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京城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京城


他转身:“张定,朕需要你在朝中,为朕稳住局面,协调户部、工部、兵部等各方关系,确保通往岭南的钱粮、物资、人才调拨畅通无阻!更要替朕,挡住那些因循守旧、鼠目寸光之辈的明枪暗箭!”

张定撩起官袍下摆,跪地:

“陛下宏图伟略,志在千秋!臣虽愚钝,亦知此乃振兴我大明之唯一坦途!纵有千难万险,臣亦愿为陛下前驱,为这特区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朝中之事,陛下放心,只要有臣一日在朝,必确保政令通达,无人能阻特区建设!”

“好!你且记住,此事关乎国运,务必谨慎,亦务必果决!”

“臣,遵旨!”

岭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在朱兴明的意志、张定的协调、周奎的督管以及无数工匠、民夫的汗水浇灌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

当京城群臣还在为“特区”这个新奇概念争论不休时,岭南的土地上,正日新月异地蜕变着。

紫禁城,乾清宫。朱兴明批阅着从岭南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笑容。

说是八百里加急,其实现在大明王朝的很多路段已经通了铁路。

驿站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很多路段不再依靠官道和马匹。

而是,直接乘坐蒸汽火车。

奏报是周奎亲笔所书,详细记述了特区的最新进展:第一条连接广州与韶州的铁路已全线贯通,蒸汽机车“洪武号”及新下线的“永乐号”每日对开,客运货运皆繁忙无比。

依托北江支流修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已开始试运行,虽供电范围尚小,但效果显著;采用新式高炉的佛山钢铁厂,出铁量已远超朝廷工部所属的各大官营铁场。

而最让朱兴明感兴趣的,是周奎在奏报末尾略带自豪地提到,广州新城的主干道已全部用“混凝土”铺设完成,并在主要街区试点安装了数十盏“路灯”。

“好!国丈果然不负朕望!”朱兴明放下奏报,对侍立一旁的孟樊超笑道,“樊超,你看看,这才一年光景,岭南已是另一番天地了。”

孟樊超接过皇帝递来的奏报细看,饶是他素来沉稳,眼中也不禁掠过一丝惊异:“混凝土路面,夜间路灯……陛下,此等景象,恐已非‘人间’二字所能形容。周大人治理有方。”

朱兴明颔首:“是啊,国丈戴罪之身,在岭南兢兢业业,功勋卓著。安和楼一案,本就是他替朕、替太上皇受了委屈,也是时候召他回京,恢复名誉,享享清福了。”

孟樊超心中微动,他隐约觉得,以周奎在最近几封私信里对岭南那股子热乎劲儿,恐怕未必愿意离开那片他亲手参与打造的新天地。但他并未多言,只是躬身道:“陛下圣明,体恤老臣。”

翌日,一道明发上谕颁行天下:国丈周奎,因安和楼案受累,流放岭南。。朕心恻然,特旨昭雪,赦免其一切罪名,召其即刻回京,官复原职,另赐金帛若干,以慰忠忱。

这道圣旨,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波澜。

皇帝为其平反是迟早的事。大多数人都认为,周奎在岭南那等“苦寒瘴疠”之地待了年余,怕是早已归心似箭,如今得蒙赦免,定然是感激涕零,星夜兼程赶回京城。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圣旨发出半月后,岭南方面竟无任何动静。既无周奎接旨谢恩的奏疏,也无其动身回京的消息。

朱兴明起初以为是路途遥远,驿传迟滞。

又等了十天,依旧音讯全无。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心中有些不快。这周奎,莫非是在岭南待得久了,连君臣之礼都忘了?还是说……他真的乐不思蜀,连京城的繁华和国丈的尊荣都不想要了?

“骆炳。”朱兴明沉声唤道。

“臣在。”锦衣卫指挥使骆炳应声上前。

“派人去岭南,问问周奎,朕的圣旨,他收到了没有?为何迟迟不归?”

“臣遵旨!”

又过了大半个月,就在朱兴明的耐心即将耗尽之时,周奎的奏疏终于到了。

然而,这并非一封谢恩折,而是一封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耍赖”意味的乞留信。

信中,周奎先是叩谢天恩,感激皇帝为其昭雪沉冤。

接着,他便开始大谈特谈岭南特区建设如何到了关键时刻,百业待兴,诸事繁杂,自己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实在无法在此刻抽身离去。

他列举了铁路延伸、电厂扩容、新工坊建设等一大堆“非他不可”的理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岭南事务的投入与不舍。

最后,他几乎是带着哭腔恳求,希望皇帝能允许他“暂留”岭南,待诸事步入正轨再行回京,哪怕削了他的爵位官职,只做个普通老翁留在岭南也心甘情愿。

朱兴明看完这封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奏疏,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将奏疏递给一旁的张定和孟樊超:“你们看看,这周奎,莫非是在岭南中了邪不成?朕召他回京享福,他倒好,跟朕讨价还价起来了!”

张定细看奏疏,也是面露诧异,他斟酌着语句道:“陛下,国丈所言……似乎对岭南倾注了极大心血,难以割舍。或许……特区建设确实离不开他?”

孟樊超则看得更透一些,他低声道:“陛下,臣观周大人信中所言,其对岭南之眷恋,恐非全然出于公务。臣记得他前次来信,曾盛赞岭南生活之便利、环境之舒适,远超京师……”

朱兴明冷哼一声:“便利?舒适?能比得上京城?朕看他是老糊涂了!传朕旨意,措辞严厉些,告诉他,君命不可违!让他即刻交接手上事务,速速回京,不得有误!若再拖延,便以抗旨论处!”

天子之怒,非同小可。第二道措辞强硬的圣旨发出,这一次,周奎不敢再拖延了。

一个月后,风尘仆仆的周奎车队,终于抵达了京城。


  (https://www.bshulou8.cc/xs/1282914/1110993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