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女市长的男大秘 > 第1106章 大道至简

第1106章 大道至简


国家电视台,《科学之声》栏目的制片人和主编,在接到赵永志的电话,确认张卫东副主席同意接受专访后,简直是喜出望外。

这位年轻的副部级官员,凭借“基石计划”和“燕悦”电动汽车的成功,早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科技明星,但他行事低调,极少在媒体上长篇大论。

这次主动提出专访,无疑是栏目组千载难逢的机会。

双方沟通效率极高,很快就访谈主题和提纲达成一致。

主题定为“基石计划与国家科技未来”,旨在向公众清晰阐述这一国家战略的初衷、进展和深远意义,回应近期关于科研方向的讨论。

访谈形式为现场直播,这无疑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和冲击力。

而且,张卫东最近本身就成了舆论的焦点人物,国家电视台对他的访谈,自然又成了一个热点。

直播当晚,演播室内灯火通明。

张卫东穿着一身深色西装,白色衬衫,未系领带,显得沉稳而不失亲和。

他从容地坐在主持人苏晴对面,面对数台摄像机和多方位镜头,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

这是一位副部级的官员。

年龄不到三十岁!

多少人都想一睹他的真容。

“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收看本期的《科学之声》特别节目……”

“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全国科协副主席,张卫东先生!”

主持人苏晴以她特有的知性嗓音开场,简要介绍了今晚的特邀嘉宾和节目背景后,便切入正题。

张卫东微微起身,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打了一个招呼。

当镜头聚焦到张卫东的脸上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听说过这人年轻。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张卫东居然这么年轻。

他们也听说过张卫东是个美男子。

可这也太帅了吧?

现实生活中,那真的是“颜值即正义”。

当张卫东的整个形象一出现在镜头前时,人们便立即有了这样一个判断——这是一个正直而睿智的官员!

“张副主席,近期关于科研方向的讨论非常热烈。您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忽视基础研究,过于急功近利。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

苏晴的问题直接而尖锐,却也在预设的提纲之内。

张卫东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平静地看向镜头,仿佛在与每一位观众直接对话。

“谢谢主持人,也感谢所有关心国家科技发展的朋友们。”

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首先,我想澄清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绝不是否定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更不是急功近利。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是科研工作的‘根’与‘魂’应该扎在哪里。”

他顿了顿,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道:“这就好比我们要建一座摩天大楼,基础研究就像是深入地下、看不见的地基,至关重要,没有坚实的地基,大楼盖不高,也立不稳。但是,我们打地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上面盖起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大楼,而不是为了在地下挖一个永远不见天日的、华丽的洞穴来自我欣赏。”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现场观众发出了会意的轻笑。

“我们从来不反对,而且大力支持那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

张卫东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一方面,许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亟待突破;另一方面,有限的科研资源和经费,却又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了那些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极低,甚至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而研究的项目上。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也是一种责任的缺失。”

他没有点名任何具体的人或文章,而是摆出了一组数据:“我这里有一组公开数据,大家可以查证。近五年来,我们在全球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居世界前二,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长期在10%左右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大量的科研投入,并没有有效地变成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实力的现实力量。”

这些具体的数据,极具说服力。

“至于您提到的基础研究,”张卫东看向苏晴,眼神诚恳,“‘基石计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内容。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新材料的物性探索等等。但这些基础研究,是与我们明确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方向紧密关联的,是有明确应用前景指引的。这不同于那种漫无目的、脱离实际、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学术兴趣或职称评定的所谓‘自由探索’。”

他再次用一个例子来佐证:“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燕悦’电动汽车来说。它的成功,不仅仅是整车设计和组装的成功。它离不开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的电池技术,这是材料学和电化学的基础研究;离不开效率更高、体积更小的驱动电机,这涉及电磁学和精密制造的基础;离不开智能驾驶系统,这背后是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决策规划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算法突破。

“这些,都是扎根于实际需求、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它们最终在‘燕悦’这辆车上开花结果,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走出了国门,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提到“燕悦”走出国门的例子,张卫东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就在上周,我们与欧洲某汽车工业强国签署了协议,‘燕悦’将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线。这不仅仅是商业成功,更意味着我们的技术标准、制造体系开始被传统汽车强国所接纳和认可。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撑,我们能实现这样的突破吗?”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晴适时地引导:“听了您的阐述,我想观众们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么,在‘基石计划’的推进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这种面向需求的研究和保障科研人员的探索自由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张卫东赞许地点点头,“平衡的关键在于‘分类评价’和‘多元投入’。对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活动,我们应该建立以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对于那些真正探索人类认知边界、孕育未来技术革命种子的前沿基础研究,国家会通过稳定的专项资金、科学基金等方式予以支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奇思妙想的科研环境。”

他语气坚定地强调:“但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打着‘自由探索’旗号,实则浪费国家资源、脱离国情的所谓‘研究’。国家的每一分科研经费,都来自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敬畏心和责任感,把它用在刀刃上,解决真问题,做出真贡献。”

整个访谈过程中,张卫东没有提及任何争论对手,没有使用任何激烈的言辞,始终摆事实、讲道理,语气平和,逻辑清晰,却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当苏晴问及他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期望时,张卫东动情地说:

“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将个人的科学梦想,与国家发展的洪流融为一体。当你看到自己研发的材料用在了大国重器上,当你设计的算法优化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当你攻克的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一篇高高在上的论文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访谈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直播刚一结束,网络舆论瞬间再次“反转”。

张卫东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阐述,赢得了压倒性的支持。

“听完张主席的讲话,茅塞顿开!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科学家精神!”

“支持张主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那些反对的人,怕是自己的奶酪被动了吧?”

“说得太对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张卫东用一场真诚而精彩的访谈,清晰地划定了“务实科研”与“空谈误国”的界限,也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基石计划”的初心与使命。

而此刻,在办公室看完全程直播的闫立秋,脸色铁青,猛地将手中的遥控器摔在了地上。

他知道,在道义的擂台上,他已经一败涂地。

接下来的,恐怕就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了。


  (https://www.bshulou8.cc/xs/17040/4201644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