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纵横巨鹿郡(下)
大多数人认为,既然并州黄巾贼已经给了耿氏一个台阶下,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会激怒对方,导致他们派遣真正的精锐部队前来攻打。
那样的话,即使耿氏家族有着百年的传承,恐怕也难以抵挡,最终可能会面临破家灭门的惨状。
而真正让他们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之前并州军的精锐竟然能够混入民夫当中,摸到了女墙,差一点就攻上了坞堡。
这一突发事件让族中的许多老人都大吃一惊,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并州黄巾贼的实力和狡猾。
在这种情况下,以和为贵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如果真的把黄巾贼逼到绝境,那么耿氏绝对无法抵挡住他们的攻击。
没过多久,耿氏的使者就从城墙上的女墙处出现了,他乘坐着吊桥缓缓降下,手中高举着代表耿氏的使节,径直朝着并州军的方向走去。
当使者靠近并州军时,周围的并州军骑兵迅速迎上前去,将其护送至周丁的大纛之下。
经过一番交涉,最终耿氏以五千石粮食、两百头羊以及六十万钱的代价,成功地换取了周丁大军退兵的承诺。
在双方完成交易之后,周丁留下了一百名铁骑,负责监视耿氏的一举一动,以确保他们不会反悔。
然后,周丁率领着大军继续向东进发。
一路上,沿途的各县都紧闭城门,自行防守。
有些聪明的县城,立刻效仿赵郡的做法,主动奉上钱粮,希望能够换取并州军的网开一面。
而那些不识时务的县城,虽然知道以自己的实力很难战胜并州的黄巾贼,但也只能紧闭城门,选择眼不见为净。
至于那些缩在城外的坞堡,周丁则派遣大军前去警告。
他先让士兵们发动一轮攻击,试探一下这些坞堡的实力。
如果遇到的是难以攻克的硬骨头,周丁便会采取对待耿氏的方式,要求这些坞堡也奉上钱粮,以换取并州军的退兵。
若是遇到软柿子,周丁自然不会心慈手软,而是果断采取强攻策略,一举将其拿下并直接占领。
毕竟,在这场战争中,死伤的不过是一些民夫而已,并非真正的精锐部队。
所以,周丁对这种轻松获胜的方式乐此不疲。
周丁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成功地攻下了好几座坞堡。
这些坞堡并非如那些世家大族所修建的那样坚固强大。
修建坞堡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需的花费相当高昂。
如果将这些花费折算成金钱的话,一座合格的坞堡至少需要耗费两千万钱!
如此巨额的开支,只有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家族才有足够的底气去承担。
目前的局势才刚刚显露出乱世的端倪,大汉尚未灭亡,这个时候的交通和信息还相当不畅通。
普通的豪强之家很难及时了解到外界的消息,因此,绝大多数的豪强之家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
巨鹿郡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多的坞堡,还得归功于当初的黄巾起义。
那场起义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于是不惜花费巨大代价来修建坞堡,以增强防御能力。
这要是在中原地区,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那里,绝大多数的世家和豪强仍然习惯于建造庄园来居住,而不是像北方那样建造坞堡。
这些庄园通常规模宏大,内部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住宅外,还有园林、池塘、农田等。
中原地区的家族们依然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对北方的战火纷飞似乎毫不关心。
与北地的战火连天形成鲜明对比。
南边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种南北差异,恰好反映了当时大汉的真实状况。
战争尚未降临之时,人们往往缺乏主动改变的动力,只有当危机真正来临,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周丁率领大军进入巨鹿郡后,情况便是如此。
只要他不主动进攻坞堡和城池,他所率领的大军几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
一路上,根本没有人出来阻挡他们的前进,任由周丁在巨鹿郡境内肆意横行。
对于巨鹿郡各县的官员以及世家豪强来说,他们的心态也非常明确。
只要敌军不来攻打县城,那么这些求稳的官员自然不会去主动招惹城外的黄巾贼。
毕竟,保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心态,与当初张角起义时的情况何其相似。
当时,张角的起义军在冀州之地纵横驰骋,无人能挡,各县的官员们也都是关起门来自顾自己,只有等到朝廷大军到来时,才会跟在朝廷大军身后摇旗呐喊,以显示自己的忠诚。
对于官员们而言,他们的职责仅仅是确保自己所管辖的区域不会出现动乱和失守的情况,这样就算是对得起朝廷给予的俸禄了。
对于那些世家大族来说,这天下本来就是刘家的,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能够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任何威胁,他们完全可以冷眼旁观天下的纷争和争斗。
即便是那些内心深处对汉室怀有忠诚之心的人,也很少会有人愿意拿整个家族的命运去为大汉拼死一搏。
毕竟,如果输了这场争斗,那么整个家族上下老小都可能会因此丢掉性命。
所以,绝大多数心怀汉室的人,最多也只是选择牺牲自己,以此来成全家族的名声罢了。
这种现象在汉末时期非常普遍。
李渊在这期间也遇到了不少这样的官员。
当城池被攻破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直接从城墙上坠落而亡。
最为可笑的是,皇帝并没有对这些官员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嘉奖。
相反,在士林之中,这些人却能够享有极高的声望,并将这份荣耀福泽于自己的家族。
对于这些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有人认为他们是忠诚之士,为了维护汉室的尊严而不惜牺牲自己;也有人觉得他们不过是为了家族的名声而故作姿态。
李渊对此也不好过多地发表意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https://www.bshulou8.cc/xs/13235/2495237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