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退位让贤 > 第六百二十六章 双刃剑,朱允熥的决断!

第六百二十六章 双刃剑,朱允熥的决断!


二人皆是心中一凛,脸色微变,连忙齐声躬身道:“陛下明鉴!科学院虽奉旨记录天下电文,但陛下早有金科玉律在前:所有机密电文,只录其码,无陛下亲笔敕令,任何人不得私自破译一字!”

赖文安接口补充道:“此乃干系国朝安危之机密,臣等虽执掌此地,亦不敢窥探半分!”

“况且,此地规制森严,若无圣驾亲临,开启密电档案的程序根本无法完成。”

“臣等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断无可能看到分毫。”

朱允熥微微点头,笑道:“朕就是随口一句笑谈,你们也不必这般认真。”

科技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

运用得当,能发挥极大的优势。

运用不好,则反受极伤。

历史上的大清,之所以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崩塌,电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昌起义之后,通过通电全国,引发连锁反应,致使各地纷纷效仿。

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全部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脱离清朝统治,致使疆域辽阔的大清王朝,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

试想,如果没有电报,就没有所谓的通电全国。

那么,受信息传播的限制,大清即使要倒台,也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是一夜之间,全国变天。

后世网络信息社会,类似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信息传播得太快,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一场骚乱,一日之内就能席卷全国,推翻原本看起来很坚固的统治。

朱允熥身为穿越者,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因此,他在向全国铺设电缆,用电报机连通全国各地的时候,就下令中科院联合京师大学,打造一个专门用来监听全国所有电报的系统。

所有的电报在发出去之后,都会经过这里,并被记录下来。

不过,这种记录,只是记录了“01000101……”这类二进制代码的电文,然后归纳存档,封存起来。

按他定下来的规矩,除非天子亲至,否则,任何人都不得私自翻译那些电文,查阅电文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所有电文数据,都有记录可查。

他需要查任何人,都可以查到。

另一方面,即使是负责监视记录的人,也不知晓电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为没有人能一眼看出成千上万的二进制数字是何含义,这就确保了朝廷的机密不会被泄露。

当然,这个地方本身更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制度。

所有的记录,皆是大厅内,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所有人都是监督者,杜绝私下作弊的可能。

记录之后,马上封存,再也不能打开。

对外绝对保密,即使是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对此也毫不知情。

朱允熥用的名义也非常简单,就是科学院与京师大学联合一个重要科学研究项目。

世人皆知当今皇帝是“科学”一脉的创始人,许多科学理念都是他提出来的,大量的科学研发都是皇帝陛下亲自研发,其中有些项目也是保密性很高的,故而,皇帝陛下在中科院里面搞一个秘密科学研究项目,并没有什么人会怀疑。

电报是新鲜事物,朝廷百官没人懂里面的门道,自然也想不到会被监听记录。

朱允熥把这件事交给科学院,也是因为科学院本身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不涉及官场权力争斗。

由他们来执行,再让京师大学的文元柳监督,此番布置,可谓是天衣无缝。

“朕今日此来,便是要亲自调阅电文。”朱允熥收敛了先前的随和,神情转为肃穆。

他沉声下令:“传朕旨意,自朕定下北巡之日起,迄于今日,凡政务、军务两处及京师各部衙门,所有自金陵城内发出与接收的电文记录,悉数调出。”

“再者,山东全省各级衙署,此一时期的电文往来,一并提取。”

“另择一批心思缜密、忠诚可靠的电文翻译人员,即刻将这些电文尽数转译。”

“此事关系重大,务必守口如瓶,不得有半点风声外泄!”

“凡有向外透露一丝半星者,斩立决。”

与寻常电报局的收发报员不同,此地的记录人员,只负责一行行二进制代码记录下来,他们从未接受过任何关于电文破译的训练。

恰恰相反,是不许他们接触或学习电文翻译的相关知识。

杜绝了他们探究这些代码背后含义的任何可能。

这,正是为了万无一失的保密。

因此,当朱允熥需要解读这些尘封的秘密时,便只能另调人马。

大明科学院最不缺的便是人才,赖文安得令后,雷厉风行,很快便召集了一支精干的队伍。

提取档案的过程却远非一纸命令那般简单。

整个流程繁琐而严谨,开启档案库需要层层查验,不仅要有皇帝御笔亲书、加盖玉玺的手谕,还需微国公文元柳、院长赖文安及一众相关主事者,依次署名画押,加盖官印。

待所有手续严丝合缝,方能从一处更为隐秘的库房中,请出数把形制各异的钥匙,再由不同的人分别开启,再从里面取出相应的电文记录。

此地乃是帝国中枢的绝对禁地,翻译电文的专业人员,自然无权踏入半步。

封存的电文记录被小心翼翼地送出,转移至另一栋戒备森严的楼宇中。

厅堂之内,早已有数十名精挑细选的译官襟声静气,垂手肃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

紧张的转译工作随即展开。

朱允熥亲临坐镇,寂静的厅堂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很快,一条条原本冰冷无义的代码,被还原成了或长或短的文字。

绝大多数电文,都是寻常的公务往来,枯燥而刻板。

但沙中藏金,其中亦夹杂着大量见不得光的隐秘信息。

一封电文里,某地方官吏向京中一位大员献媚,称已“遴选绝色优伶二名”,遣心腹送抵京师,“聊博大人一笑”。

另一封则是通风报信,有官员密告地方同僚,“上差巡察将至,来者身份非同小可,务必谨慎应对,切莫授人以柄”。

更有甚者,为自家的亲族铺路:“劣弟不日将赴贵地任职,万望兄台于百忙之中,多多照拂一二。”

……

诸如此类的电文,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百官图,将朝堂之下的暗流涌动,揭示得淋漓尽致。

即便是身为九五之尊的朱允熥,此刻也不禁有大开眼界之感。

说到底,以这等手段监察百官,非他所愿。

其一,此举无异于向天下昭示,他这位君主,对麾下臣工毫无信任可言。

这不仅有损他君临天下的威仪,更会令百官心寒,君臣离心。

其二,此法虽能逞一时之效,但朝中皆是人精,日子一长,必然会有所察觉。

届时,他们只需避开电报,另寻他法传递密信,这耗费巨万的监听之举,便会沦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正因如此,朱允熥才下令只记录,不破译,更不以此为凭去查办任何一名官员。

这柄悬于百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唯有在平时引而不发,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一击制敌。

除了上面那些电文之外,还有自文庙“兵谏”之后,官员们往来的电文。

这些也是朱允熥此番“假死”的目的之一。

现实世界不是游戏,他很难知道一个臣子对自己是否真正忠心。

他“驾崩”之后,臣子们的表现,才能真正反映许多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尽管朱允熥为了不惊动百姓,下令“秘不发丧”,可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日夜留值勤政殿,傻子都能猜到是皇帝那边出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当然会私底下四处活动。

电文是他们连接远处的同党最方便的工具。

毕竟,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大家纷纷都用电文传递信息的时代,再派人快马去送,无疑是极为愚蠢的。

无法迅速做出反应,就会落后于他人。

这一封封电报,也反应了数不清的官员,心中的真实动向。

尤其是在朝廷面临大变之际,官员们一个个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展现了最真实的“官场众生相”。

朱允熥只是静静的看一封又一封的电文,却不作任何评价,仅仅是默默地记在心里,为以后的用人做准备。

不久后,朱允熥的目光锁定在了他真正寻觅的目标上。

其中一封电文,赫然是出自朝中重臣王佐之手,发往西征大军的前线。

不过,收电文的人,并非执掌兵权的将帅,而是一名不起眼的后勤文吏。

电文之中,王佐指示此人,务必在近日之内,将早已探得的燕王朱棣的消息,借由钦察汗国某位部落大汗之口,“不经意”地传入太上皇的耳中。

这封电文透着一丝诡谲,朱允熥眉头微蹙,当即下旨,命人深挖王佐与这名文吏相关的所有往来电文。

果不其然,脉络很快清晰起来。

早在数月之前,此人便已通过一名行商,打探到了燕王朱棣的近况。

那位曾经的藩王,如今竟真的按照旨,抵达了遥远的欧罗巴大陆,并且还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俨然已是当地首富。

当时,他便曾来电请示王佐,是否应将此消息呈报御前。

王佐的回复,言简意赅:按兵不动,静候指令。

另外几封,则是王佐与山东巡按王守廉之间的通信。

两人在电文中,对新学侵蚀旧学之根基痛心疾首,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愤慨不已,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怼之气。

他们更将矛头直指圣上,认为是“君侧有奸佞蒙蔽圣听”,才致使天下至此。

王佐还在信中授意王守廉,待皇帝亲临文庙祭祀先圣之日,当场率领一众文官及读书人,行集体劝谏之举。

到那时,他在朝中与一众清流亦共同响应,必能成事。

除此之外,还有王佐与其他一些守旧派官员的往来密电。

比这一切都更具分量的,是王佐与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之间的联系。

那位本应在新大陆就藩,却私自离开封藩,不久前却从福建沿海秘密登陆的原晋王朱棡。

电文中的信息,并不是很多,且内容都不是很连贯。

应该还有不少秘密的消息,是通过手写的书信,在暗中传递的。

可即便只是这冰山一角的碎片,已然透露出足够惊人的信息。

一张以维护旧学、抵制新政为名,暗中勾连、图谋不轨的巨大网络,就此浮出水面。

“原来是他,果然是他!”朱允熥心中感慨万千。

此前,朱棡就已经做过悖逆之事,而且还不止一次。

不过,为了不让老朱伤心难过,朱允熥还是放过了他,仅仅将他撤了原来的藩,可又将他封在万里之外的新大陆上。

听说朱棡到达那里之后,以带着五百人为基础,凭借大明先进的火枪火炮,攻城掠寨,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土著部落,已然占据极为辽阔的疆域。

根据大明情报局和军务处的情报处传回来的消息,朱棡在新大陆占据的地盘,可能已经不比大明本土小多少了。

只不过,那里毕竟是蛮荒之地,远不如大明这般繁荣,更没有大明这般先进的科技。

论经济总量,大明就可能超过他们百倍了。

但不管怎么样,作为辽阔疆域的统治者,朱棡的日子,应该已经过得很舒服。

朱允熥也以为他会老实下来,安安稳稳做自己的王爷。

没想到,他还是回来了。

而且,还筹划了这么大的事。

“可一,可二,不可三!”朱允熥轻轻摇了摇头:“朕不能再纵容他,再放过他了。”

“不过,杀叔毕竟名声不好,皇爷爷那里,也很难交待。”

朱允熥心中暗暗思索着,也很快就做了决断。

“朱棡不是说他病了,才回大明来治病的吗?”朱允熥嘴角边浮起一抹讥讽的笑意:“那就让他病死在大明吧!”

……


  (https://www.bshulou8.cc/xs/2552213/4378207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