长军是武术队的运动员,李连杰退役后,赵长军迎来了自己巅峰职业生涯,他的弟子是甄子单。
“八一厂动作可够快的,我这次去新加坡可没多久,也就十天左右,你们导演和演员都选了一半了。”刘一民夸奖道。
刘佩然听到刘一民称赞,心里面很高兴,面上却说:
“我们迫不及待想要挣外汇,《霍元甲》这次让八一厂出尽了风头,我从中影得到数据,《霍元甲》在东南亚全面上映的第一天,就拿到了将近两百万美元的票房。在香江和香山澳,目前已经拿到了四百三十万港币的票房。”
刘佩然嘴里念出一个个数字,心里面嫉妒的发狂。李连杰凭借着《霍元甲》的电影,在东南亚圈粉无数,那一句“我这一拳二十年的功夫,你们挡得住吗?”成为东南亚影迷的口头禅。
另外这次朱霖凭借着《霍元甲》在东南亚也开始有了名气,芙蓉般的容颜和娴熟自然的演技让她赢得了影迷的喜爱。
不少观众开始有意识的搜集大陆的电影杂志,报社通过渠道搜集消息,发现朱霖竟然是大陆的最知名的女演员,获得过两届百花奖和金鸡奖最佳女演员称号。
观众越是喜欢,报纸报道的就越起劲。等将刘一民和朱霖的关系报道出来后,朱霖彻底红遍了东南亚。
《联合早报》转载刘一民和朱霖登上《时代周刊》上的合影——两人除夕晚上包饺子,称赞两人为“才子佳人”,无数观众祝福两人美好的爱情,当然也不乏一些酸不溜的眼红者。
“刘厂,不要羡慕嘛,《霍元甲》将国内功夫电影的名声打出去,《绣春刀》出海的时候,局面也更明朗嘛!”刘一民给刘佩然倒杯茶降了降火。
刘佩然牙疼地说道:“我压力也很大,你不在的这些日子,我为了演员和导演急的都上火了。《霍元甲》越是成功,我这心头的石头就越大。一民,我也不是嫉妒。
你明白,大家拿着国家的钱干活,生怕达不成预期效果。”
刘一民安慰道:“我回来的时候见到了钢公,钢公说了,大家不要有思想包袱,改革允许犯点错,承担点损失,只要整体向前就行。沈老特意讲了讲《忠犬八公》的事情,首长们很支持。”
说起《忠犬八公》拍摄的事情,八一厂刘佩然力排众议,拿出了四十万。可是因为刘一民去了新加坡,一切都耽搁了下来。
“黄祖默导演再过几天就会来京,到时候还希望八一厂好好的支持黄导的工作。”刘一民说道。
刘佩然斩钉截铁地说道:“放心,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要是我做的不好,一民,你可以直接在文研所大会上骂我。”
有刘佩然这句话刘一民算是放心了,黄祖默毕竟是个不太大的导演,这种导演的资源协调能力差很多。
在上影厂还好,来到八一厂万一资源啥都协调不来就完了。
送走刘佩然,晚上吃完饭后,李俊赶到四合院转程来感谢他。李俊整个人意气风发,看到刘一民便迫不及待地给了他一个拥抱:“一民,谢谢,谢谢。”
“老李,我是看在你导演技术的份上,我可不是徇私啊。”刘一民赶紧说道。
“我知道,我知道,你不说我都知道。”李俊激动地晃动着刘一民的胳膊。
朱霖笑着冲李俊说道:“李导,赶紧坐,您吃饭了吗?”
“朱导,我吃过了,你们人艺最近忙吗?”李俊客气地问道。
“还行,我们也准备排《南侨机工》。一民的《天下第一楼》和其余的几部戏是我们人艺的压轴戏,即使没什么新戏,我们人艺也有戏可演。”朱霖让喜梅端来了一些水果放在了李俊面前。
李俊趁机和刘一民还有朱霖交谈了一些剧本上的想法,李俊熟练的点出了几个滇缅公路上的地名,这阵子他没少研究。
刘一民建议他离京去闽省之前,去拜访一下黄维等几个参加过远征军的将领,通过他们的讲述更能认识到滇缅公路的重要性。
“好,我听你的,不过”
“我帮你引见。”刘一民说道。
李俊这才放心,这样他就不用一个人贸然上门了。
送走李俊,刘一民在书房里写了一会剧本,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房间沉浸在温柔乡里了。
央视录播室内,刘一民和吴组缃相对而坐,两人共同录一期刘一民的新加坡之行,采取吴组缃提问,刘一民回答的形式。
录播室外面,摄制组的人严阵以待。
刘一民笑着说道:“吴教授,咱们开始吧?”
“反正主讲人是你,只要你准备好了,我没问题。”吴组缃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点了点头,开口道:“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五月八日,我是刘一民,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新加坡之行。”
“大家好,我是吴组缃。”吴组缃声音自动调整了一下,音色十分清楚。
“刘教授,您先讲一下在新加坡见到了哪些人吧。”
刘一民将与会的嘉宾统统讲了一遍,并重点分析了一下岛上代表团成员。
“据我所知,您刚开始跟岛上代表团李敖发生了争执,您能讲一下吗?”
通过吴组缃的提问,刘一民顺势引出了和****观点的争锋:“通过争论李敖先生认同了我的观点,我们认为****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西方不会帮助也不会允许世界上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
西方是扩张型文明,是建立在掠夺基础之上,他们需要的是全世界的供养。如果有一天掠夺不存在了,那他们这个文明也就不稳固了。如果都发展起来了,他们掠夺谁呢?”
刘一民陆续将完整的争论和最后观点一致,到大家同意签署联合署名文章的这段经历全部讲了出来。
“两岸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刘教授,你对东南亚华人群体怎么看?”
“他们是最爱国的一个华人群体之一,全世界华人对大陆都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让中华文明重新闪耀世界。他们是游子,渴望有一个强大的母国。我们大陆同志也应该以同胞之愿望为念,齐心协力,建设咱们的国家。”
吴组缃和刘一民配合愈发密切,吴组缃讲了自己对华人世界的了解,结合刘一民的经历,不断地深入挖掘里面有意思的内容。
刘一民尽量不让自己讲的太枯燥,不让听众觉得太空。提及东南亚侨商踊跃捐款的时候,外面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听兴奋了。
等刘一民和吴组缃走出来,制片冲两人说道:“下一期节目一定会引起听众的热议,我们听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身为大陆人有一种为全世界华人而奋斗的使命感。”
吴组缃润了润嗓子,再次进去讲了一期《红楼梦》。杨伟光将刘一民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主要聊的是节目分成。
“每个月约四期节目,广告收益和内容收益合起来约八千块钱,按照咱们五五分成,文研所分得四千块钱。”
内容收益主要是各地电台转播《青年夜话》节目的收益,津城、鄂省、粤省、豫省总共有四个电台转播他们的节目。
文研所方面主要的支出是节目嘉宾的支出,一期节目两百块钱,要是嘉宾离得远,还涉及到住宿费等问题。
“刘教授,咱们以后有机会要探索更多的节目制作方式。”杨伟光笑眯眯地握住刘一民的手。
“好,杨台长,咱们的节目不错,主要是受限于整体广播用户的数量。”
“就这已经不错了,广播用户比电视用户多太多了。”
等吴组缃录完节目,杨伟光送刘一民走出办公室。刘一民忽然问道:“杨台,《西游记》接下来的剧集什么时候播?”
“那还没定,整片还得拍摄一阵子才能拍完。”杨伟光说道。
刘一民没再说什么,载着吴组缃离开了央视,把他送到家后,刘一民将一个信封递给了吴组缃。
“这是什么?”吴组缃打开看了一眼:“这么多?你用到文研所建设上就好,我吃学校的住学校的,花不了多少钱!”
“吴教授,这是您应该拿的,这是规定。以后也不只是咱们文研所的老师去讲,还得邀请外人,这上节目的上台费成制度执行才行。”
吴组缃乐呵呵地将钱放进口袋:“听说你给你们老家捐了个小学,我也想存点钱,给我们茂林捐点钱,我是多希望在学生里看到老乡。”
刘一民离开吴组缃的家,去文研所看了看。戴建业几人正在拿着一份论文争吵,刘一民凑过去看了一眼:“你们吵的点在哪儿呢?”
几人吓了一哆嗦,赶紧站直身体,戴建业先反应过来,嘿嘿一笑:“他们几个就是不服输,非得跟我抬杠呢!”
戴建业将他的论文递给了刘一民,旁边的易众天说道:“老戴的研究肯定是有不科学的地方。”
梁永安说道:“老易,我觉得你有点历史虚无主义,老戴的内容有现实证据,你的就没有嘛。”
刘一民没让他们争吵下去,而是认真地看了一下他们的研究内容,告诉他们培训剩下时日无多,大家要静下心来。
看到海子的情绪不错,刘一民冲他微笑点了点头。
“闫真,你研究生复试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闫真笑着说道:“我复试过了,研究生分配导师的计划在6月底进行,不知道刘教授愿不愿意带我?”
刘一民笑骂道:“将我军呢。”
闫真笑着坐了下去,李良荣向他汇报关于新华社项目的研究进展。
刘一民给他们每个人分配了一下研究方向,刘一民翻开看了看说道:“我经过这几次的出国,跟新华社人交流,新华社包括《人民报》驻外记者,都存在能力短板,人才和内容是研究的重点。”
李良荣说道:“我们查了一些美西方著名记者的特点,又看了一下国内记者的特点,我觉得国情也有不同。”
“也不能总把原因归结到国情和体制上,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气短,不敢争的问题。西方记者就敢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我们的记者就不敢。”
李良荣犹豫地问道:“刘老师,这不顾事实的发言,他不太对吧?”
“我也没说他是对的,但在对付无赖方面,他就是对的。坏人还看恶人磨,舆论战场就是这样,谁声势大,从者就多。你应该去读一读勒庞的《乌合之众》,舆论裹挟的力量十分强大。
就比如这次我在香江,看到一些媒体胡说八道,咱们的媒体就没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李良荣若有所思,他的观念一直就是用事实说话。对此刘一民只能说,他还太年轻,不懂国际舆论场。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3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