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大事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大事


时值深秋,京城愈发的热闹非凡。

许多商人已经开始利用蒸汽火车,来运输货物。

西山玻璃厂那数十根高耸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向空中喷吐着灰黑色的煤烟,与城中万家炊烟混杂,在低空形成一片难以散去的薄霾。

这景象,在朱兴明看来,是工业萌芽的象征,是国力渐强的烟信号。

但在许多守旧官员和士大夫眼中,这却是“天地清气”被“奇技淫巧”玷污的明证。

西山玻璃厂,这座由内廷直接掌控、工部协理的官营工坊,凭借从岭南特区反馈并改进的技术,已然成为大明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玻璃制品来源。

其出产的平板玻璃、玻璃器皿、乃至尝试烧制的望远镜片,不仅供应宫廷和官府,更通过遍布全国各主要州府的分销网络,行销海内外,为内帑带来了滚滚财源。

玻璃,俨然成了与盐、铁、茶等并列的又一重要官营物品,虽无明文规定专营,但其实际地位已然特殊。

利益的蛋糕做大,自然引来了觊觎者。官营工坊的技术,虽管控严格,但终究难以完全封锁。

一些曾在官营工坊做过工的匠人,或因待遇不公,或被利益诱惑,将部分玻璃配方和烧制技艺带出。

加之岭南特区提倡的“格物致用”之风渐起,民间对各类工艺技术的探索热情也日益高涨。于是,在京畿、山东、南直隶等地,悄然冒出了许多私营的小型玻璃作坊。

这些作坊规模不大,设备简陋,生产的多是些品质粗劣的玻璃珠子、小瓶小罐,或是透明度不高的平板玻璃,根本无法与西山厂出品竞争高端市场。

它们的生存空间,在于满足底层百姓和小商贩对廉价玻璃制品的需求,填补了官营工坊不屑顾及的市场缝隙。

起初,西山厂和工部的官员对此并未太过在意,甚至乐见其成,认为这些小打小闹无伤大雅,还能活跃地方经济。然而,随着这些小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越冒越多,开始影响到西山厂部分低端产品的销路时,利益受损的官营体系内部,便响起了不同的声音。

这一日,锦衣卫指挥使骆炳,正在衙署内听取下属关于京畿治安的汇报,工部侍郎赵严明与西山玻璃厂督办太监孙德海联袂来访。

骆炳与这二人素无深交,但同朝为官,表面功夫总是要做的。他起身相迎,笑道:“二位大人,今日什么风把二位吹到我这武职衙门来了?”

“骆指挥使,实不相瞒,今日前来,是有要事相商,关乎朝廷体统,产业命脉。”

太监孙德海在一旁尖着嗓子补充:“是啊,骆大人,再不管管,那些刁民可是要无法无天了!”

骆炳请二人入座,命人看茶,这才问道:“二位所言何事?但说无妨。”

赵严明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递给骆炳:“骆大人请看,这是西山厂近三个月的销售账目,尤其是寻常窗玻璃、灯罩、廉价器皿等物,销量环比下降近两成。

究其原因,皆是京畿周边那些私自开设的玻璃小作坊泛滥成灾,以次充好,低价倾销,扰乱市场所致!”

孙德海愤愤不平地插嘴:“可不是嘛!那些泥腿子,偷学了点皮毛手艺,就敢开炉烧玻璃!烧出来的东西浑浊不堪,形状歪斜,简直是辱没了玻璃这等雅物!

更可气的是,他们卖的便宜,好多原本从咱家这里拿货的小商贩,都转而去买他们的劣货了!长此以往,朝廷的颜面何在?内帑的收入何存?”

骆炳翻阅着账目,眉头微蹙。他掌管锦衣卫,主要负责缉捕、刑狱、监察百官,对经济事务并不精通。

但他深知西山玻璃厂是皇帝亲自关注的项目,每年为内帑贡献巨大,若真出了问题,自己难免落个监察不力的罪名。

况且,这赵严明和孙德海,一个代表工部,一个代表内廷,同时找上门来,其背后的意味,不容小觑。

“二位的意思……”骆炳沉吟道,“是希望锦衣卫出面,取缔这些私坊?”

赵严明正色道:“骆指挥使明鉴!玻璃制造,工艺繁复,关乎火候、配方,非等闲可为。朝廷设立西山厂,集中能工巧匠,统一规制,方能保证品质,供应宫闱官府之需。

若放任民间私制,一则品质低劣,有损物用;二则工艺失控,易引发火灾等祸事;三则冲击官营,动摇朝廷专营之体统!此风绝不可长!”

孙德海在一旁帮腔:“骆大人,您想想,这盐、铁、茶,哪一样不是朝廷专营?这玻璃虽是新物,但其利颇厚,其用渐广,岂能与寻常柴米油盐等同视之?理应纳入官营范畴!那些私坊,未经许可,私自制作,与私盐贩子何异?就是犯了重罪!”

骆炳心中盘算。皇帝近年来虽鼓励工商,岭南特区更是放手让民间经营,但那毕竟是特区。在京城脚下,天子眼前,这官营与民营的界限,确实有些模糊。

赵严明和孙德海所言,听起来似乎也有些道理,维护官营利益,确保朝廷收入,总是不会错的大方向。而且,借此机会,也能彰显锦衣卫的权威,为厂卫在经济领域扩张影响力找个由头。

他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二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维护朝廷体统,保障官营利益,亦是锦衣卫分内之责。本官这就下令,稽查京畿周边私设玻璃作坊,一经发现,立即查封,拿问主事之人!”

赵严明和孙德海闻言,顿时面露喜色,连声道谢。

送走二人后,骆炳立即召来下属千户,下达了严查私制玻璃作坊的命令。

他特意强调,要以“扰乱官营,私制禁物”为由进行抓捕,以儆效尤。他并未去深究“玻璃”是否真的被明令列为“禁物”,在他想来,既然盐铁茶是,那这获利颇丰的玻璃,自然也应该算是。

这或许是他潜意识里对皇帝商业新政的理解偏差,或许是他急于讨好内廷与工部,也或许,只是长久以来“重农抑商”、“官营为上”的思维定式在作祟。

骆炳,要干一件大事。


  (https://www.bshulou8.cc/xs/1282914/111099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