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7章 抗倭
已经是七月,算是入了秋,再加上当今正处小冰河期,以及这里没有如同现代城市一样的热岛效应,所以在夜晚时候还是很凉爽的。
在码头的房子处,窗子全都敞开,有凉风习习,有蝉鸣阵阵,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的王言感觉很是舒适。
然而这份舒适并没持续多久,就被急促的推门闯入的声音打断了。
“三老爷!三老爷!”齐大柱着急的跑进来,看到王言已经坐在那里了,稍稍愣了一下,随即赶紧说道,“有倭寇来了,在东边过来的,船停在江里,他们偷偷向县城摸过去。”
王言吩咐道:“派人去报告胡部堂,让兄弟们集合,派一百人过去守着他们的船,余下的跟我一起,在倭寇后边杀他们一阵。”
“三老爷,还是小人去吧,您老在后边坐镇便是。”
“滚去传令。”王言不轻不重的给了他一脚,自己则是起身穿起了衣服,并找了两个乡勇过来给他披上了皮甲。
这边应对倭寇打仗,用的多是纸甲,不生锈损坏,造价低,也轻便不少,防火铳弹丸的效果还要好上一些。
王言的这一套皮甲,是朱七从这边的千户所里给他调来的一套,另外还给安排了一把长刀。都是一点儿手续没有,直接给他弄来的,办事儿是真的干脆利索,还担着风险呢。
很快的,王言穿戴整齐,扣上了头盔,手按着刀就走了出去。
今夜的天色很好,虽然是弦月,但漫天的星斗也照的大地蒙蒙亮。让有夜盲的人,也能勉强看得清环境。
对王言来说那就更亮了,毕竟他的器官是全方位强化过的,他的眼睛更发达,接收、处理的信息更多,这个蒙蒙亮在他的眼中与大亮肯定有差别,但看什么东西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集结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在往日里不断的操练之下,也算是行止有度,没有因为将要与倭寇死战而有太多的慌乱。
应对倭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打阵地战,不去抢什么优势位置。他们是借着走私海商的帮助潜入进来搞破坏,烧伤抢掠一番就走。
这样一来作为防守的一方就比较难受了,淳安全县都要守卫,境内有江,百姓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也不知道倭寇在哪里出来,简直是防不胜防。
而县里的乡勇青壮总不好全都抽出来,耽误了生产又怎么算。整个淳安四万余口,成年青壮也就是不到一万人。县里的农事,还有盖房子,其他的一些公共建设,全都指着这些人呢。
所以应对倭寇,王言调动的人也不多。一共才征调了三千人,分作三个部分。县城这里一千人,其他两个部分也各有一千。最大化的辐射整个县的全部地盘,第一时间应对倭寇,尽量减少损害。
而在县城这里,城内有五百兵力守卫,外面又有五百,散在周围巡逻。
现在集合的,就是城外的这五百人。
“倭寇来了,祸害咱们的妻女,杀咱们的父母,毁坏咱们的田地,新建成的红砖瓦房也要被他们脏了去,到现在已经祸害了咱们几代人,血债就要血偿。
现在倭寇又来了,我们不能容忍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作乱,我们要杀了他们,要抓住他们。县里还有很多活要干,抓了活口全都当牲口使。
今晚杀敌,老爷我亲自打头阵。死伤了的,衙门都给补偿,保证让兄弟们没有后顾之忧。活下来的,好处也少不了。只要我活着,这些话就算数。
话不多说,现在,随我杀倭!”
“杀倭!”
“杀倭!”
“杀倭!”
“傻不傻,喊那么大声干什么?惊扰了倭寇,把他们放跑了怎么办?走了!”
王言不满的挥手,制止了这些热血上涌的青壮们,随即简单安排了一番,从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便就带队出发了去。
至于更具体的如何短兵相接的战技,那是平日里训练时候用的,能发挥多少就看他们自己了。
很快的,不过奔跑了小半个时辰,王言等人就摸到了倭寇的身后。
一句废话都没有,王言直接沉默的拔出了刀来,待放了一轮的箭以后,便带着后边的一帮弄着长刀、长枪的人冲了上去。
“杀啊!”
王言没喊这一嗓子,是齐大柱喊的,他跟在王言跑着,见王言看向自己,他还抽空挠了挠头。
“三老爷,不喊一嗓子总感觉不舒服。”
“顾你自己,不用管我。”
王言没再多说,一百多米的距离眨眼就跑了过去,当先抡起一刀,就是一颗脑袋高高的飞起,鲜血喷涌而出……
“杀!”
喊杀声在夜晚荡的老远,一时的附近都鸡鸣狗吠起来。
齐大柱带着几个兄弟,紧紧的跟在王言的身边,想要保护三老爷别受了伤,甚至是被砍死。
虽然经过了海瑞不断的做实事,让百姓们看在眼里,得到了百姓们真心的爱戴,但也仍旧无法动摇三老爷的威信。真要是三老爷死在了这里,他们自己都得随着三老爷陪葬了去,否则根本受不住淳安百姓的唾弃。
然而他们想的实在是简单了,只以为三老爷是练过几手罢了,毕竟平日里也能看到三老爷每天早上都要绕着县城跑步、打拳,甚至有一段时间还跟着乡勇们一起锻炼。
可他们谁也没见过三老爷出手,哪想到真刀真枪的干起仗来,竟是如此勇猛,手下根本没有一合之敌,直直的将倭寇的队伍杀穿了去。甚至在过程中,还分心帮他们挡了几刀。
如此表现,哪里有半点儿举人老爷的文气啊,简直就是一个战场上的无双猛将……
“三老爷!”
王言淡定的点了点头,扫视了一下战场上的情况,说道:“杀穿了他们,这些倭寇基本上就败了。你们不用管我了,去帮着兄弟们杀一阵,逃跑的能追就追。去吧。”
于是齐大柱等人又加入到了战团之中,帮着杀起了倭寇。
王言则是拄刀而立,就那么站在那里,看着双方厮杀,偶尔有奔着他杀来的,都被他轻松的一刀带走了去。
前后不过十分钟,这一场由王言领导着散兵游勇对抗倭寇的战斗便告结束。
而处理战后的各项事宜,却是一直到了第二天的中午。
“三老爷,一共杀了一百七十八人,活捉了三百五十九人,又跑了一百多人。我们死了四十九人,还有重伤的七十六人,轻伤无算。”
田友禄终于汇总了消息,赶在午饭的时候报给了王言和海瑞。
海瑞问道:“抚恤怎么算?”
“死了的一人五十两银子,十亩地免税十年,先前盖房、改稻为桑所借的钱粮一笔勾销。重伤的二十两银子,五亩地免税十年,所欠钱粮同样一笔勾销。除此外,所有参战之人,一人五两银子。这些咱们还是能做主的,大老爷以为如何?”
王言张口就来,给的抚恤还是很不错的,战死一个真让家里的日子过的好。
“都是为了淳安死战的青壮,给多少都可以。可现在衙门没有银子,又给全县百姓免了三年的田税,抚恤如何拿得出来?你是主簿,还不清楚此事?想要指望上面的赏赐也不可能,胡部堂的大军尚为军资发愁呢……”
“我当然清楚。”王言喝了一口黄酒,夹着鱼肉,“织造局不是答应了拿银子按照市价采买咱们县的生丝?”
“那是百姓的银子!”海瑞瞪大了眼睛。
“放心,我怎么会动百姓的银子呢?大老爷啊,你是不是忘了我先前跟你说的银子的流转问题?百姓手里有了银子,肯定要花银子啊。”
王言香喷喷的吃着菜,嘟囔着说道,“赚了钱,扯几匹布做做衣服,买些油来补补油水,弄些糖给孩子甜甜嘴,到生药铺抓些药看看积年的老病,没多久就是冬天了,得做些棉衣御寒,家里孩子读书,得买一些文房四宝,凡此种种,不都要花钱?
咱们县里的大户都被办了,商事凋敝,都是咱们县衙接手,勉强经营。而今百姓手里有了银子,那些铺子可就好出手了。卖了铺子是一笔,日后这些铺子卖货咱们收税又是一笔,补足这些乡勇的抚恤还不是轻而易举?
我先盘一个铺子,专门卖肉。钱先欠着,等我有钱了再还上。”
海瑞瞪着眼:“你每日里的吃食还欠着衙门呢。”
“小事情,我那白琉璃你又不是没看到,这个比水泥赚的还要更多,还能差了我的吃喝吗?说起来,估计咱们的报捷的消息送上去,陛下差不多也就该收到玻璃了。”
王言摆了摆手,转而说道,“二老爷,事情都定下了,赶紧写战报,给各级衙门报捷。另外再让人去杭州散散消息,说咱们淳安的百姓有银子了,城里的铺子要处理了,吸引他们过来接手。”
“得嘞。”田友禄一点儿怨言没有,猛吃了一大口肉,认命的起身离席,去写报捷公文、安排人手散播广告去了。
海瑞喝了一口酒,问道:“这些事你来做?”
“你是大老爷,当然是你来,我哪有那个时间。从抓到的活口嘴里知道了他们的几处藏匿的窝点,今天下午我就走,带人过去全给剿了。另外他们还供出了几家通倭的大户,离咱们淳安也不远,我顺路带人过去抄个家。”
“不妥吧?单凭倭寇的一面之词便抄家拿人,未免有些……”
“军情紧急,哪里顾得上那许多?反正大户之家没好人,先把人抓了、家抄了,我就不信大明律上找不到他们的错处。至于别处的官员,爱上哪儿告上哪儿告,咱们落了好处就行。”
海瑞又瞪眼睛了,因为王言说的话太过分了,哪有这么当官儿的?又哪有这么办事儿的?
“大老爷啊,有时候也别太死板。我现在圣眷正隆,那就要用啊。我这个时候犯的小错等于没错,大错等于小错,反正只要解释的通,陛下维护,那就什么事都不会有。不趁这个时候多办些事,等到想办事的时候却办不了,那不是亏死了?”
王言举杯,“其实就算没圣眷,咱们也没什么事儿。你想啊,这次倭寇都杀到咱们这边来了,说明此次活动范围很大。咱们这个战绩,没投降,没害百姓,没据城死守不敢出战,杀敌过百,活捉三百,莫说浙江一地,放之整个东南战场那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所以啊,这个时候咱们只要不造反,不坏事儿,那就都没问题。何况我是杀倭寇杀出来的消息,战时不及请示,自当便宜行事。行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县里的事情你看顾好,铺子别卖的太便宜。我出去十天半月就回来了。”
听起来是王言在给海瑞这个知县布置任务,但海瑞却没有不同意,只是又一次的对王言的做事方法以及态度,表示了不满……
这是常有的事儿,凡是王言跟海瑞在一起说事情,总要挨一顿瞪才行。
就在海瑞瞪眼欢送之下,当天下午王言就带队杀倭寇去了……
“淳安?王言?报捷?”
胡宗宪疑惑的看着大口喘息跑进营帐的信差,接过了信便让人带着信差下去休息,他则是拆开了信,看起了详细的战报。
“好啊。”看过了之后,他也不禁的赞叹了一声,尤其是听说王言亲自上阵杀敌,还斩首十六级,更是赞叹不已。
哪怕是王言抢了手下乡勇的人头也没关系,因为王言提刀亲自上阵的消息是做不了假的。现在的大明,敢如同王言这般的文官可是不多了。
“部堂大人,有什么好消息?可是军资解决了?”戚继光走进了营帐,看着面带笑容的胡宗宪问了出来。
“军资哪里有那么好解决?是淳安报捷的战报,你看看吧。”
戚继光看完以后,笑着赞道:“早就听说王主簿的名字了,未想其竟有如此胆识,不愧是被陛下看重。”
戚继光是被文官调理服了,谨小慎微的人,说话总是很漂亮。他难道没怀疑么?他不说。
胡宗宪瞥了他一眼,说道:“总是一个好消息,给陛下送去高兴高兴吧。”
随即便同戚继光研究起了打倭寇的方略,军帐的灯火彻夜不休……
日常感谢打赏、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https://www.bshulou8.cc/xs/831007/11432598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