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80章 再无题

第680章 再无题


下面再怎么鼓噪,皇帝的意志都无法扭转,上奏反对者不少,奏本一律留中。

    官方邸报刊登的是内阁上呈的公文,顶在前面的还是内阁。

    一场大辩论在民间的报刊上开展,双方论战的结果是没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是,辩论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后传遍全国,扩大了实学的影响,怎么看实学一方都是赚的。

    至于上场辩论这种事情,轮不到贾琏亲自出马了,有的是文人愿意出来干这个活。

    春闱还是顺利进行了,此事贾琏没有掺和,如何扩大推广实学教育,才是贾琏看重的地方。

    放榜之后,一番热闹,中者自然欢喜不已,落榜者黯然伤神。

    随后的殿试,李元更是离谱,策论题目非常直接,《论兼并》。

    拿到题目的考生们,无不汗流浃背,这题目可是太要命了。

    殿试的时候贾琏必须到场,改卷子的时候没有亲自上阵,坐在一旁等着。

    方颂和闫利两人,拿着前十名的卷子过来。

    贾琏一一读了,这题目确实为难这些考生了,文章写的再如何花团锦簇,都没有触及本质。

    没法子,这个题目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属于认知之外的东西。或许有天才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未必敢写出来。

    还是有两个胆子比较大的考生,一个是排名第三的卷子,他在策论内集中探讨了历史上各朝代如何应对兼并的问题。指出所有应付兼并的手段,不过是从拆散封国到现在一个一个的地主的过程。指出杜绝兼并从根子上不现实,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税法入手,改人头税为田亩税。

    另一份卷子排第五,以明末为例子,论述了朝廷收不上税的原因在于官员的自私,只在意一家一姓的利益,改朝换代也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士绅。

    这份卷子才是最生猛的,就差直接问一句,天下是谁的天下,士绅曰,天下是士绅的天下。

    该卷子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比较有时代特点了,建议学唐太宗,多派遣御史巡视全国,发现土地兼并的案子,及时处理。

    只能说比较理想化,没有太多实际操作的价值。

    尽管如此,贾琏还是把这两份卷子挑了出来,摆在了第一、二位里,原因很简单,他们还是触及到一点本质的。

    重新排名后,贾琏领着内阁诸公以及闫利一道面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御览。

    李元看完前十名的卷子后,叹息一声道:“民间不禁土地买卖,如何能遏制土地兼并呢?一百五十人,竟无一人言及于此。”

    贾琏沉默不语,身后群臣也都闭口不言。

    李元也就是随口感慨,禁止土地买卖,这不是笑话么?哪个朝代也做不到啊。

    大概是有感而发,李元突然问一句:“贾卿,范文正如何?”

    贾琏稍稍沉默后作答:“文章极好!”

    李元哑然,摆摆手道:“好了,照此排名吧。”

    殿试次日,方颂找机会问一句:“陛下问范文正何意?”

    贾琏幽幽道:“学田!”

    方颂错愕:“学田惠及范氏族人,有何不妥呢?”

    贾琏道:“是不是兼并?后人学之如何?范氏是否一家一姓?”

    方颂默然,三连问的冲击还是很强的。

    说明李元看到问题的本质,即便是范仲淹,也没能逃脱一家一姓的桎梏。

    再看看当下的周帝国,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谁家不是阡陌连田呢?

    土地兼并无解,否则也不会有治乱循环了。

    新科进士们享受风光之时,贾琏回到家中,王熙凤迎上前来:“吴安中送来拜帖!”

    贾琏接过时,黛玉也进来了,看着拜帖贾琏叹息道:“安中也变得的生分了!”

    黛玉笑道:“君为首辅,谁敢怠慢?”

    贾琏没有接话,放下拜帖,亲笔写回帖,表示下值后随时恭候。

    黛玉看的仔细,啧啧道:“同为首辅,岳父不如恩师,呜呼哀哉。”

    当着王熙凤的面,贾琏给黛玉按在凳子上,狠狠的抽了一巴掌道:“休沐日就去拜见岳父大人!”

    黛玉目的达到,起来揉了揉屁股:“疼死了,果然人老珠黄不受待见了。”

    王熙凤默默的摸出一封信递给贾琏:“王义来信了!”

    贾琏接过拆开仔细看了看,完了往边上一丢:“安南侯对外扩张朝廷可以不拦着,王义还想让朝廷支持军需,怎么开的了口?”

    说完贾琏要走,王熙凤叹息一声,默默跟上,黛玉转了转眼珠子,也跟了过去。

    三人到了书房,贾琏当后面的人不存在,径直走到墙前,打开幔布,露出一副巨大的地图。

    这幅地图的精细程度极高,而且还是东南亚地图。可见贾琏一直在关注安南的变化,这几年安南可不安生。

    王家自从开发大海停步之后,可以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后来再想加入海洋竞争已经没机会了。安南的物产在国内根本竞争不过南洋各国的同类产品,反过来对于国内的工业品需求旺盛,不得不付出大量的金银采购。

    靠着薛家商行的照顾,王家采购军需的价格并不高,甚至比市场价格低三成。

    即便如此,王家扩张的太快,已经有点扛不住了。

    贾琏看了看地图之后,想到信中王义的意思,王家有进军暹罗之心。

    东南亚那些小国,打正面其实不难,难在丛林之中到处潜藏的危机。

    别的不说,区区一个疟疾,就让王家难以应付。

    在那些地方扩张,打下来容易,如何长治久安才是关键。

    王家现在占据的安南,北部尚且还算稳定,毕竟是儒家文化圈,中部是一种文化,南部又是一种文化。

    官方层面可以搞去传统文化,甚至不惜暴力毁庙,强制推行儒家文化。从效果看,没个一两百年很难奏效的。

    所以王家人搞文化殖民的一套,注定事倍功半。

    考虑到朝廷一时半会无法在暹罗周边投入太多的精力,贾琏还是决定继续默认王家的扩张,只不过手段上要变化一下。

    走到书桌前,正要准备笔墨,黛玉抢先一步,动手倒水研磨,准备纸笔。

    坐在书桌前,想到东南亚的丛林,贾琏头皮发麻。别说暹罗了,单单是缅甸北部,朝廷都没啥好法子。暂时只能继续羁縻,只不过当地部落高层的子弟必须送到昆明读书。缅甸内部,继续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部落,缅甸王是名义上的王,在仰光附近占据一个大义名分。昔日那些死硬分子,已经被其他部落联合起来,在朝廷的支持下全部灭掉了。

    偌大的帝国针对边疆尚且如此,王家人脑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安心的沿着湄公河两岸发展扩张不好么?非要深入内陆?

    贾琏提笔给王义写回信,毕竟还要看王熙凤的面子,主母脸上无光,如何管理偌大后宅。这方面,黛玉都会敬着王熙凤。

    否则后果就是家宅不宁,贾琏也跟着焦头烂额。

    可见王熙凤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不少的,没有她的努力,贾琏也无法安心在外。

    贾琏在信中很明确的告诉王义,王家扩张应该沿着河流发展,如此才能保证后勤的顺畅。其次,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可以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占据一些要点,然后推行羁縻,行分化之策。文化上影响高层,借助当地的高层来达到统治的目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实际的占领,收益不足的占领,无法长久。言尽于此,望君珍重。

    对于王义的求援,贾琏根本就不回应。毕竟这些年,没有贾琏的默许,薛家能给你低价的军火?

    做人要知足,想要军火,还是想法子去搜刮周边各国,让他们上贡,然后来采购军需。

    还有一个问题贾琏没提,那就是暹罗沿海的港口,现在有很多华商在跑海运。否则江南的棉布茶叶等,产能暴增之后卖给谁?

    要知道,国家是禁止茶树出境的,即便是安南也禁止种茶,偷偷种都不行,发现就出兵灭国。

    这是朝廷三令五申的结果,靠着茶叶贸易,半个周帝国都跟着受益,你在安南种茶叶,就是在掘朝廷茶叶贸易的根子,绝对不能容忍。

    只能说辛辛苦苦的打下整个东南亚,将这一片变成周帝国的势力范围,为的不就是给快速发展的工商业找市场么?

    别说安南了,就算是婆罗洲和爪哇,朝廷都不允许种一颗茶树,发现就照谋反论罪。

    这就是在严防死守!

    茶叶贸易的优势,贾琏是绝对不允许出纰漏的。

    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国,为何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银本位货币的大国?不就是靠着茶叶瓷器等拳头产品,将全世界的贵重金属吸收进来么?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尖端芯片!

    只不过周帝国在贾琏的折腾之下,搞出了全产业链都是这个时空的尖端科技。

    如此的大好局面之下,贾琏自然是小心翼翼的尽量延缓相关技术的外溢,从长远看,外溢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总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处理完王家的事情后,王熙凤找个理由先走了,黛玉留下来,脸上带着笑看着贾琏不说话。

    夫妻二人还是很有默契的,贾琏抬手摸了摸脸蛋,依旧光滑细腻。

    “春暖花开时,父亲要回苏州了。”黛玉的情绪不高,因为政见的不同,导致贾林之间的关系大不如前,黛玉确实受牵连了。

    但是看看贾琏对待王家的态度,黛玉也能理解贾琏,甚至还有点心疼了。

    “林氏为苏州商贾之首也不过区区十余年,如今怕是难以为继了。”贾琏不动声色的提醒一句。

    黛玉歪歪嘴不屑道:“林氏也捞够了!再说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我可不会为林氏说一句话。”

    贾琏笑道:“可不好这么说,你怎么都算是苏州林氏的大姑奶奶呢。”

    黛玉听了露出坚毅的眼神,抬手轻轻的打了一下贾琏道:“今科会试,林氏来了两个弟子,名落孙山,要进国子监读书。父亲托我关照一二,被我拒绝了。回头送他的时候,夫君可不许松口。林氏现在挺好的,不能再膨胀了。”

    贾琏点点头:“林氏子弟确实不争气,大好的机会放在面前,但凡有一人走出去,我都不至于如此看不上林氏。”

    黛玉顿时冷笑道:“家里有人首辅依靠,在苏州做坐地虎,坐着收钱多舒服,何必冒险出海闯荡呢?若非琏哥强行流放了林氏一支去了爪哇,林氏族人怕是一个都愿意出去闯荡一番。同样是可以坐在家里挣钱,薛家人就敢往外闯,如今薛家大好局面,我在宝钗面前都抬不起头了。”

    贾琏听着一时错愕,仔细一琢磨也是,换任何一个家庭里,黛玉都是绝对上风,唯独在贾家,正好反过来。

    “就让林氏安安稳稳的在苏州呆着吧,有我在一天,林氏自然能安稳一天。如果林氏不能出人才,衰败也是迟早的。”贾琏说这些,自然是想借黛玉的口转达林如海,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明天我会去看看。”黛玉没再纠缠,低声说话后便走了。

    贾琏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语,一直到耳边传来脚步声,扭头看一眼,发现袭人小心翼翼的进来。

    官做的越来越大,身边这些人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了,尤其是袭人和鸳鸯,越发的恭顺。唯一没变化的,还是香菱。

    “有事?”贾琏笑着问,袭人上前恭敬的站着,贾琏不禁好气又好笑,招手示意近前说话。

    “家里小弟要成亲了,问我能不能回去撑场面。”

    袭人的弟弟读书不成,还是走上了从商的路,在贾蓉手下做事。贾家的买卖,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化产业,京中印刷业和报业的巨头,卷烟行业虽然也是北地的巨头,反倒不那么显眼。关外的钢铁产业,更是因为专做朝鲜、日本、远东市场,在国内没啥存在感。

    “你问问小弟,成亲后是否愿意去关外,去那边做个管事。”贾琏这么问,袭人不免惊讶的眨眼道:“鞍山那边不是蓉大爷的人在管事么?”

    贾琏被气笑了:“傻不傻,那是我封地。按理说将来告老了,我也要去那边呆着。”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18326/111104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