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58章 积极热情的商人

第958章 积极热情的商人


方方面面的策略,转到执行层面,都需要花费钱财。

    朱由检询问毕自严道:

    “现在有多少功臣缴纳了买地费用?先划拨给后勤部做军费。”

    “军工生产一定不能断,要鼓励他们扩大规模。”

    “收复安南后还要收复三宣六慰等地,把整个南洋纳入进来。”

    “告诉商人们不用担心,今后几年都会打下去。”

    对南洋的攻略,朱由检是很有耐心的,已经做好了持续十年、二十年的准备。

    反正现在没有国家能限制大明,惟一限制大明的,只有大明自身的财力。

    以大明当前的现状,只要有钱粮就能招揽到足够的灾民。把他们训练成士兵,就能带着新式火铳上阵。

    所以朱由检最关心的是军费,做好了持续几年的准备。

    毕自严想起此事就面露喜色,因为朝廷财政从未如此宽裕。

    他此时已经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积极支持皇帝:

    “已经有二十多位功臣缴纳三百多万两,臣可以优先划拨两百万过去。”

    “这笔钱是提前垫付,将来卖给商人的土地收益到账后,枢密院需要还回来。”

    朱由检点了点头,夸奖毕自严一番。又强调道:

    “今后朝廷开拓的收益,至少要拨出一半做军费。”

    “辽东土地如此,平江也是同样。”

    “等到击溃安南主力后,让海军陆战队南下,横扫澜沧江一带的部族,彻底掌控那里。”

    “有时间还可以召集藩属国君,让他们签订规矩条约内附。”

    “凡是不愿意的,都是大明的敌人。”

    已经准备好在花完这一笔军费后,售卖平江的土地筹集下一笔。

    辽河套小江南卖得都那么好,平江府新江南想来更热门。

    群臣听着这番话,心里各有盘算。

    温体仁提出一个问题道:

    “海外土地的面积,是否要加起来算?”

    “有的功臣已经有了封地,却还购买土地。”

    “如果在辽河套购买了一百方里,以后是否还能购买平江府的土地?”

    这确实没有规定,朱由检考虑一番,说道:

    “辽河套的土地,算是给功臣的优待。”

    “以后还会有类似的地方,允许有封地的功臣,在那里购买永业田。”

    “但是无论是谁,永业田最高就是一百方里,面积更大就需要有爵位变成封地。”

    “辽河套位于辽西省,它是不允许分封的,所以最高就是一百方里的永业田。”

    “平江府则不然,它是都护府可以分封,允许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做封地。”

    “但是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爵位,拥有两块及以上封地的话,需要转给有爵位的子嗣。”

    这是他对功臣封赏的方式,避免他们封无可封,丧失立功动力。

    满桂攻克沈阳,就被多封了一个子爵,可以在其他都护府选封地。

    群臣听到这里算是明白了,一些子嗣众多的,已经想着要不要给其他子嗣捐纳个爵位。

    不过大部分人想的还是立功,通过功劳获得爵位。

    辽河套的土地,也凸显了独特性。这可能是他们唯一有机会,在大明的省份拥有大块土地。

    尤其是皇帝接下来提到辽东和辽西的学校设置,以及开科考试、乡试名额等等,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省和都护府的区别,皇帝完全把两省作为内地经营。

——

    吴世睿听说这个消息后,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已。

    江南乡试的难度谁都知道,他虽然被舅舅和几个表兄放在一起鼓吹,人称美秀能文。但是能不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

    如果定居辽河套获得应试资格,那岂不是能够轻易中举?

    他有些急切地问道:

    “辽西乡试什么时候举办?”

    “我们购买辽河套的土地,能不能参加科举?”

    温体仁抚着胡须说道:

    “只要购买十方里以上土地,并且定居十年以上,就能参加辽西的乡试,视作辽西出身。”

    “对你们这些出钱购买一百方里达到顶格的,皇上还有优待,只需定居五年就可以。”

    “也就是说,你们现在交钱,购买一百方里土地。在辽西居住五年,就能获得辽西考籍。”

    这显然是为了推高地价制定的措施,恰好击中了吴世睿的心坎。

    此时他已经决定,不管如何都要购买辽河套的土地,自家也要迁过去。

    不过想到关外苦寒,尤其是辽河套遍地沼泽,现在根本就不是合适的居住地。他又问道:

    “定居五年怎么说,是那五年时间都在那里?”

    “关外的冬天那么冷,小侄一个南方人,可不一定能熬过去。”

    温体仁笑着说道:

    “要求没那么严,只需要前五年保证每年在辽西居住180天以上,并且入籍辽西,以后在辽西纳税。”

    “其他时间你爱去哪去哪,冬天完全可以回江南。”

    吴世睿这下心定了,决定以后就迁居辽西。

    以后他就要在辽河套和苏州之间往返,来回这两个地域。

    这么一想,他又想到了自己的造船生意。

    如果其他人也像他一样,岂不会有很多人买海船?

    这样造船厂绝对不愁订单了,甚至还得扩建。

    尤其是他想到了辽河套开发,需要不少物资。自己坐船往返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物资运过去。

    如此一来,其他产业园的产品,同样也有了销路。这让他开始思索,要不要投资其他产业?

    同他一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苏松新区的商人,从辽河套的开发看到了机会。

    尤其让他们欣喜的,是安南之战即将开始打响,朝廷又一次向苏松新区下单。

    根据他们得到的消息,这次订单不是临时的,不可能再突然中断。

    将来朝廷打下安南后,就会再打南洋,说不定接下来几年,都会一直打下去。

    他们满意地准备继续扩产,并且积极支持朝廷,购买辽河套的土地。

    甚至一些人准备购买平江土地,希望朝廷售卖平江土地券。

    刘理顺就收到了不少人请求,这些商人很希望获得平江的土地,甚至想通过他捐纳,获得爵位后在平江选封地。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是不可能售卖平江土地的。辽河套土地的收益,已经足够支撑安南之战打下去。

    打下安南之后就是平江,只要平江平定,到时候平江土地的价格,会打了滚往上涨。

    现在卖平江的土地实在太亏,朝廷根本不会卖。

    尤其是刘理顺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朝廷获得一大笔钱财。(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4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