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776章 河西边的老刘家庄人!!!

第776章 河西边的老刘家庄人!!!


与河东岸繁华的都市商务区相比,河西岸的刘家庄老城区的繁华程度不逞多让。

    河西岸的南大街现今已成为燕京四大商业区之一,占地广阔,被誉为“金街”。

    平日里,这里客流如织,高达30-40万人次,而节假日更是人潮汹涌,超过百万人次。

    大街两旁,商铺星罗棋布,其中不乏“京西百货”、“大润发”、东方新天地等知名商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购物休闲环境。

    同时,这里也是外地游客到访燕京的必经之地,感受古都韵味与现代繁华的绝佳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南大街便换上了另一副面孔。

    霓虹灯将整条街道映照得如同白昼,各色招牌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吸引着来往的行人驻足。

    南大街附近有一条著名的美食街,街边的小吃摊飘散着阵阵香气,从老燕京炸酱面、卤煮、烤鸭到新派甜品,应有尽有,让行人们垂涎欲滴,迈不动脚步。

    在“京西百货”的顶层,一家新开的观景西餐厅成为情侣约会的热门选择。

    透过落地窗,可以俯瞰整条南大街的繁华景象,远处还能望见河东岸的摩天大楼群,古今交融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每逢周末,南大街中央的广场上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有时是传统戏曲表演,有时是现代乐队演出,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前来观赏。

    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长椅上,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大街还吸引了燕京许多百年老字号入驻。

    这些设计古色古香的店铺与现代化的商场比邻而居,相得益彰。

    其中“周记绸缎庄”是最早七十年代就来到刘家庄发展了,现在的当家人是周一鸣,他大学毕业后就回来接收了这家家族企业。

    周一鸣对周记进行了现代化经营,使“周记”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有时候善谈的周一鸣还会一边跟客户介绍着产品,一边给游客讲述这条老街的几十年以来的沧桑变迁。

    在周记绸缎庄斜对面,有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店主老张是南大街的地区“百事通”,刘家庄几十年来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他总爱说:“刘家庄啊,我数是从小看着他发展起来的。”

    他家书店虽然不起眼,但是在燕京二手书市场却非常有名气。

    书店二楼一排排的书架上堆满了一本本老书旧刊,许多都是已经绝版的,有的还是清末民国印刷的,经常还有学者专程来查阅资料。

    老张这人是个话唠,碰上一些外地来的访客,如果聊的投机的话,好客的老张还会沏上一壶茉莉香片,跟人家讲刘家庄的历史。

    有一次,老张指着窗外对一位客人说:“瞧见窗外那棵歪脖子槐树没有?六五年我全家刚搬来刘家庄定居的那会儿,这棵树就在这里有百年历史了。

    小时候的我非常淘气,会经常爬到这颗树上玩闹。

    有一年夏天刚下完雨,我就爬到上面去捉知了,谁知道下完雨后这树干太滑,我脚下一滑就从树上摔下来了……”

    “啊呦!张老板那您当年没事吧?”客人闻言惊呼一声,瞅着这颗树就挺高啊,一个孩子从上面摔下来,这结果……

    “怎么会没事,我当场摔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

    那会儿那有如今这么发达的医疗条件啊,当年幸亏刘老太爷他老人家亲自出手,我才捡回来一条小命……”

    “那这位刘家老太爷是?”

    “嘿,说起这刘家老太爷,就得先从刘家庄的历史说起……”

    每逢农历节气,南大街总会呈现独特的风景。

    清明时节,老字号“德和斋”的师傅们会现场制作青团,艾草的清香飘满整条街;

    冬至这天,“全聚德”的烤鸭师傅会在店门口表演片鸭绝技,薄如蝉翼的鸭肉引得路人阵阵喝彩。

    最热闹当属春节前,沿街店铺挂起大红灯笼,剪纸艺人王老爷子在广场上摆摊,他亲手剪的一套“大闹天宫”能卖到上千元。

    这些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总能勾起老居民们的美好回忆。

    年过六旬的李阿姨每天傍晚都会跟街坊的老姐妹一起出来遛弯,她们最喜欢沿着南大街慢慢散步。

    她总爱在“德和斋”门口驻足,看着橱窗里新出的点心,对街坊们说:“六六年我刚嫁到刘家庄时,这家店那会儿是村办企业,还只是个两间门脸的小作坊呢。”

    南大街的清晨也别有一番韵味。

    天刚蒙蒙亮,美食一条街早点铺的蒸笼就冒出腾腾热气,豆浆油条的香味在晨雾中弥漫。

    遛鸟的老人们提着鸟笼,在街心花园里唠着家常。

    环卫工王师傅一边清扫街道,一边和相熟的店主打招呼,他在这条街上工作了二十多年,连每块地砖的纹路都记得清清楚楚。

    南大街的清晨,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老刘家豆腐脑”摊前排队的长龙。

    这家“豆腐店”是传承五代的老字号,他们家祖上就是村里做豆腐的。

    他们家作出的豆腐就是一绝,用祖传卤水点出的豆腐脑嫩滑如脂,配上秘制酱料,让不少上班族宁愿早起半小时也要来上一碗。

    摊主刘元才总是笑呵呵地招呼熟客:“王会计今儿还是双份香菜?李老师您要的辣子多加!”

    别看这个其貌不扬的豆腐老板,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家伙可是刘氏家族的人,身价不菲,仅仅是他每年在家族企业的分红就足够让一些身价上亿的私企老板们羡慕的眼珠子发红。

    虽然是个隐藏的大款,但是刘元才还是坚持着每天跟店里的员工们一起上工出摊,几十年来风雨不误。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他这一辈子就是跟豆腐打交道了。

    刘元才的豆腐店门前排起了长队,老街坊们一边等豆腐一边唠着家常。

    退休老干部张奶奶挎着竹篮笑道:“刘老板家的豆腐啊,我大孙子在国外留学都惦记这一口。”

    刘元才闻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手上的活计却丝毫不见慢。

    转过街角,有三十年历史的茶庄“春茗轩”的胡掌柜正指挥伙计卸下新到的明前龙井。

    店门口附近大树底下,几个附近大学退休的老教授们正围着象棋盘杀得正酣,棋盘边紫砂壶里的铁观音飘着袅袅茶香。

    胡掌柜擦着汗对这些棋友们说:“昨儿个店里收着批正山小种,老几位晌午来店里尝尝?”

    “嗯,这茶不错,是得尝尝。”

    京西中医药大学的潘为民教授闻言眼前一亮,他是个好茶的人,索性也不下了,他将手里的棋子一丢说了句:“不下了,走走喝茶去,今儿个我请客……”

    潘教授对面的农学院马教授手指着他笑骂道:“好你个老潘,眼瞅着你就要落败了,你这是趁机耍赖啊!”

    “哈哈哈……”一群老哥们哄笑起来。

    春茗轩里,几位老教授正品着新到的正山小种。

    潘教授轻啜一口,眯眼回味着茶香:“嗯,这茶汤色橙黄明亮,带着松烟香和桂圆甜,果然是桐木关的精品。”

    胡掌柜笑着点头:“潘老您真是行家,这批茶我可是托了老关系才弄到的。”

    “老胡你把剩下的都给我包起来,这茶我包圆了。”潘教授笑着道。

    “嘿!你个老东西又想吃独食是不是?什么就你包圆了,我们几个呐?”老马闻言不乐意地道。

    “老胡这里什么好茶没有,你们想喝就买点别的呗!”

    “瞧瞧,这老家伙说的是人话吗?”

    “……”

    随着日头渐高,南大街开始苏醒。

    骑着新式电动自行车的邮递员老赵按着喇叭穿行在人群中,车筐里塞满附近居民订阅的报纸杂志。

    他总要在周记绸缎庄门口停一停,把周一鸣订的《商业周刊》亲手递上。

    邮递员老赵也是碰上好时候了,因为他再也不用骑着脚踏车送邮件了,他的座骑换成了“刘家庄电动车集团”去年刚刚上市的“燕山”牌电动自行车,不仅速度快还不用油。

    老赵也是刘家庄的老人了,当年刘家庄刚有邮政局的时候,他就来到刘家庄上班了,可惜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只是个普通邮递员。

    有数字他的人跟他见面打招呼,开玩笑道:“呦,老赵您这是鸟枪换炮,骑上电驴了?”

    老赵常打趣说:“可不是吗,这电动车可是咱们刘家庄电动车厂自己研发的,国外都没有呢!”说着便拍拍车座,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邮递员老赵送完最后一站,把电动车停在了“何氏饭庄”九号店门口。

    店长秦淑莲亲自迎出来,递上一杯凉茶:“赵叔,天热您歇会儿再走呗!”

    老赵抹了把汗笑道:“秦经理您客气了,这一到饭点儿,你们店的饭菜香味飘得整条街都是,我送完这趟恰好回来解解馋。”

    “哈哈哈……那好,您想吃什么,我让后厨给您先准备准备?”秦淑笑着回应道。

    老赵回了句:“还是老三样吧,红烧肉、海米黄瓜、再烫壶'太行'老酒,我今儿下午休息,可以喝点……”

    “得嘞!”秦淑莲笑着点点头,瞧着邮递员老赵骑上“燕山”牌电动车扬长而去。

    秦淑萍心说:“嘿!电动车这玩意儿还真是方便。

    骑上右手一扭就能走,而且不用油,充电就能跑,速度还不满,要不然下次回秦家庄给给老秦也买一辆?”

    “刘家庄电动车集团”就是原来的“刘家庄自行车厂”很“京西摩托车集团”合并新成立的集团,现在的集团负责人就是闫解旷。

    闫解旷的人生轨迹与他的两位兄长们截然不同。

    在他中学时代,老闫家的家境已逐渐改善,这为他后来的求学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凭借优异成绩,他顺利考入知名大学,并获得了宝贵的海外留学机会。

    学成归国后,他就加入了赫赫有名的“刘氏投资集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奋斗,闫解旷凭借卓越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才能,逐步晋升为这家金融巨头的核心管理层成员。

    三年前,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刘家庄自行车厂”与“京西摩托车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闫解旷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被董事会一致推举为新集团的掌舵人。

    如今,这家集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闫解旷的带领下,市值已突破百亿大关,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闫解旷的成功并非偶然。

    每天清晨六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集团总部的健身房,锻炼一会儿身体,然后精神抖擞的再去集团食堂吃早餐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五年。

    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天道酬勤”四个大字,这是刘之野在他他入职时亲笔题赠的。

    在南锣鼓巷甚至交道口这一带,闫解旷也成为了新一代的传奇,就像早些年的餐饮大王何雨柱、房地产大亨许大茂这些商业大佬一样。

    当年那个穿着补丁衣服、背着破书包上学的穷小子,如今已成为商界大佬了。

    再说起这个何雨柱如今也是京城商圈里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这人原本是“红星轧钢厂”的一名厨子,后来当上了食堂主任。

    捧着这么好的一个铁饭碗,何雨柱却在八十年代初就辞职下海搞起了私营饭店。

    何雨柱的创业故事堪称传奇,他在交道口盘下三间门面,开了第一家“何氏饭庄”。

    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京城私营餐馆几乎没有,何雨柱的饭馆以地道的家常菜和实惠的价格迅速走红。

    “何氏饭庄”最出名的是那道“何氏红烧肉“,选用上等五花肉,用祖传秘方慢火炖煮四个小时,入口即化却不腻口。

    这道菜不仅让街坊邻里赞不绝口,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

    何雨柱常说:“做菜如做人,讲究的就是个实在。”正是这份实在,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何雨柱已经将饭庄发展成连锁餐饮企业,旗下拥有八家分店。

    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亲自去菜市场挑选食材的习惯,对每道菜品的质量都严格把关。

    如今,“何氏餐饮集团”已成为京城餐饮界的标杆,何雨柱也从一个普通厨子蜕变为身家十几亿的餐饮大亨。

    与何雨柱齐名的还有房地产大亨许大茂。

    这个曾经在轧钢厂当的精明人,八十年代初期辞职去了南方寻找机会,在宝县敏锐地捕捉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商机。

    他先是承包了几处旧房改造工程,后来逐步发展成集开发、销售、物业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许大茂最得意的项目是位于刘家庄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档住宅区,

    这个小区的设计完美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居住需求,成为京城高端住宅的又一代表作。

    许大茂常对下属说:“盖房子不是搭积木,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亲自参与每个项目的设计评审,对细节的苛求近乎偏执。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许氏地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绸缎庄二楼传来咿咿呀呀的京剧声,那是周家老爷子在跟着收音机吊嗓子。

    街对面的旧书店里,老张正戴着老花镜修补一本光绪年间的《燕京岁时记》。

    木楼梯咯吱作响,上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怯生生地问:“请问有没有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学》合订本?”

    老张眼睛一亮:“巧了!我这刚上个月刚收了一套,你等会儿我给你取去.”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805210/1111035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