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九百一十四章期望很深

第九百一十四章期望很深


学校不是教你们当官的地方,认字读书只是基础,能走多远、飞多高,全靠你们自己。

我很荣幸当你们的校长,在你们前行的路上,帮你们一把,给你们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学们,种地和做工并不可耻,他们是国家的根本,你们以后学到的知识,应该回馈给社会,这才是你们该做的事。

你们就像充满朝气的太阳,未来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但最终还是属于你们。

所以学校叫“景泰”,希望你们能成为京城的太阳,因为光明而诞生,愿国家安定太平。

年纪小的孩子可能听不太懂这些话。

朱祁钰说这些话,不只是对孩子们说的,也是对他们父母说的,更是对全天下的农民、工匠和军人说的。

所以朱祁钰用的是大家都能明白的话。

演讲不长,等朱祁钰讲完,礼官带头鼓掌。

这是必须的,否则让皇帝一个人站在那里,会很尴尬。

这种新鲜的庆祝方式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

接下来是介绍景泰学校的老师。

男老师主要是朱祁钰找来的官员,加上神武卫的体育老师。

女老师则以赵燕为主,于璚英负责体育。

介绍完老师后,他们就带领孩子们分班进入教室。

蜂窝煤炉上放着大水壶,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色的蒸汽。

宾客和家长可以在不影响学生的情况下参观学校。

大多数家长选择站在自己孩子的教室后面,陪着孩子听第一节课。

研究文字、解释词义、研究音韵的学问叫做“小学”,而学生们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

发到桌上的课本,孩子们小心地抚摸着,生怕弄坏了。

朱祁钰和一众宾客在走廊里走动着,听着教室里传来的“啊”“哦”“额”“一”等声音。

耿氏也被邀请参加,看着教室的布置,想起圣人说过的话,再加上“景泰”这两个字,可见圣人对这所新式学校的期望很深。

不过读书不是为了当官,那还能干什么?回去当教书先生吗?

但有些话不能问,耿氏心里清楚。

相比这所学校,她更关心的是武备学校,那才是武将们重视的地方。

“陛下,这所学校开学了,那武备学校怎么样了?”

耿氏作为定国公夫人,身份高贵,是宾客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这里是小学,武备学校算是大学,现在京营正在整顿,生源都不够,暂时不用急。”

朱祁钰停下脚步,看了一眼老师讲课。

要是老师会扔粉笔,那就更像他小时候在小学的样子了。

“大胆问陛下,那武备学校教什么?”

范广站在朱祁钰旁边,也被邀请来了。

看到一群孩子在学拼音,范广也想知道武备学校到底教些什么。

“大概和你在神武卫学到的差不多,兵法、枪炮、算术、风水这些,当然也会教认字。”

朱祁钰看着范广,回答道。

范广拜朱祁钰为师,但平时学的都是跟神武卫的队长们一起,圣人讲的话他还是能听明白的。

不过耿氏有点不明白,就问了另一个问题:“陛下,永宁能不能进这所学校?”

朱祁钰挑了挑眉毛,看着耿氏,笑着说:“可以,不过得报名,济儿也会去武备学校。”

在场的人一听,全都愣住了,心里震惊不已。

圣人说的济儿是谁,大家都知道。

朱见济,现在是圣人的庶长子,如果皇后没有儿子,他就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

再加上圣人现在特别重视军事,让庶长子进武备学校,这其中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耿氏听了,立刻喜形于色,赶紧跪下谢恩:“谢谢陛下。”

朱祁钰摆了摆手说:“武备学校比别的学校要严格得多,成绩不好的会被淘汰,而且实行军事化管理,假期之外,学生不能随便出去。”

“陛下,那武备学校的老师是谁?”

既然这所学校这么重要,圣人肯定要安排有分量的人来教。

朱祁钰看了说话的人一眼,随手指了指旁边的于谦,又指了指自己,说:“除了我跟于尚书,户部尚书陈循也来了,还有石亨,要是陈懋回京,他也会来。”

哗——

耿氏张大了嘴,朝廷重臣都去当老师了,这可是皇子才能享受的待遇。

不只是耿氏惊讶,于谦也感到意外,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石亨应该也是同样的反应,看来圣人是不想让他回大同了。

但圣人已经说了,还能怎么办?

“陛下日理万机,还要亲自上课,臣觉得不太合适。”

一个称职的下属,自然要替老板考虑,于谦开口说道。

“朝会不是天天开,而且朕每个月只上四节课,花不了多少时间。”

朱祁钰说着,其实是在告诉于谦,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别想推辞。

“不知陛下要教武备生什么课程?”

于谦沉默了一下,换了个问题。

“思想教育和军规条例。”

朱祁钰早就有打算,他要武装的,是将士们的头脑。

尽量杜绝以后将士们喜欢养小寇寇的坏习惯,毕竟小寇寇好养,容易惹出祸端。

关于军纪和规定,这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朱祁钰早就想好了。

听到这话,于谦点了点头,确实,这种事交给别人也不太合适。

他从教室走到食堂,看到的是一锅煮饭,厨师也不是什么宫廷御厨,都是从民间请来的普通百姓。

不知不觉间,朱祁钰已经在设立新的职位,而大家却觉得这很正常。

先驱者总是会定下规矩,现在工人的工资和休息时间都由朱祁钰说了算,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惯例。

一所学校能直接提供的职位有老师、保安和清洁工,而间接带来的工作则包括木匠、纸匠、印刷工,还有种菜的、养猪的等等。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存在,所有人都关注着学校本身,却没人注意到这些外围的行业。

回到一个地方时,发现有人已经开始拆掉高台了,但还有一座高台留着,上面竖着一根孤单的木杆。

“陛下,这是什么?”

有人问,因为旗杆上还没挂国旗,看起来就像一根长木棍。

“这是旗杆,以后这里会挂上国旗,不是天子的旗帜,而是国家的国旗。”

朱祁钰抬头看着那根木杆说。

“国旗?”

大家一脸困惑。

大明有很多旗帜,但还没有真正的国旗。

所谓国旗,就是国家的象征。

而眼下大明对国家这个概念还很模糊。

能代表大明的旗帜,就是天子的龙旗。

但圣人说过不能用天子的旗帜,所以他们也不清楚到底该用什么。

“京城一战的时候,龙旗出现在敌人那边,这多可笑啊,所以我打算单独设立国旗,它不仅代表我,也代表大明的所有百姓。”

朱祁钰收回目光,解释道。

众人听完后都不再说话,龙旗出现在敌方,确实是大明的耻辱。

圣人要废除龙旗,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校开张的消息很快在京城传开了。

优厚的条件让百姓们非常向往。

不用花钱读书,还能让孩子认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不过了解之后,发现入学的孩子大多是织衣坊的。

再加上学校没有招生的人,百姓也找不到门路。

相比普通百姓只看到学校,有些人却盯上了女校。

女子读书,以前从没这么公开过。

表面上看,圣人没说学校是官学,按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学校似乎也没和她们冲突。

但在他们观念里,女子读书终究不是好事。

至于男校,目前能打听到的消息也只是孩子刚开始学说话,主要是认字,然后是算术,对他们来说构不成威胁。

再加上圣人竟然教导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当官。

这就有点意思了。

所谓半本《论语》治天下,一本《论语》治民心,学而优则仕,如果不走科举,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圣人好像对科举考试也没那么重视。

京城里的暗流涌动,朱祁钰根本没放在心上。

那些读书人心里怎么想的,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一直觉得读书人不一定要做官。

千军万马都挤在那条独木桥上,一群只会写八股文的人,能说出一句有分量的话就算不错了,哪一年才能出一个像王阳明那样的人呢?

大明朝地盘这么大,总归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人的。

陶有道就是其中一个怪人。

自从那次京城保卫战之后,他就一直在留意朝廷的动静。

他出生在浙江婺城的一个陶家,家里有个非常厉害的祖先。

这个人被叫做“万户”,其实“万户”和“侯爵”之间还是有点关联的。

当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攻下婺州时,陶有道的祖父陶成道带着一帮人献上了火器技术。

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被封为“万户”,所以才有这个称号。

而陶成道,才是真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

但陶成道也因此成了个笑话。

他把自己绑在四十七个自己做的火箭上,坐在上面,手里还拿着两只大风筝,从万家山飞了下去,可以说是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最后牺牲了自己。

从那以后,陶家就再也没碰过火器这行当了。

可是一场战争,唤醒了陶有道儿时的记忆。

人,真的能像风筝一样飞上天吗?

二十三岁的陶有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走到了郕王府门口。

结果就被护卫盯上了,因为他站得太近了。

可是他的腿还是忍不住往前迈了一步。

“站住!”

那个护卫冷冷地看着陶有道,一只手已经按在刀柄上。

“草,草民想拜见圣人。”

陶有道脱口而出,但那个护卫却站着不动。

要是谁都能随便见圣人,那王府不就变成菜市场了?

“有什么事?”

护卫冷着脸问,其他护卫也都看着这边。

毕竟圣人之前有过被刺杀的经历,如果在王府再出事,他们就得拿命来赔。

“我想问问圣人,人能不能飞上天。”


  (https://www.bshulou8.cc/xs/2551815/1111021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