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62章 班超与甘英

第562章 班超与甘英


在走向玉门关的路上,

    甘英向班超这位把自己放养到大陆尽头的老上司,说起了自己这次向西行进的经历。

    他先是到达杞国,见过那里的情况。

    班超插嘴说道,“杞国这些年没办法东进隋国,于是便大力向着北方、西方扩张。”

    “西域一些国家此前便向我抱怨过许多次,我很是担心以后,杞国对西域的影响。”

    班超武功赫赫,名传西域。

    有次他安排的商队途径西海的时候,遭到了当地藩镇的侵犯劫掠,班超还怒而发兵,跑到西海将那不长眼的家伙狠狠教训了一顿。

    中间的杞国目睹了大汉天兵的威风,于是放缓了对西域方向的渗透,只安心消化河中,还有里海以西的土地。

    但是现在,

    班超告老还乡了。

    西域还能阻止杞国对自己的抚摸吗?

    坐镇西域这么多年,

    班超对大汉军势的衰退,是有所感知的。

    一是承平日久,

    无论再怎么保养武器,磨利刀剑,也没办法恢复开国时的昌隆武运气。

    二是西域在诸夏君子数百年的指点教导下,实在听话的不行。

    使得朝廷对这里的管制,也有所懈怠。

    这点完全可以从班超一镇西域数十年,位置没有被人取代过看出。

    虽然他的功绩的确超然,皇帝也着实尊敬这位臣子,给予了他独断西域的特权,

    但人心想来是贪求的,

    若西域都护府的位置着实优良,又岂会没人盯上,从而想办法为自己运作呢?

    “其实我很想寻求有能力的后生晚辈,为大汉继续镇守西域,可惜……”

    说到这里,班超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好在甘英劝慰他道:

    “大汉的天命犹如天上悬挂的太阳,会一直普照九州四方的,使君不必忧虑。”

    “而且我在杞国听说,他们的君主眼下,只想着向西方索取土地,打造一个囊括西海,东至信度,西至大海的国家。”

    杞王是读史书的,

    所以他知道参加宴会一定要穿甲胄的道理,

    也知道数百年前,那为嬴秦所灭的古波斯国的事情。

    虽然他作为天子认定的诸夏成员,不能自甘堕落,与蛮夷为伍,

    但这并不妨碍杞国君臣照着古波斯的版图,规划自家的未来。

    毕竟东边的隋国实在难啃,他们只能去嘬一嘬西边了。

    也巧,

    西至于古波斯高原的土地,正是地广人稀之所在,当地人多有放牧的习俗,同从匈奴体系中分离出来的杞国十分相配。

    杞人如今虽束发右衽了,可放牧的手艺也没有落下。

    南边信度河的郡县大搞汉制,耕耘为主。

    北边位于河中之地某些郡县,却也因地制宜,保留了一些游牧习俗。

    更重要的是,

    杞王认为:

    古波斯人可以从高原发家,将收税的官吏最远安排到信度河这边,

    那他们凭什么不能做到相同的事呢?

    不求像中原那样,随意任免地方官吏,如臂使指般集中权力。

    可开疆拓土,增加人口和赋税,也是一件足以让自己死后获得上等庙号、谥号,并名留青史的美事嘛!

    何况嬴秦与前朝夏国,本就约为兄弟,立下过互帮互助的誓言。

    如今嬴秦崩溃,遗民惨痛,杞国作为夏国的继业者,也应该出手,帮助一二嘛!

    对此,

    班超和甘英都没有反对。

    只要不琢磨着来挑衅中央之国,染指大汉的利益,他们对域外的纷争,并不会太上心。

    反正西海乱成这样,至今没有角逐出一个主干,自然也不好请求大汉皇帝、诸夏天子,像帮助当年的新夏人一样帮助自己。

    西海的大乱斗舞台上,可没有蛮夷登场呢!

    随后,

    甘英又说起西海的事。

    “晋国近来又起了波折,这次能够平安通过西海,直达罗马国,也是依靠了其国新受封的宋公。”

    西海多战乱,

    以至于陆地的商路受阻,甘英初次前往罗马,也是至其而返。

    之后再出使了两回,

    一次是通过杞国的瓜州乘船,一路到达罗马。

    一次便是途径晋国,受到宋国公赵裕的帮助。

    对于大汉来说,

    任何方面都是不能弱于他国的。

    罗马使者来了两次,都是乘船而来。

    那他们就从海上去一次,从路上去一次,狠狠地超了罗马!

    而投桃报李,

    甘英对帮助自己的赵裕也很有好感,在班超面前对之多有夸赞。

    班超因此感慨起来,“若此人之后不至于早亡,想来西海能够在他手上恢复太平。”

    这么多年来,

    西海并不是没有出现过雄才伟略之人,

    只是要么前明后昏,自其得之自其失之;

    要么便英年早逝,含恨黄泉。

    班超这位局外人见了,也忍不住飘摇多年的西海发出叹息。

    “那罗马国近来如何呢?”

    玉门关逐渐的近了,甘英也讲完了西海的事,班超便询问起他出使的最终目标。

    甘英告诉他,“罗马是泰西盛国,其土广大,当今在位的君氏也称得上一代明君,近些年来还没有出现衰颓的气象。”

    “若说问题——”

    “其一便是罗马国中尚有崇古之辈,想要恢复百年以前的共和之制,对君王多有抨击。”

    班超无所谓的回道,“崇古的想法,历来便有,只要自家不胡乱折腾便好。”

    大汉的那些儒生,一旦提及“治理”,开口便是尧舜禹汤;

    讲到“盛世”,转头便是上古三代。

    班超还没有投笔从戎之时,就曾想过把那些死读书的儒生装到船上,送去海对面的殷洲,让他们亲自感受上古简朴的风味。

    最后还是心善了些,没有当真行动起来。

    甘英继续说,“其二,便是泰西诸侯们在日耳曼地区的开拓了。”

    幼苗要生长为大树,

    时间总是最好的养料。

    而距离诸夏君子在泰西建立国家,已经过去了足足三代人的时间。

    教化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成果,

    人口也得到了足够的滋长。

    诸夏的领土,正沿着瑞纳河的东岸,从原本的小点,逐渐渲染成一片鲜明的区域,让罗马无法再忽视下去——

    日耳蛮本就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

    其中能摆脱野人,学会文字,懂得交流的,一直很稀少。

    因此对于文明的征战,并没有深刻的认知。

    他们固然会为了诸夏的扩张而愤怒,但打不过跑路也不会有任何迟疑。

    毕竟脑子里着实没有“安土重迁”的概念。

    能带领族群出去抢一波大的,就称得上是蛮族雄主了。

    诸夏君子明白这一点,对蛮族的态度,也算不上十分排斥。

    他们吸纳着这些形如野人的蛮族,走在西周初年便被先贤搭建起来的“夏君夷民”的道路上,跟正在戎洲高地,努力进行漂白工作的梁国一样,找各种说的过去,能让治下夷民接受的理由,对他们注入属于诸夏的种子。

    君子们才不相信,

    连着注入几代人,还不能让后辈子孙的头发平直顺滑,眉目平和柔顺起来。

    但这样的行为,严重刺激到了罗马。

    你们说的都是我的话,干的都是我的活啊!

    日耳曼尼亚,明明是我罗马先来的!

    对那些蛮族的教化,明明也是我罗马先开始的!

    你们这些晚来外来的,怎么好意思跟我抢!

    不行,

    有西秦的前车之鉴,罗马不能再放任这些诸夏人继续发展壮大下去!

    这些年来,

    罗马对瑞纳河以西的高卢地区,也多有开拓建设,

    名为“罗马”的文明正逐步的深入这片土地,成为这里的主宰。

    所以,

    相比起当年明知诸夏在大日耳曼尼亚地区建立了国家,却碍于还需要镇守高卢、伊比利亚等地,对其进行消化,顺便还要想办法夺取玉壁城的阿莱克修斯时代来说,

    如今的康斯坦丁乌斯治下,是能够拉出足够军团,派遣到前线,而不用担心后方发生大面积哗变反叛的。

    诸夏在泰西的扩张,必须得到遏制!

    即便是上帝也不能阻止!

    就这样,

    当甘英在当年大秦的玉壁城,如今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中感怀了一番名胜古迹,浮海来到罗马的都城罗马时,

    便赶上了两大文明在瑞纳河边开战的好时段。

    泰西诸侯们通过会盟,以及太平道的牵桥搭线,做到了数百年前中原老牌诸侯们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他们实现了苏秦一直念叨的“合纵”,并将这份团结起来的力量,用于对抗外族的军队,捍卫诸夏的领地,

    苏秦为此还在阴间感动的老泪纵横,他的老情人,燕易王的母亲也跟着心疼不已,连连为之擦拭。

    只有正巧路过其阴宅,进来探望一下母亲和便宜后爹的燕易王脸色难看,当场给自己脸上甩了两下,随即清空记忆退了出去。

    而当罗马战败的消息传回,

    甘英这位汉使便受到了迁怒。

    罗马城中的居民发起了游行示威,要求君主下令惩治这位来自东方,与北方敌人同源的使臣。

    奥古斯都心中也有着同样的怒火,于是便将甘英扣押起来。

    好在怒火散去,理智重新占据高地,奥古斯都又将甘英放了出来,恢复了他大国使臣应有的待遇。

    大汉讲究脸面,

    罗马也是要脸面的嘛!

    受到诸夏影响,罗马如今也多有记史,

    若罗马的使者在汉朝受到优待,汉朝的使者却在罗马沦落到吃牢饭的地步,日后两国的史官一对账,岂不是有损国格,惹来嘲笑?

    随后,

    奥古斯都还诚恳的请教了一番甘英,有关于诸夏的历史,想要从过去的例子中,寻找破解这种团结的办法。

    虽说塔西佗已经从中原学成归来,并带回了许多典籍文章,

    迁居到罗马的秦人也向奥古斯都呈递了文书建议,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嬴秦针对“合纵”的经验,

    但奥古斯都还是想听一听甘英这位“天使”的意见。

    可甘英能有什么建议?

    罗马是朝贡过天子的国家,

    泰西的诸侯也是朝贡过天子的国家,

    手心手背都是肉,

    他更是一个局外人,哪能处置这样复杂的问题。

    于是甘英当场念了两句诗: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这是《诗经》中的诗歌,意在表达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含蓄的向奥古斯都表达了自己不会帮助罗马,去进攻诸夏之国的意思。

    然后,

    甘英让奥古斯都另请高明。

    后者心里对此倒也有所准备,并没有为难他。

    只是转去接见了一些秦人,跟他们交流起“纵横”的故事。

    “听你这样说,泰西以后怕是要很热闹啊!”

    班超听完了甘英在罗马的经历,也知道了为何这次出使,对方会花费较上次更长的时间,随后抚摸着胡须笑道。

    甘英也跟着笑起来,“那么远的地方,再热闹也不会热闹到中原来!”

    “随他们去吧!”

    结束了聊天,

    车架和马匹也跨过了玉门关,踏上了河西走廊。

    等穿过这条狭长的通道,就是中原了。

    而当路过河西四郡,见到一些沿着大汉边疆,放牧牛羊的牧民时,

    班超忽然想起一件事。

    “你这次西行,也没有见到匈奴人吗?”

    最开始派遣甘英出使西海,班超还怀抱着寻找西迁的北匈奴的想法。

    奈何甘英无功而返,让他颇为遗憾。

    “还是没有。”

    甘英告诉他,“只是从杞国、晋国的人那里听说,北匈奴是一路沿着较北的道路前行的,想来是为了躲避他人的阻碍。”

    北匈奴的迁移,一直都是被迫的。

    他们被击败,然后像身边的牛羊一样,在鞭子的威慑下向着西方行去。

    而带着失败的颓废之气,族人又在战事中凋零缺失,

    他们自然不敢直愣愣的朝着西边撞去。

    西秦的确是炸成一片了,

    可武德在多年的厮杀中,不仅没有消退,还变得更加充沛。

    他们才不会介意手里再多染一些蛮夷的血迹。

    哼,

    匈奴人,

    这可是秦人的老对手了,

    必叫你有来无回!

    于是,

    自知前路艰难的匈奴人,只能沿着里海更北的路线前行。

    如此行路,

    使得杞国失去了他们的踪迹,

    位于两河流域的晋国,自然也对之不甚了解。

    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实在没空搭理某个败犬。

    “你说匈奴人有没有可能,一路跑到泰西去?”

    “这个我不乱去猜测。”

    甘英说道,“草原上的人事变得实在太快,域外的草原,又比漠北还要荒芜。”

    “匈奴人可能去泰西,也有可能在路上散开,融为其他部落……这些都是说不定的。”

    班超继续笑道,“的确是这样!”

    “只是我想着,若匈奴人能够跑到泰西那边,指不定能让原本的局势,变得更加好看些。”

    还是那句话,

    反正影响不到自家,

    那他们为什么不看点更大的乐子呢?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24562/111105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