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 恐于国运不利(164万打赏值加更)
醒尘大师那双澄澈的眼眸中,仿佛带着万千星辰。
他微微垂眸,声音空灵而缥缈:“回陛下,昨夜子时,贫僧于禅室静坐,忽感心潮涌动,难以入定。”
“推窗见天象,只见紫微帝星虽光芒璀璨,统御四方。”
“然其侧畔,代表功臣辅弼的星宿区域,却隐隐有血煞之气纠缠未散。且……其光黯淡,有渐次湮灭之兆。”
“恐于国运不利。”
南宫玄羽的眸色瞬间沉了下去。
站在一旁的李常德和詹巍然,亦是面色一凛,连呼吸都放轻了。
无人不知,这位年轻的圣僧虽鲜少起卦,但他凡是开口,所言无不应验。
尤其事关国运,绝非儿戏!
南宫玄羽的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帝王的威压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请大师细言!”
醒尘大师双手合十,目光澄净,不闪不避,声音依旧平和:“此乃功臣血脉彻底断绝之象,非吉兆也。”
“镇国公府与定国公府虽犯下谋逆大罪,其行当诛,然祖上终究是随太祖浴血奋战、开辟江山的勋臣。”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亢龙有悔,贵在存续。”
“开国定鼎之功,乃汇聚万千气运与鲜血而成,其中亦包含当年从龙功臣之眷顾。”
“若对其后人赶尽杀绝,寸草不留,虽合律法,却似刚锐过甚,恐损及这份气运之和融。”
“犹如金石过坚,易生裂痕,于国运之绵长砥砺,暗藏微瑕。”
醒尘大师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对天道的敬畏:“天道冥冥,重在平衡生杀予夺之间。陛下行肃清之举,如天降雷霆,扫荡奸邪,自是堂堂正道。”
“然,若能于此雷霆之势中,存一缕春风化雨之仁,于万丈悬崖边,留一线微弱生机……或许反能契合天道好生之德,化戾气为祥和。更利国本稳固,福泽绵延。”
这番话,若是出自任何一位朝臣之口,南宫玄羽都会立刻怀疑,对方是否与逆党有染,或是迂腐不堪。
但出自从不涉足朝政,超然物外的醒尘大师口中,分量便截然不同。
南宫玄羽眉宇紧锁,陷入了沉思。
他锐利的目光直视着醒尘大师:“大师的意思是……让朕留柳时修一命?”
毕竟镇国公府早已灰飞烟灭。柳家血脉,如今也只剩这最后一根独苗。
因为周钰时已入嗣周家,自然不算柳家人。
醒尘大师微微颔首,却并未直接为柳时修求情,而是话锋一转,先肯定了帝王的所作所为:“陛下铲除逆党,肃清朝纲,实乃雷霆手段,护国安民,贫僧深感敬佩。”
“柳时修罪孽深重,依律当诛,此乃天理昭昭,毋庸置疑。”
“然……陛下可知,世间最严酷的惩罚,并非身死,而是心死?肉体的消亡,比不上精神的永锢与日夜不息的忏悔。”
“陛下若以仁德教化,取代刀兵杀戮,留他一命,将其交由佛法惩戒、度化。天下人将见陛下不仅有无上威严,亦有浩瀚如海之胸襟。”
“降者不杀,顽者伏诛,仁者感化,此乃圣王之象。必能感召万民,令四方归心!”
醒尘大师声音平和,字字清晰:“一个日夜于青灯古佛前忏悔自身罪孽的逆贼,远比一个死人,更能警示那些心怀叵测之徒。”
“他将成为陛下仁德的警示碑,让世人亲眼看到,与皇权作对,最终只能在无尽的忏悔中了却残生。岂不比简单的死亡,更能泯灭所有不该有的野心?”
“再者……”
醒尘大师看向南宫玄羽,语气慈悲:“定国公府祖上毕竟有从龙之功,百姓记得其恩德的不在少数。受过定国公府恩惠之人,亦有许多。”
“若见柳时修领皈依佛门,所有隐藏在暗处的党羽,野心与幻想自会彻底破灭。”
“若其伏诛,反而可能让部分余孽心存‘殉道’之念,或以他之名继续作乱。”
“一个活着,却已向陛下和佛法彻底屈服的首领,方能从根本上,瓦解所有残余势力的斗志。”
说到这里,醒尘大师一揖到底:“贫僧愿将柳时修带入法图寺戒律院,最深处的苦修洞,剃度出家,终身不得出洞半步。每日唯有青灯古佛,经卷相伴。”
“寺外可由陛下亲信禁军与寺内武僧共同看守,绝无疏漏。”
最后,醒尘大师的语气带着一丝追忆,却毫无逼迫之意:“先帝在时,常与贫僧论及佛法,言及‘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有时,留一线生机并非姑息,而是以更大的智慧断绝恶业。”
“陛下英明神武,思虑远胜贫僧,自有圣断。”
他将所有的利弊剖析清楚,提出一个惩罚、囚禁,且对帝王名声和国运更有利的方案。
最终将决定权,恭谨而坦然地交还给了南宫玄羽。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帝王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南宫玄羽骨节分明的手指,下意识在紫檀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而规律的轻响。如同他此刻内心权衡的天平,在上下摆动。
以南宫玄羽铁血冷酷的帝王心性,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才是对待柳时修这等逆犯最直接、稳妥的做法。
一了百了,再无后顾之忧。
然而……醒尘大师的话,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轻轻套在了帝王即将挥下的屠刀上。
南宫玄羽深知,醒尘大师在朝野和民间,拥有何等超然的声望。
他被无数百姓视为活佛,一言一行,几乎被奉为圭臬。
醒尘大师今日所言,卦象与国运相关。若他全然不顾,执意立斩柳时修……
消息一旦传出,必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
那些不明就里的百姓和清流文人,不会理解他肃清逆党的决绝,只会看到帝王不敬天地。
他的名声必将受损。
更棘手的是,日后大周境内但凡出现些许天灾。
无论是水旱蝗灾,还是地动山崩,那些心怀异志或迂腐不堪之人,都会立刻将灾祸,与今日他“有伤天和”之举联系起来,大肆渲染。
(https://www.bshulou8.cc/xs/12846/2249421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