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571章 崇文门

第571章 崇文门


“这第一,就是当年范文正在江南推行的【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到如今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陈凡打断道:“还未请教冯老兄,什么叫【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

“解元公可以把纵浦理解成南北向的官道,但这官道不是给人走的,而是给水走的。”

“纵浦主要是用来排洪入海。”

陈凡恍然:“那这么说,横塘就是东西向,官道旁的小路,用于给田地灌溉和分洪,对吗?”

冯攒运一拍大腿道:“解元公果然聪明过人,就是这个理儿。”

原来,北宋年间,范仲淹主政期间,就给松江一地设计了很好的水利系统,也就是冯攒运所说的【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

这种水利系统,配合用堤坝围垦的农田(圩田),便形成了【水行于外,田成于内】的网格化水利格局,也使得松江府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

“但到了咱大梁,沧海桑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松江府和苏州府的豪绅地主们发现了一个比种地赚钱的营生!”

“松江棉布!”

冯攒运太喜欢这种被人捧哏的感受了,不用跟笨蛋畅聊,感觉实在很爽啊。

“没错,解元公应该是知道的,要织棉布就要种棉花,棉花这东西只有大范围种植才能保证产量,松江士绅们这时候便打起了填平水浦,营造私田的主意。”

“比如这华亭县原本共有36浦,但现如今已经被填平了28处!”

“这样一来,原本畅通的官道都被堵上了,一下雨,大雨漫灌,地势低洼处当然就要被淹,这就是周浦、南桥、新场一代如此贫瘠的原因之一。”

冯攒运所说的周浦、南桥、新场就是陈凡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浦西。

黄浦江到了闵港因为转而向北,最后在宝山高桥一代入海,因此,后世才有浦东浦西的说辞,但这个时代却是没有的。

“至于这水患形成的第二点,还是士绅。”

“这松江府的士绅大多住在青浦和华亭两县,这两处都是纵浦、横塘最密集的地段。”

“士绅们营造园林私邸,为了自家别院有曲水流觞的雅趣,往往会在吴淞江上设堰拦水!如此一来,小民旱时缺水,涝时堰毁漫灌,又最易遭灾,所以在天监年,青浦县的百姓闹事,拆了十几个士绅的寨子,这件事闹得很大,最后是金山卫出动人马才将此事平息。”

陈凡点了点头:“还有吗?”

“还有最后一点,潮汐倒灌。”

“这是天灾,松江府地势低洼犹如锅底,东海潮汛时,潮水会顺着吴淞江倒灌,咸潮所至,农田尽成斥卤,前年时潮水曾经一夜淹了上海县城门,百姓们爬上屋顶躲水,造孽哦!”

说到这,冯攒运谈兴不减,刚想说话,却突然停了下来。

在酒精的作用下,愣在原地很久,这才端起杯子笑道:“下官说话就是这样,一说就收不住,也不知解元公想不想听,实在是失礼,喝酒,喝酒!”

陈凡听说对方话中似有未尽之意。

但既然对方不愿意说,陈凡也不会逼迫,于是便跟对方推杯换盏起来。

……

有了漕司的官船,虽然在运河的枯水季,但也有纤工拉纤,速度不快但也不慢,陈凡在船上看了几天书,船便到了临清。

果然,在这里,顾敞早就让人备好了马,又慢腾腾走了四日,陈凡和黄老八终于看到了大梁的首善之地……北京。

原本若是全程水路,淮州府这样的南方举子进京,大多是从运河通州张家湾码头下船,然后换陆路进京。

但陈凡却走的陆路,绕了点路,不可免俗的走了“崇文门。”

崇文门外茶棚林立,此时已经有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到了,纷纷在官道两旁的茶棚歇脚。

这些人高谈阔论,声音极大,引得周围路过的百姓纷纷投去艳羡的目光。

高大的城墙门口有兵丁查验路引。

陈凡不想在门外耽搁,便下了马跟黄老八排队入城。

到底是京师,进城的百姓被查验的极为严格,而且门前还有税关,有税大使领着税丁征税。

这种税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门税,也就是俗称的“进门税”。

北京九门均设卡收取。

这其中,车辆骡马进城需要缴纳“轮钱”,一般约是五文钱一车。

或是牲畜税,猪羊等活畜按头计税,比如每头猪想要入城,就要缴纳税金十文。

除了进城税,还有商税,“每价银一两,税银三分”。

黄老八虽然平日里少言寡语,但乍看这么高大的城墙和如此多等待进门的人,还是忍不住小声喃喃道:“这到底是京师,就是跟咱们小地方不一样,这多少人呐!密密麻麻。就这城门,一天得收多少银子呐!”

陈凡虽然不知道这个年代崇文门一年能收多少税银,但上一世去北京旅游时,他听过导游说过,明清时,崇文门一年的税银能收取十多万两。

这就只不过是一个城门呐,张居正主政的隆庆五年,国家岁入也不过250万两,一个城门税就占国家总收入的二十五分之一,这就很夸张。

就在陈凡打量着这座天下雄城之时,突然身边挤过来一群吵吵嚷嚷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齐齐拥簇着一个年轻儒生,霸道的将排队的百姓们挤到一边。

陈凡要不是黄老八护着,也差点被他们冲了个趔趄。

就在这时,被众人围拢的那个年轻人连连拱手道:“大家莫挤,莫要挤了!”

一众读书人这才停了下来,周围几个更是连连让周围人别动。

好不容易这群人恢复了秩序,终于到了城门口。

本以为守门的兵丁会呵斥这帮士子,却没想到,守门的兵丁、税丁脸上全都露出笑来,一个劲躬身作揖。

“唐公子!”

“四公子!”

“您回城啦!”

可那群人根本不给这些兵丁、税丁们好脸色,直接大摇大摆进了城。

而周围的百姓似乎也早就对这一幕习以为常似得。

陈凡惊讶地问旁边一位老者道:“老人家,刚刚那群人是谁啊?”

老人家见他是读书人,于是笑道:“一看这位老爷就是外地来的,连唐四公子都不认识?”

“唐四公子?”

“大学士唐阁老的小儿子啊!”

陈凡闻言诧异道:“唐胄?老野兄未来的小舅子?”


  (https://www.bshulou8.cc/xs/13141/5038946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