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纵横巨鹿郡(上)
南和耿氏,作为巨鹿郡赫赫有名的大族,其势力范围覆盖广泛。
在得知并州黄巾军东出的消息后,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散落在乡间的佃户和庄客们召集到一起。
七万多户僮仆中,精挑细选出强壮的青年,编成一支军队,人数不下三万。
这三万青壮被分发了武器,驻守在坞堡内。
这座坞堡的规模之大,足以与城池相媲美,成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成功地挡住了周丁三万大军的进攻步伐。
为了拔掉这颗眼中钉,周丁决定采取极端手段。
他裹挟着无辜的百姓,对坞堡发起了猛烈的强攻。
投石车、床弩、火油等各种攻城器械被纷纷投入使用,无情地砸向耿氏坞堡。
这场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周丁一方的死伤多达五千多人。
这座坞堡却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水泼不进,固若金汤,简直就是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生畏,难以攻克。
在此期间,周丁心生一计,他暗中派遣了一批府兵乔装成民夫,混入其中,企图出其不意地一举拿下这座坞堡。
但事与愿违,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些被派遣的一千府兵,不仅未能如愿攻破坞堡,反而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在激烈的战斗中,府兵们死伤将近四百人,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仅仅只是摸到了坞堡的女墙而已,便被守军击退下来。
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令周丁震惊不已,他当机立断,直接叫停了攻城的进度。
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眼前的这座坞堡绝非仅仅依靠人数优势就能轻易攻下的。
这是他首次遇到如此棘手的情况,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尽管周丁可以选择绕过这座坞堡,继续深入冀州腹地,但如果对坞堡内的数万部曲置之不理,那无疑是在自己的后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让周丁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他开始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抉择。
更糟糕的是,周丁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起来。
在巨鹿郡境内,像这样的坞堡并非只有南和耿氏这一座,还有下曲阳魏氏和宋子耿氏等其他坞堡。
南和耿氏和宋子耿氏虽然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分家,但彼此之间的香火仍在,关系错综复杂。
如果周丁派遣大军一个接一个地去攻打这些坞堡和城池,那么不知道会有多少士兵伤亡,又会耗费多少时间。
周丁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与这些世家豪强纠缠。
他的任务是要打通一条通往青州的道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需要从赵郡、巨鹿郡、安平郡、渤海郡和清河郡等地掠夺钱粮,然后再从青州接应那些流民。
算一算时间,距离入冬前,周丁所率领的部队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意味着他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在这些坞堡和城池面前。
实际上,在巨鹿郡,还有一个已经被灭掉的广宗张氏。
广宗张氏,也就是张角的家族。
仅仅一个巨鹿郡就有如此众多的坞堡,那么其他各个郡又会有多少?
想要将它们全部攻打下来,这绝对不是周丁所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坞堡的守卫者们都是以亲族关系为纽带,他们的抵抗意志异常坚定,而且兵力充足。
再加上堡内并不缺乏粮食,所以要想在不损耗自身实力的情况下攻下这些坞堡,恐怕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今周丁所忧心的问题,实际上正是李渊最为担忧的事情。
毕竟,没有人能比李渊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世家豪强所拥有的力量。
在五胡乱华的时期,北方大地被胡骑肆虐,长达数百年之久。
那些北地的世家大族却能够藏身于坞堡之中,安然无恙地坐观天下风云变幻。
由此可以想见,这些人的韧性是何等之强。
李渊现在所面临的敌人并非大汉,而是散布于天下各地、掌控着地方大权的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才是李渊需要逐个铲除的真正敌手。
周丁站在土丘之上,远远地眺望着那座宛如龟壳一般坚固的坞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进攻。
“传我命令,让耿氏献出五千石粮食,大军便可就此退兵!”
周丁虽然放弃了继续攻打耿氏坞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轻易放过耿氏。
否则,岂不是会让人觉得他们并州军是欺软怕硬之辈?
若是如此,其他地方的势力恐怕都会纷纷效仿,到那时,他周丁又该如何去打草谷呢?
周丁提出的条件很快就传到了耿氏的耳中。
耿氏内部随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众人对于是否应该接受这个条件意见不一。
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一部分人坚决主张绝不妥协,要与并州黄巾贼抗争到底,他们坚信只要坚持等待朝廷的支援,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
这部分人被称为强硬派,他们的态度坚决而果敢。
另一部分人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和为贵才是明智之举。
毕竟,所涉及的不过是一些钱粮而已,相较于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家族的延续,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
只要能够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付出一些钱粮又有何妨呢?
这部分人被称为求稳派,他们的想法更加务实和稳重。
值得注意的是,持强硬态度的人大多是耿氏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他们充满朝气和斗志,对家族的荣誉和尊严有着强烈的捍卫欲望。
而主张和平的人则以老一辈为主,他们经历了更多的风风雨雨,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家族的责任。
在这场争论中,年轻一辈的代表人物是耿纯,他以坚定的立场和激昂的言辞,力挺强硬派的观点。
而老一辈的代表则是家族中的族老们,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家族情感,主张以和为贵。
这场激烈的讨论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不到一个时辰,就以和为贵的观点占据了上风。
(https://www.bshulou8.cc/xs/13235/2495237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