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二地主和农业公司
辽河套的土地能卖出如此高价,就连朱由检都颇感惊讶。
因为他还有很多套路没用出来,连大饼都没画好:
“辽东边墙修建、辽河灌溉渠道、粮食统购统销……”
“这些都还没有详细说呢,怎么一个‘小江南’就让他们兴奋成这个样子?”
各种卖地的套路,他在后世见得多了,打算一一用上去。
没想到这些通通都不需要,一个“小江南”的说法,就让苏松商人极为兴奋。
进而带动了北直隶、山西等地的商人,他们不甘落后地抢夺土地。
这些日子,已经有不少人旁敲侧击。甚至就连勋戚,都想要辽河套的土地。
朱由检疑惑之下,就找来刘理顺、张溥等人,询问他们其中是什么原因。
张溥就是苏州人,自然知道家乡人的想法,他说道:
“江南一带,向来地狭人稠,一户小民通常不足十亩土地。”
“纵然是大户人家,同样只嫌地少,有数不清的佃户愿意耕种他们的土地。”
“也因为此,以前很多佃户被视为佃奴,他们脱离大户人家根本没有土地耕种,地位自然如同奴仆一般。”
“也因为此,江南大户一向不注重佃农。去年若非他们群起反抗,不可能争取到应有地位。”
这是从人口和耕地面积的角度,说明江南人热衷辽河套的原因。
“小江南”的提法一出,那些大户比较一下辽河套与河套的条件,顿时觉得“辽河套小江南”,远比塞上江南有潜力。
尤其是这些土地是世业田,只需要向皇帝缴纳十一税。限田也从内地的一百亩,变成关外的一百方里。
他们对此太向往了,以至于愿意按辽东熟地的价格,购买辽河套的土地。
这同样是朱由检疑惑的地方,他不认为辽河套的沼泽,能和已经开垦出来的辽东熟地相比。
那些商人为何放着好好的熟地不买,而要去买沼泽?
刘理顺分析过这件事,而且还向老师袁可立请教过,回答道:
“市面上流通的辽东土地券很少,大多是得到赏赐的朝堂大臣卖出去的。”
“辽东的辽民都愿意去当军士,紧握着发下的土地券。”
“有功将士同样如此,他们不想把用命挣来的田地卖出去,尤其是分配土地时,他们有优先选择权。”
“辽东的熟地,大多被他们拿走了。其他人就算有土地券,也能挑选山林和草原。”
“辽河套被追捧,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辽河东岸的土地被关宁军有功将士选走了,他们相信西岸的土地,不会逊色那边。”
“尤其是陛下让功臣优先购买,他们认为朝廷不会亏待。”
这大概是最可能的解释,那些商人相信朝廷对功臣的优待。
这让朱由检哭笑不得,觉得有些滑稽。
朝堂上一些大臣因为辽河套的土地价值高,已经想着优先把它们卖出去,而非让功臣优先买。
没想到那些商人踊跃购买的原因之一,就是相信朝廷对功臣的待遇。
如果功臣不在那里有土地,他们如何相信朝廷会在开发辽河套上下大力气。
所以这个优待,仍旧还要维持。
朱由检心里估算着,最多卖给商人其中一半土地。这样才能保证朝廷对辽河套的控制,避免将来的统购统销等政策推行不下去。
然后,他又听到刘理顺道:
“苏州府严格限田后,除了雇农之外,还有一些人失业,有钱却没处去。”
“不知陛下是否知道,江南有很多田不止一个主人,一田两主甚至三主,在江南非常普遍。”
“他们将田地分为田底和田面,有些人从地主那里租地,再租赁给佃农。他们负责经营土地、向官府缴纳赋税,地主不用费心,就能获得收益。”
“陛下重整苏州官田民田,把土地丈量重新确权、严格执行有产税后,大多数家庭的私田都在一百亩以内,其余土地变成祭田、学田等公田,租赁给族人耕种。”
“自家的一百亩土地,大多数家庭都能自己种,不用租赁出去。”
“也因为此,苏州有很多佃农失业,新区这一年招募雇工,就没有招不到的时候,甚至有很多人移民海外。”
“佃农如此,那些靠租赁土地经营的地主,同样也是如此,他们有钱都没土地租赁。”
“这次有辽河套的土地可以买,他们自然很踊跃。”
这一番话说得有点绕,但是朱由检却听明白了。
后世租过房的他,当然知道大名鼎鼎的“二房东”。
这些租赁土地经营的地主,就是类似二房东的“二地主”。
江南的商品经济也确实发达,很多后世的经济关系,此时都已出现。
想到那些财大气粗的二房东和炒房客,朱由检感慨道:
“原来如此,难怪那些苏松商人能拿出这么多钱。”
“有些人买了土地会不会租赁给他们?”
“朕先前可是说过,租出去的官田,不允许再次转租,要尽量租赁给需要的人。”
“关外土地国有,同样也是如此,他们的永业田其实是官田的永佃权,不允许再次租赁。”
“这些二地主就不应该存在,不能让他们藏在中间食利。”
这显然会对辽河套的土地价格有影响,但是刘理顺却不在意,他对二地主这个概念颇为赞同,一听就能明白,认同道:
“确实应该如此,二地主欺上瞒下,是民间的一大害。”
“只是有些地主买了田地却不会经营,他们应该怎么办?”
“而且开发土地,总需要有佃农,总不能让他们自己耕种数万亩土地?”
朱由检斟酌了一下,觉得辽东那边肯定会出现佃户,点头道:
“关外的土地允许再次租赁给佃户,但不能继续增加租赁关系。”
“实在管不过来的,可以让他们开农业公司,招募一些会经营的二地主,作为管理人员。”
说着,他转向张溥,吩咐道:
“农业公司是专门经营农业的,对它们要特别对待。”
“你找一些二地主了解一下情况,总结出管理农业公司的章程,交给韩首辅去执行。”
“农业公司可以有多个股东,可以吸纳地主和二地主、雇农进去。但是公司要照章经营,并且依法纳税。”
“还有,经营公司的办法也要总结,向地主讲解如何用农业公司经营土地,鼓励他们建公司。”
打算用张溥负责的管理科学院,促进农业生产关系转变。
他可不想保留落后的二地主,打算用更规范的农业公司代替。并且用行政力量,授与农业公司代缴赋税的权力,除此之外不认,只能由地主亲自缴上去。
从通州兵工厂回来,总结了一大堆管理经验的张溥,显然很适合这个活。
他将由工转农,研究农业方面的生产关系。(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5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