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 > 第574章 浩如烟海的科学

第574章 浩如烟海的科学


永乐八年三月初六。

蓝武率领三千多人的使团准备前往西域,代表大明对西域诸部落进行第一次的友好访问。

随军一起行动的有两千精锐铁骑,以及各司大大小小的官员大约一千人左右。

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队离开南京城南门,距离南门不远处的一座酒楼上,杨士奇悄然把窗户关上,脸上带着一丝笑容重新在桌子边坐下。

他看着对面正襟危坐的五十多岁的男子笑道:“勉仁,如今我等总算是可以放心了,那个杀星这一去,最起码也要三年时间。”

“若是北边再有什么棘手的事情,可能四五年回不来都是可能得。”

“看来,陛下也是察觉到了这杀星的权力太大,这才在任命他为大将军之后,直接就把他发配去西域去了的。”

“如今京城没了这个杀星,你我总算是不用一直提心吊胆的了。”

勉仁是杨荣的表字。

此刻听到对面杨士奇的话,杨荣眉头微不可察的皱了一下。

其实他对于蓝武来说,并没有如杨士奇一般这么表现在脸上的厌恶。

虽然他作为文臣,以及现在作为兵部尚书,天生不喜欢武勋太过强势,来分他兵部的权。

而且他也一向提倡的就是,武勋不能留太多权力在手上,因为武勋天生就是破坏制度的人。

特别是像蓝武这样能打,而且有战功傍身的武勋,那更是可以随时随地的破坏规矩。

虽然蓝武这些年一直表现的很谨慎。

但杨荣却是能看的出来,这位凉国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不是一个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被规矩约束的人。

就像是之前京营俸禄问题。

他眼看着户部拖着,不想要多给俸禄,便直接绕道户部,直接去找皇帝,竟然在京营旁边成立了一个养猪、养鸡城。

叫什么皇家牲畜饲养中心,还说以后京营要自给自足,自己的吃饭问题自己解决。

户部哪能真看到京营自己做生意啊,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个皇家畜牧饲养中心,把之前蓝武要求的钱粮全部给到位了。

这种事情,在杨荣看来就是蓝武在隐晦的越权的行为。

现在还看不出来,那是因为有朱棣这么一个马上皇帝压着。

一旦等到下一任皇帝上位,谁还能制得住蓝武啊!

所以他在朝中一向的政治倾向就是压制武勋的权利,甚至想把五军都督府对底下卫所的掌控权都收归一部分到兵部来。

这样才能让六部更好的制衡武勋。

但这些朝廷中暗暗的争斗,也只是局限于朝堂上而已,私底下他其实对于蓝武还是非常佩服的。

毕竟这些年蓝武做的这些事情所有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他的确是对大明的改变极其巨大。

所以听着杨士奇一口一个杀星,他心里还是有些不适应的。

不过他倒是也很理解。

毕竟杨士奇之前被弄去倭国做了好几年的镇守,这件事之前杨士奇还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蓝武给太祖皇帝提出的意见。

他心里对蓝武有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

“寓知,无论如何凉国公也是我大明的大将军,咱们最起码还是要保持尊重的。”

“不过你说的也对,他如今去了西域,权势的确是会被消减不少。”

“我们倒是可以趁此机会,给陛下上书,让兵部从京营中再拿回来一些权利。”

“最起码京营之中,要派遣一些巡营御史。”

“这些年卫所之中,各种私吞普通兵户土地的行为层出不穷,的确是要加大监管力度才行。”

“好!”

“这个提议非常好!”

“此事勉仁只管上书,到时我可以联名。”

杨士奇此刻肉眼可见的心情非常之好,他说话间已经举起了酒杯。

“此事当浮一大白!”

“好,干了!”

杨荣也咧嘴笑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朱棣这位皇帝选择压制武勋,特别是压制蓝武这位如日中天的大将军,对他们来说算是今年最好的事情了。

而也就在两人在酒楼喝酒的同时,另外一边,朱瞻基却是已经到了科学院门口。

听到禀报。

科学院如今的院首解缙顿时满脸喜色的迎了出来。

“太孙大驾光临,我科学院果真是蓬荜生辉啊!”

“太孙快请,快请!”

解缙此刻可不止是脸上乐,心里同样也是乐开了花了的。

因为之前的朱瞻基对于他们科学院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态度,身边一直围绕着的都是翰林院的那一帮老学究。

他虽然也想要让太孙对他们科学院上上心,但之前偷偷送到东宫去的一些小玩意全部都被东宫侍讲这些翰林院出身的文官以奇技淫巧之名给他打回来了。

他好几次亲自跑过去进献,但那些翰林说动了太子妃,他根本就见不到太孙,在太子妃这里就被拦下来了。

他倒是没想到他都打算放弃了的,没想到今天朱瞻基却是自己跑过来了。

“我今天来,是听说你们这边有个什么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天气的。”

“甚至还有个什么降雨线,是不是有这么回事?”

朱瞻基问道。

“有!”

“太孙请跟我来。”

“如今我们科学院正有这方便的授课,太孙现在就可以以观。”

解缙一口答应下来,很快就领着朱瞻基去了科学院中的课堂。

和翰林院考上就等于是官员不同,在科学院,你即便考上了,也要经过好几年的深造,之后才可以择优录取进入官场。

而大部分科学院中的翰林官,都被下放到了地方,成为了地方科学院的老师。

这些年,朝廷花在科学院上的耗费可以说是天文数字,而且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和回报。

他们这些人还都是万中无一的聪明人,特别是像解缙一般,那更是号称大明第一聪明人。

这家伙二十岁就号称科举已经对他没有难度了。

什么四书五经,儒家先贤经典他早就看的滚瓜烂熟。

但当他开始深入研究科学之后,他才发现和那些儒家经典相比,科学才是一座真正的宝库。

他如今钻研了这么多年,却依然有一种浩如烟海的感觉。


  (https://www.bshulou8.cc/xs/961130/2313742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