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商乱迷局 > 第384章

第384章


有伟人曾感叹,中国人民是最好的人民。如此说来绿山人民,无疑可以评为最好中的最好。

在当年粮油供应制时代,大部分省份食用油,人均每月供应半斤;但绿山所在地的领导,为了凸显自己的政治觉悟,将供应量又进行了削减,一纸文件把本市居民每月供应量,降低到三两食用油。

这个“忧国不忧民”的地方政策,绿山百姓顺从的坚持了十余年。因而博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识大局,顾大体。

像朱子顺父亲这种老绿山人,对新一届市领导举全市之力,办大事,而暂时牺牲个人利益,已经见怪不怪,习惯了。

朱子顺清楚,以父母微薄的退休金,加上医药费打着滚的不断上涨,如果无法得到单位及时报销的话,父亲病情的及时诊治,确实无法得以保障。

吃过晚饭,和父母又闲聊了一会儿,朱子顺,曲雅两口子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望着吃饱喝足,无忧无虑睡下的朱珠。朱子顺很是理解妻子曲雅,既要在学校当“孩子王”,又要在家照顾老小的不容易。

“这两天我会带爸爸去医院打吊瓶,把他吃的药开出来。”朱子顺将带回来的薪资交到妻子手上,说“你在家多给老的,小的调剂一下生活,别扣扣搜搜在嘴上省。”

“这你放心吧。”曲雅提醒朱子顺“你可别忘了托池总,帮着大女儿上幼儿园的事儿。你不知道,现在要是上不了公立幼儿园,那些私立的咱可上不起。一个月交的费用,我一个人工资都不够。”

朱子顺点点头。他突然想起晚饭时,曲雅没说清楚娘家拆迁的事儿。

“你家到底动迁了没有?知不知道是什么政策?”

“别提了。就这个月必须搬家,老两口愁死了。”曲雅说“新房安置在机场附近,据说小区交房要等三年。”

“那地可真够偏的。”机场附近原本是一大片农田,属于远郊。朱子顺接着问“这三年怎么办?拆迁办给安排吗?”

“一户给二百块钱,自己找周转房过渡。”

“卧槽,这房钱只能去乡下租房去了。”朱子顺没想到曲雅家拆迁政策这么苛刻“还他妈三年,这怎么熬?”

“投亲靠友呗,老百姓不都是这样。我二姨腾出一间房,让老俩过去凑合住。”曲雅说“关键是新房还得补交一笔差额款,这笔钱基本上把我爸前些年,开烤串小馆的积蓄都折腾进去了。”

“需要咱们帮忙就说一声。”朱子顺知道岳父,烤串挣得那份辛苦钱,十分不易,是留着养老用的。

“他也要二次创业呢。”曲雅说“站前广场以前的人防工程,被一个台湾老板租下了,正在扩建,要搞一个地下大型购物广场;这几天电视,报纸成天招商宣传‘一店养三代’。老爷子动心了。”

“什么意思‘一店养三代’?”

“就是现在交钱,租地下商场摊位,一次性交二十年。保证五年回本,剩下十五年摊主收租金,就够吃香喝辣的了。”

又是一个局。台湾佬一个蹦子不掏,名义上来绿山投资兴业,实际是向国内百姓圈钱,自己则堂而皇之成了大型购物广场的金主。朱子顺很快想到了这一点。

“一个摊位多少钱?”朱子顺问。

“十万到几十万的都有,面积,位置不一样,价钱就不同。”

“我这两天看看相关资料,扫听一下情况,等和老爷子见了面,在好好聊聊。”

“哇!”两口子正说着话,大女儿撅着屁股,四腿乱蹬,哭叫了两声。

“光顾说话了。”曲雅赶紧把朱珠抱起来,看了一眼说“这孩子吃得多,拉的也多,忘了给她接手了。这不,又拉了一裤兜子。”

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朱子顺就是在大女儿一泡屎臭的味道中,迷迷瞪瞪,但又格外香甜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朱子顺本想拉着父亲去医院打吊瓶,父亲拧着坚决不去;无奈只好一个人到医院,按照父亲常备药品,提回了一大袋子常用药,带回家中。

假期算下来只有一周时间,朱子顺回到绿山除了陪陪家人,有几个同事,朋友必须要见上一面。不论是旧情,还是大女儿幼儿园的事情,池副总是第一个他想要联络的。

下午,朱子顺在家中,便把电话打了过去。

“朱子!你回来了?”池副总一如既往地热情,亲切“还走吗?”

“我回绿山休几天假,下周就回去了。”朱子顺说“不知道池总最近忙不忙,想您了,找个时间想见您一面。”

“我也放暑假了,没啥事儿。”池副总答得很痛快“家里没人,你就过来吧。可有一样,啥东西都别给我带。”

走的时候,只知道池副总去党校学习了,还以为是个临时,短期学习班之类的。可电话里,池副总说他放假在家,这让朱子顺有些困惑。

既然池副总恰好有时间,朱子顺也不再多想,和家人打了声招呼,便出了家门。

昨晚从机场到家途中,朱子顺见到那个大玻璃球,惊叹了好一阵;坐上公交车这一路,原本熟悉的城市街景,让他深深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临街的门脸,过去的买卖字号,商家按自己的喜好,实力,材质,笔体随自己所愿,横竖宽窄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现在都被整齐划一的牌匾所替代。

马路两旁不少有年头的老树,都被砍伐连根儿拔掉了;新栽植上了低矮灌木,配之以叫不上名的洋树种。整片整片铺上了郁郁葱葱的草坪,十分养眼。

最让朱子顺不习惯的是公交车上售票员,每到一站,分别用中英日三国语言报送站名。

车厢里,两个不熟悉路线的老两口,就是因为听不清售票员,叽哩哇啦说的绿山口音外语,坐过了站。

“满车都是中国人,干嘛说六国外语。”老太太急了“你把中国话说清楚,不就服务到位了?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嘛。”

售票员满脸无奈解释道:“大妈,你以为我们愿意啊。就这几句外国话,我们下了班还得学习,还得考试;不过关还扣奖金。这不都是领导要求的嘛。”

“不怪她们。”老爷子倒是通情达理“绿山要建成国际一流城市,窗口行业首先得要国际化,这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需要。”

“狗屁形象!面子工程吧!”一个被挤得四脖子流汗的年轻人,骂骂咧咧嘟囔了一句。


  (https://www.bshulou8.cc/xs/292625/3238991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