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辽河粮食基地
农业需要土地和水源,工商业同样需要。
在朱由检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限制顺天府和苏松新区以外的工商业用地用水后。一些刚刚还喊着农为国本的臣子,开始反对这一点。
他们不止是为了工商业说话,还担心自己以后修建房屋和园林,无法占用耕地。
朱由检最初没想到这一点,被他们提醒之后,当即道:
“国初之时,大明人口约有六千万,现在至少是国初的三倍。”
“如此地狭人稠,也是遇到天灾、就遍地灾民的原因。”
“高标准农田是必须要保护的,户部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无论房屋、园林,还是建窑、建坟,都要专门规划,减少占用耕地。”
“土壤和水源也要保护,避免遭受破坏。”
这些限制措施先前都有,散落在有产税和城隍司的相关政策里。
如今整合起来,交给户部地政司管理。就算无法掌控每块土地的用途,但是高标准农田、城内土地,一定要严格管起来。
户部尚书毕自严对此当然是支持的,而且他也反对占用耕地。
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的情况,他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建议道:
“大明各地虽以农业为主,但是临清、景德镇、佛山镇等地,却以制砖、陶瓷、铁器为业。”
“臣以为应制定特殊政策,不能限制这些地方的发展。”
工部尚书商周祚也说道:
“绍兴等地同样也有工业,臣以为可在当地设立产业园。”
“如此既限制各地占用耕地发展工商业,也能让原本生产工业品的地方,不至于因此荒废。”
朱由检考虑到完全禁止各地发展工商业不现实,对此点头认可,嘱咐两个人道:
“你们要对全国的工商业情况好好摸摸底,对于有产业优势的地方,酌情设立产业园。”
“这样既方便集中起来征税,也能统一规划,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建在下游和下风口,避免污染水源和空气。”
“还要配合水路、公路规划,让产业园运输原材料和产品更方便。”
给各地开了小小的口子,把散落的工业相对聚集。
那样以后再遇到战争,就能直接派官员去产业园动员。
也因为此,装备部也被要求参与这件事,和户部一样派人加入工业小组,规划装备工业和军民两用工业发展。
在君臣的讨论下,京津平、苏松兴两大工业基地算是正式确定,辅以各地的特色产业园。
朝廷将集中力量发展两大工业基地,地方则集中力量发展当地的产业园。
——
为了避免将来各地一窝蜂齐上,放宽要求大肆建设产业园,朱由检又提出了一个概念,让户部认真统计:
“顺天府和苏松新区重点发展工业后,必然会占用很多耕地。”
“粮食产量自然会下降,需要从外地调运。”
“对于各地的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率,户部一定要认真统计。”
“对于粮食自给率不足、又没有供应来源的,耕地政策要更严格。”
“并且要由督抚筹建当地移民委员会,尽快把多余人口迁移出去。”
这显然是一个新概念,毕自严琢磨了一会儿,才明白皇帝说的是什么。
这种数据统计起来显然很麻烦,毕竟户部现在连各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都不清楚。
他现在也明白皇帝的脾性,知道有难处就说出来。
朱由检听到之后琢磨了一下,出主意道:
“漕粮从哪里运、来源又是哪里,应该有官吏和粮商知情。”
“就从这些方面着手,看看哪些地方卖出粮食、哪些地方大量买进。”
“还有就是组建大明粮食协会,把粮食纳入管控行业,由国会农业委员会和公民生存委员会监管。”
“所有经营粮食行业、收购或售卖粮食超过一万石的人都必须入会。”
“今年战时状态的粮价管控,有些地方就执行得很不理想。”
“韩首辅要刷新吏治,一定要继续追查这件事。不能让关系国家稳定的物资,任由商人操控。”
这是又给了韩爌一个麻烦活,让他叫苦不已。
不过在农为国本的帽子下,他又不敢推却。
为了能在明年连任首辅,他只能咬着牙答应下来。
——
然后朱由检又为两个工业基地,分别安排粮食来源。
他向群臣说道:
“京城的漕粮,一向依赖江南。”
“但是江南的粮食,现在其实来自湖广。”
“这千里迢迢绕一大圈子运过来,实在耗费甚巨。”
“今后,湖广的粮食就作为苏松新区的来源,京城要另选粮食基地。”
这件事早就有风声传出,群臣都知道皇帝打算降低对江南漕粮的依赖,转而依靠东北。
辽河套的土地之所以那么热门,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谁都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又蕴含多大的利益。
如果能掌握京城的粮食来源,他们就能对大明朝廷有影响力。
朱由检当然是不想让这块地方被商人掌控的,所以他只打算卖一半土地出去:
“辽河一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其中东岸早已开发,西岸则多是沼泽、湿地。”
“这一带被称为辽河套,大约两万方里。”
“朕打算拿出一万方里,以十到一百方里为单位,整体售卖出去。”
这是早就传出去的风声,如今皇帝当着群臣的面说,显然决心已定。
户部尚书毕自严高兴地道:
“各地商人对此,都是翘首以盼。”
“他们的出价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两千两一方里。”
“是不是可以拿出更多土地售卖,筹集更多资金?”
朱由检对此摇了摇头,否认道:
“辽河平原以后是京城的粮食基地,要由信得过的人掌控那里。”
“辽河东岸设置卫所,西岸的两万方里土地一半给商人竞价、一半由卿等功臣家族优先购买。”
这显然是对功臣的优待,朝堂上的大臣脸上都现出笑意。
他们先前就被皇帝赏赐了不少辽东土地券,如今还有优先购买的权力。只要家中有闲钱的,几乎都想多买点。
就连有封地的功臣也是如此,他们的封地都要在海外、塞外,可不一定比得上辽河套的土地。
所以,对皇帝的这个安排,他们热烈拥护。
但是对土地的价格,他们就有异议了。
先前以二三两一亩卖出去土地券的官员,此时肠子都悔青了,他们企图以这样的价格购买。
不过显然没有这么好的美事,朱由检道:
“辽河套的土地,现在外面的市价是四五两银子一亩。”
“你们都是功臣,就按最低的四两售卖,一千五百两一方里。”
“购买之后就是永业田,不能二次转卖,只能传给子孙。”
“各品级的功臣可以用优惠价格购买多少方里,户部尽快制定出方案。”
这让那些想占便宜的臣子很是失望,但是在听到皇帝让户部统计各级官员意向购买数量,他们顿时又紧张起来。
现在可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而是要确定购买资格。
毕竟皇帝拿出的只有一万方里土地,每家一百方里的话,只能卖给一百户。
事实也是如此,参加这次会议的官员,几乎都表态出钱购买。
他们再加上四辅大臣,就能把一万方里土地瓜分。
以至于甚至有官员提议,另外一万方里也以优惠价卖给他们。
朱由检对此当然不答应了,他还想多卖些钱财,叮嘱毕自严道:
“购买土地的官员,让他们尽快把银子交上来,放在户部银行的账户里。”
“这笔钱就是朝廷的收入,用以偿还战争债券,赏赐辽东功臣。”
“剩下的作为准备金,用以在明年严格执行预算决算。”
毕自严大喜过望,韩爌也少了许多为难。
有了这笔资金注入,各衙门制定预算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上去。
他们会积极制定预算,瓜分这笔钱财。
而在预算制定好后,他们就能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年底进行决算。
这样一来,大明新的财政制度算是建立起来了,他们都有功绩可分。
所以韩爌积极献策道:
“有些官员可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财,但是又不能缓交。是不是可以让他们以这些土地做抵押,向顺天银行借贷?”
“一百方里是十五万两银子,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拿出来。”
朱由检听到后险些裂开了,没想到有些官员打着缓交的主意。韩爌早已知道这一点,他现在不想这些人缓交,就打算让他们向顺天银行借贷。
对此朱由检本想坚决拒绝,但是考虑到这些官员可能会求助商人、加重官商勾结,最终还是决定道:
“朕会让四海银行贷款,让四海粮行设立农业公司,经营土地还贷。”
“但是这次贷款利率会比较高,完全随行就市。”
“在还本付息之前,经营权归四海粮行的农业公司。以后出产的粮食,四海粮行有权优先购买权。”
给了这些大臣优待,自己出钱帮他们买地,代替商人和这些官员勾结。
这里面更多的是考虑政治因素,让群臣享受到开疆拓土的收益。
但对四海银行也是一个好项目,不用担心这些人无法还贷。这几年朱由检和郑芝龙合作挣了不少银子,有足够的钱财贷给他们。
四海粮行可以趁此机会深入辽东,和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建立关系。
利用这个政策,朱由检成功绑定了朝堂大臣,让他们对开发辽河套再无疑虑。
甚至很多人绸缪着,要卖给商人一个高价,用这些钱修建辽东边墙、整修辽河水利。
最终,朱由检和群臣定下了土地收益对半分的政策,辽河套卖给商人的一万方里,将由朝廷和三辽对半分。
三辽之中,辽河套所在的辽西省分一半,辽东和辽宁共同分享另一半。
不过实际不会分得那么清楚,因为这笔钱需要先修辽东边墙、以及边墙外的驿道,保障辽河套的安全。
剩下的钱还要整修辽河的航道和水利,甚至向上游、支流延伸。基本没有节余的可能,有多少钱都能在这个无底洞上花出去。
但是它又不得不花,朱由检不希望开发辽河的同时,破坏了辽河生态。辽河现在已经有浑河支流,不能让它变成黄河一样的存在。
涵养水土、兴修水利,都是必须的措施。朱由检还提出了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概念,让辽河巡阅府注重水土保持,降低因为开垦耕地带来的水土流失。
尤其是顺天府北面的大宁草原,朱由检打算多种防风固沙林,降低京城的风沙灾害。(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4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