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宗教为教化服务
成立宗教学堂的目的,当然是培养朝廷需要的宗教人材。
为了提高这个学堂的地位,朱由检道:
“大明的度牒是如何发放的?”
“哪个衙门负责?”
钱谦益道:
“度牒由僧录司、道录司掌颁,三年一颁牒。”
“僧道赴京考试颁给,不通经典者黜之。”
这和科举是很像的,很多僧道需要花费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通过试经考试,成为宗教人员。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度牒,张永馨历经十五年、二十七岁获得度牒)
朱由检吩咐钱谦益道:
“以后要更加严格规范,把所有神职人员纳入进去。”
“僧道考试仍旧由僧录司、道录司负责,城隍祭司和其他正神教派神职人员的考核交给城隍司。”
“非正神教派……”
停顿了一下,朱由检没有新设机构,决定同样交给城隍司:
“只要不是僧道,其他神职人员的考核都交给城隍司。”
“对于非正神教会的神职人员,要严格限制数量,不超过总数一成。”
“度牒数量同样要加限制,现在天下间总计有多少?”
钱谦益对这个问题很是为难,回道:
“度牒发放并无固定数量,低的时候只有数万,高的时候有二十多万。”
“有时朝廷为了弥补财政,对纳银的僧道发放度牒。”
朱由检闻言眉头大皱,觉得必须规范,他向钱谦益道:
“以后度牒总数要控制,总数不超过举人、进士的数量。”
“他们和举人进士一样都是脱产者,不能供养太多,加重百姓负担。”
这是朱由检的想法,他不希望供养太多神职人员。
大明的百姓负担已经够重了,不能再让宗教从他们身上吸血。
钱谦益思考着这个数字,说道:
“大明的举人约有一万四千、进士约有五六千,合起来大约两万。”
“陛下乡试广额、扩招进士以后,将来可能达到这个数量的两倍多,也就是四到五万万。”
“成化年间,曾有大臣建议僧道数量六万。”
“臣以为这个数字,更为恰当一些。”
“要确保每个府县,都有神职人员拥有正式度牒。”
这个数量要更多些,朱由检考虑之后,最终点头应许。
度牒发放过多确实是负担,但是如果不够,就不足以推行正神信仰,压制外神和邪神教派。
所以这个数量要适当,不能多也不能少。
尤其是钱谦益还提出:
“城隍司、僧录司、道录司的神职人员数量,应该如何划分?”
“如果城隍司占据一半,对僧道来说这个数量就太少了。”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以前僧录司、道录司独占度牒数量,现在朝廷认定的国祀神系却由城隍司负责。
如果城隍司从两教抢夺一半名额,他们一定会不满。
现存的拥有度牒的僧道,同样无法安排。
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放宽限制,说道:
“两京十六省、也就是内地拥有度牒的神职人员总数,不超过举人进士的数量。对拿到度牒的神职人员,授予教士身份。”
“但是两京十六省之外、也就是境外地区,可以放宽一些。”
“只要年满二十、并且愿意去境外传教,那就授予临时度牒。在传教十年以上、发展出至少一千名信徒后,授予正式的境外度牒和教士身份。”
“境外度牒数量要放开,总数不超过户数的百分之一即可。境内要保持在千分之一以内。”
“在缺少儒家士子的地方,要靠教士教化,把大明的文明传播出去。”
“宗教为教化服务,所以它属于教化委员会。”
这是朱由检的目的,通过宗教推行教化。
如果某些地方儒生不愿去,那就要靠教士。
这能解决新的度牒制度推行后,一些宗教人员失业的问题。
——
但是还有些不够,钱谦益问:
“没有度牒的神职人员呢?是否要加限制?”
“尤其是各教培养的道童、沙弥。”
这些是各大宗教的后备人员,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由检皱眉思索一番,觉得不能放任,说道:
“没有度牒的神职人员,数量不得超过拥有度牒的教士。”
“而且这些人没有通过试经考试,没有传教权力,避免曲解经文、篡改教义。”
“尤其是各教学徒,同样要登记造册。”
“对于没登记造册的未成年人,不得向他们传授经文。”
“每个学徒在二十岁之前,都要参加考试,决定以后的待遇。”
考上了一切好说,考不上或者退出山门还俗,或者去境外传教,立功获得度牒。
也可以做没有度牒的神职人员,数量同样受到限制,并且没有传教权力。
这决定了会有一部分人被刷下来,朱由检为了避免出现大乱子,嘱咐钱谦益道:
“将来确定各教经典后,你们要安排所有神职人员举行一次考试,前五万名授予新的度牒,其他人全部取消,等待三年一次的考试。”
“新度牒要重新发放,授予教士身份,地位等同公士。”
“如果想要捐纳,同公士的价格一样,需要纳粮一千石。”
“这是对现有神职人员的特殊优待,以后要严格限制数量。”
给了现有僧道一次落地的机会,前五万名全部保留。各地上层僧道,基本都能获得教士身份。
其余人考不上也没关系,可以去境外传教获得度牒。
但是如果连境外也不想去,只想留在内地吸血。那就别怪朝廷不客气,当作非法宗教人员打击。
这个权力,显然是交给太常寺,钱谦益欣喜道:
“臣会尽快举办考试,重新发放度牒。”
“就是一些高僧名满天下,让他们参加考试,有些不近人情。”
“朝廷是否能根据他们的贡献,授予教士身份。”
朱由检点头应允,答应道:
“留出十分之一的名额,由朝廷直接授予。”
“各地宗教协会委员,只要拥护朝廷、不是不学无术的,都授予教士身份。”
“新的教士度牒要像身份证一样编号,降低被伪造的几率。佛教第一号度牒授予智旭,表彰他推动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有意识地提高智旭的地位,由他主持佛教改革。
避免某些被取消度牒的僧人心有不甘,闹出什么乱子来。
对道教朱由检则不担心,一是道士数量少,二是城隍司已经吸纳了很多道士。在城隍司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只要愿意学习,道士基本上都能获得城隍祭司度牒。
钱谦益是知道这种情况的,而且和佛教更亲近,所以他专问佛教。
朱由检作为皇帝要维持表面上的不偏不倚,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但是对佛教协会的执掌者智旭,同样提了一嘴。
钱谦益和智旭的合作非常愉快,闻言十分喜悦。
他更高兴地是皇帝如此给面子,对他的提议直接答允。
教士度牒考试,由此初步确定,太常寺负责实施。
宗教学堂,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朱由检特意叮嘱道:
“授予教士身份的人员、尤其是各地宗教协会委员,以后要陆续安排到宗教学堂培训,学习相关知识。”
“对于宗教学堂毕业的神职人员,则要特别优待,每年授予一定的度牒。”
“那些二十岁以上没有考取度牒的,只要承诺接受朝廷调遣,同样允许考宗教学堂,保留学徒身份。”
“城隍司新设没多少年,可以从佛道两教,吸纳神职人员。”
这就是宗教学堂的任务,确保神职人员之中,有一批人支持朝廷。
有关宗教的礼法,将纳入宗教学堂的基础课程,所有教派的神职人员都要学习。
在经过宗教学堂的熏陶后,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士理解的朝廷宗教政策,成为朝廷的拥护者。
如果效果显著,朱由检甚至打算在各地建立宗教学堂的分校,规定所有教士都要去宗教学堂培训,明白他们应该遵守的规范。
但是这对现在来说很困难,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
钱谦益对这个收获,已经非常满意。
他自然是支持宗教学堂建立的,不然根本就不会在皇帝面前提出来。
有了宗教学堂,太常寺对宗教的掌控将会前所未有的深入。
他们能通过学堂教材,影响所有学生的思想。
不过目的是打击景教的钱谦益,此时还有些不甘心,他向皇帝又提出建议道:
“朝廷推广正神祭祀,应该压制非正神教会。”
“臣以为宗教税的征收,对于非正神教会应该提高一档。”
“多次犯罪的庙宇,同样应该严惩。”
这有利于压制非正神信仰的传播,朱由检点头赞许。
并且授予教士监督权,检举偷税漏税的庙宇。即使不属于同一教派,同样可以监督。
如果某个庙宇多次偷税漏税违法犯罪,那就限期整改,摘掉牌匾解散人员,由朝廷重新命名、任命教士重组。
这是朱由检打算对企业推行的政策,作为法人单位,多次犯罪同样适用于法人。
他不可能把企业流放杀头,所以就打算强制破产重组,换个字号经营。
庙宇也是一样,多次犯罪的庙宇,说明存在问题。可以由朝廷征收,派遣教士重组。
君臣二人商讨一下这个问题,钱谦益图穷匕见,又道:
“臣听闻泰西诸国,要缴纳什一税给教会,依据是《陡斯天尊圣经》中的言论。”
“景教会在大明,自然是没有征税权的。但是他们既然信奉景教,什一税却不能不收取。”
“臣以为可由太常寺代征,对信奉景教的信徒,按《陡斯天尊圣经》,征收相应的什一税。”
这一招实在是狠,打算从经济方面,打击景教的根基。
如果朝廷通过这个提议,那么景教在大明,还有多少人会信奉?
被视为罪犯不说,还要缴纳什一税。除非是极为坚定的虔诚信徒,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坚持下去。
朱由检听着钱谦益对景教不依不饶,有些哑然失笑,提醒道:
“先生是太常寺卿,应当不偏不倚。”
“专门针对某教,有些说不过去。”
钱谦益却辩解道:
“陛下要致大同,宗教自然要有利于迈入大同之世。”
“儒道佛三教自然是符合的,但是其他外道却不然。”
“臣以为对每个外道教会,都应压制一二。”
“景教会的什一税和原罪案底,就是压制它的好办法。”
“在这些教会修改教义成为正神教会前,不应放松压制。”
“唯有如此,方能促进诸教合一,迈入大同之世。”
朱由检微微颔首,对这个目的是赞同的。只是在手段上,还需要灵活一点。
他向钱谦益道:
“什一税可以征收,但是所得税款,要用于促进诸教合一。”
“而且在境外不应该强制,有些信徒已经向罗马教廷缴纳什一税,大明不应该重复征收。”
“今后,大明要和罗马教廷等势力签订税务协议,避免双重征税,促进自由贸易。”
这是将来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自然是不可能。大明在关税和针对外商的税收上,还有许多问题。
为了防止境外的基督徒抵制景教,他对境外的什一税征收,实际选择放任。只要信徒说已经缴纳过了,那就可以不收取。
但是对境内的景教信徒,那是必须征收的,什一税必不可少,作为促进诸教合一的经费。
为此,朱由检又用所得税款成立宗教基金,由太常寺掌管、各大教会监督,专门负责这件事。
并鼓励佛教、道教等教会成立传教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善款,对前往境外的传教人员提供支持。
太常寺、理藩院同样要提供帮助,提高传教人员的存活率。
对传教人员放开一些武器上的限制,并规定如果有正式教士遇难,一定要追究到底。
为此,朱由检还特意叮嘱钱谦益,让他多请教泰西来的传教士,借鉴这些人的传教经验。
钱谦益不情不愿答应,知道皇帝虽然同意了自己的提议,却不会对景教赶尽杀绝。(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9976/1111012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