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新的发展
周奎热泪盈眶:“陛下亲临岭南,老臣...老臣...”
朱兴明拍拍他的手,转向那台蒸汽机车:“这就是铁路?”
周奎擦擦眼泪,自豪地道:“回陛下,这就是广州至韶州铁路的首台机车,命名为‘洪武号’。请陛下登车体验!”
朱兴明在众人簇拥下登上机车。机车内部装饰简朴,但干净整洁。
汽笛长鸣,机车缓缓启动。速度越来越快,窗外景物飞逝而过。
“好!好!好!”朱兴明连声赞叹,“速度几何?”
随行的工程师答道:“回陛下,平常时速四十里,最快可达六十里。”
朱兴明计算道:“从广州至韶州,五百里路程,一日可达?”
工程师点头:“若中途不停,十个时辰即可到达。”
朱兴明震撼不已。这段路程,若是骑马,最少需要五日;坐轿,则需十余日。
“国之利器,真乃国之利器啊!”朱兴明感慨道。
当晚,朱兴明下榻在韶州行宫。
行宫内已通电力,电灯明亮,胜过烛火百倍。
周奎向朱兴明详细禀报了岭南的发展情况。
“陛下,如今岭南已建蒸汽工坊五十六座,水力工坊三十座,年产布匹可满足全国三成需求。新建煤矿三座,日产煤千吨。铁路已修通一百二十里,预计明年可通至湖广。”
朱兴明听得心潮澎湃:“好!姥爷功不可没!”
朱兴明南巡返京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丹陛之下,文武百官鸦雀无声,唯有御座上的天子,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
“众卿。”朱兴明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在宽阔的金銮殿内回荡,“朕此次南巡,亲眼所见,岭南之地,已非昨日之瘴疠荒芜。新式农法,沃野千里;蒸汽机械,轰鸣不绝;铁轨纵横,一日千里。此乃我大明之新象,亦是未来之国策!”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了站在文官首列的年轻首辅张定身上。
“张爱卿。”
“臣在。”张定应声出列,躬身听旨。
“朕欲将岭南之地,设为‘大明经济特区’,集举国之力,试行新法,推广新器。一切政令、税赋、用工,皆可特事特办,不受旧制掣肘。你,可愿为朕,为这大明天下,担起这统筹协调之重任?”
“经济特区”四个字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朝堂上引起了细微的骚动。许多老臣面露困惑与惊疑,交头接耳,显然无法理解这前所未闻的概念。
张定心中也是猛地一沉。他完全明白,这个“经济特区”意味着对现有体制何等巨大的冲击。
朗声道:
“臣,张定,蒙陛下信重,委以首辅之职,敢不竭尽全力,以报君恩!岭南特区之设,乃陛下高瞻远瞩,强国富民之良策,臣必倾力支持,协调各部,确保特区诸事顺利推行!”
“好!”朱兴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有张爱卿此言,朕心甚慰。”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怀着复杂的心情散去。张定却被皇帝单独留了下来,随驾前往御书房。
御书房内,炭火温暖,茶香袅袅,但张定的心情却无法放松。朱兴明屏退了左右,只留下贴身太监孙旺财在门外伺候。
第一幅图上,一条钢铁巨龙(蒸汽火车)喷吐着浓郁的白烟,奔驰在横跨大江的铁桥之上,桥下舟楫点点,桥上列车轰鸣,气势恢宏。
第二幅图,是一片巨大的厂房区,数根高耸入云的烟囱林立,却不是焚烧秸秆的袅袅轻烟,而是浓密的工业黑烟。图侧标注:“发电厂”。更令张定难以置信的是,图中描绘的夜晚城市,千家万户的窗口都透出明亮而稳定的光芒,绝非摇曳的烛火或油灯可比,图注曰:“电灯普及”。
第三幅图,展示的是矿山与冶炼工坊的景象。巨大的高炉红光闪耀,铁水奔流;复杂的机械臂在锻造器具;旁边还有标注着“铜”、“铝”、“金”、“银”的仓库。图注强调:“冶铁、有色金属产业体系”。
第四幅图,则彻底超出了张定的想象。画面上是数座拔地而起的庞然大物,形制方正,墙面光滑如镜,反射着天光。它们远高于任何现存的佛塔或楼阁,街道上行人与车马在其映衬下显得异常渺小。图注写着:“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群”。
“这……陛下,这些……”张定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声音艰涩。
“蒸汽火车,你已亲眼见过,其力其速,远超牛马舟车。
若铁路网通遍全国,则政令朝发夕至,兵马粮秣调动如臂使指,商贾货物流通无远弗届,天下真正连为一体!此乃国之命脉!”
“发电厂,乃利用水力或燃煤之力,驱动机械产生‘电流’。此物无形无质,却可沿铜线传输,化为光明、驱动机械,其用途之广,未来不可限量。若家家户户通上电灯,则夜如白昼,百姓可延长劳作学习之时,城市再无黑夜之忧!”
“冶铁及有色金属,乃工业之骨肉。无铁,无以致远;无铜,无以传电;无铝金银等,则精密器皿、货币金融皆受制于人。岭南矿产丰富,正可大展拳脚。”
“至于混凝土……”朱兴明用手敲了敲图册上那光滑的墙面,“此物以石灰石、黏土等煅烧研磨,混以砂石、水,初如泥浆,凝固后却坚如磐石!以此筑城、建楼、修坝,可抗风雨,耐火耐腐,且可塑性强,方能建造此等摩天大楼,节省土地,容纳更多人口。”
朱兴明的描述,为张定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门后的景象光怪陆离,却又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他仿佛看到了一个钢铁与火焰、光明与力量交织的全新大明。
“陛下描绘之蓝图,实乃亘古未有之伟业。然则,实现此蓝图,需耗费多少银钱?需调动多少人力?需克服多少技术难关?又需……顶住多少朝野内外的非议与阻力?”
朱兴明收敛了笑容:“朕岂不知此中艰难?正因为艰难,才需在岭南先行试点。此地远离政治中心,旧势力盘踞相对薄弱,便于我们放手施为。至于银钱……”
“内帑可出一部分,但主要需靠特区自身造血。吸引海内外商贾投资,以特区未来之利,诱今日之投入。朝廷给予政策便利,如减免税赋、简化流程、保障工坊主权益等。初期投入巨大,然一旦建成,其产出之财富,将百倍、千倍于投入!”
(https://www.bshulou8.cc/xs/1282914/1110994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