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39章 药材之渴

第239章 药材之渴


“银翘抗感口服液”的市场成功,像一剂猛药,催动着弘济集团这艘大船高速航行。

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尖锐的“药材之渴”。

原先建立的几个定点采购基地,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很快显得杯水车薪。

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情况,严重威胁着成药的质量和稳定供应。

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又一次愁眉苦脸地站在陈小满办公桌前:“陈总,麻黄、桂枝的价格这个月又涨了三成,而且抢手得很,好货根本留不住!

板蓝根那边也说今年雨水多,收成可能受影响……

再这样下去,咱们的生产线就得等米下锅了!”

陈小满凝视着窗外,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这个问题,他早已预见,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迅猛。

依赖市场散户收购的模式,在集团化、规模化生产面前,已经显得脆弱不堪。

“不能再这样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了。”他转过身,目光坚定,“我们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不仅要端稳,还要端好!

要建立我们自己可控的、高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这个决定,意味着又一次巨大的投入和一场全新的、与土地打交道的硬仗。

集团内部并非没有反对声音,搞工业的再去搞农业,跨度太大,投入周期长,风险不可控。

但陈小满力排众议:“药材是中药的根!根子不稳,树长得再高也会倒!这不仅是保障供应,更是从源头确保我们‘银翘抗感’金字招牌的核心战略!”

项目再次启动,命名为“磐石计划”,寓意根基稳固。

陈小满亲自带队,组织了一支由老药工、农学院毕业的技术员、土壤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再次奔赴全国各地。

他们的足迹深入长白山余脉的茂密山林,考察模拟野生环境的麻黄、五味子抚育基地。

踏上黄土高原,寻找适合黄芪、甘草生长的沙质土壤。

深入云贵川的崇山峻岭,探寻三七、黄连的最佳种植海拔和荫蔽度。

甚至远赴西北荒漠,考察锁阳、肉苁蓉等特色药材的人工种植可能性。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采购,而是与当地政府、农业合作社谈判,租赁土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投资建设灌溉系统、育苗大棚、初加工厂房。

陈小满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健民集团提供种苗、技术标准和收购保障,引导当地农户按照严格的SOP进行规范化种植,确保药材的“道地性”和“一致性”。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遭遇过罕见的冰雹,摧毁了上百亩即将收获的黄芪。

遇到过技术瓶颈,人工种植的丹参有效含量始终不达标。

也经历过与当地农户的摩擦,他们对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充满疑虑。

陈小满一次次亲赴一线,解决问题,安抚人心。

他挽起裤腿,走下田间地头,和技术员、老农一起查看药材长势。

“做药和种药,道理是相通的,都得用心,都得遵循自然规律,急不得,也马虎不得。”他对身边年轻的农技员说,“我们现在多流汗,多操心,就是为了以后病人吃药时能更放心。”

家里的电话也成了“热线”。

安雨琪常常接到丈夫从各个偏远山区打回来的电话,背景音里常常是呼呼的风声或是嘈杂的农舍动静。

她只能反复叮嘱他注意身体,按时吃饭。

父母则在家里念叨,说小满现在比当年插队时跑得还远、还偏。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开拓和精心培育,“磐石计划”终于结出了硕果。

几个核心药材种植基地陆续进入稳定产期。

虽然投入巨大,但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的:核心药材供应得到了稳定保障,质量显著提升且完全可控,采购成本在长期看来反而下降,更重要的是,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当第一批自产基地的优质麻黄、桂枝运抵工厂时,陈小满亲自到仓库验收。

他抓起一把干燥的麻黄草,仔细看着成色,闻着那股熟悉而纯正的辛涩气味,脸上露出了踏实而欣慰的笑容。

这绿色的事业,仿佛为健民集团注入了更深厚、更绵长的生命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广阔的田间地头,陈小满完成了一个中药现代化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他站在自己投资的黄土高原黄芪基地边上,望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秧苗和远处起伏的沟壑梁峁,心中无比踏实。

他知道,这片土地,不仅能长出养活人的粮食,更能长出救治人的良药。

而他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片希望的田野,让这份源自自然的馈赠,能更好地福泽苍生。

企业的根基,于此愈发坚实。

自建的药材种植基地如同给“银翘抗感口服液”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铺设了更稳固的铁轨,确保了动力源源不绝。

然而,陈小满的目光并未停留在眼前的安稳上。

市场的狂热追捧和“磐石计划”的初步成功,让他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也感受到了更深层的危机。

一天傍晚,他将在清北大学读生物化学的小儿子陈瑞华叫到书房。

书房里堆满了药材标本和农业土壤报告,与以往的中医典籍和工业报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瑞华,你学的是现代科学,你来看看这个。”陈小满指着桌上几份不同基地送来的同一种药材的检测报告,“都是按照我们规范种的‘道地药材’,但不同地块、不同年份,有效成分含量还是有波动。

虽然都在合格范围内,但我想让它更稳定、更高、更好。

你有什么想法?”

陈瑞华仔细翻看着数据,推了推眼镜,思索着说:“爸,这涉及到植物生理、土壤微生态、甚至基因层面了。

我们现在做的GAP是基础,保证了安全和基本质量。

但要再往上走,可能得引入更精细化的农业技术,比如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优化,甚至……

考虑优选育种,培育出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抗病性更强的药材品种。”

“育种?”陈小满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模糊想到但未能清晰表达的思路,“对!就像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提高产量一样,我们的药材,为什么不能通过科学育种来提升‘药效’这个核心指标?”

这个想法极为大胆,甚至有些超前。

在当时的中药行业,能想到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已是凤毛麟角,而要开展药材的品种选育和改良,无疑是走到了行业的最前沿,也意味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和更顶尖的科研力量。

陈小满再次展现了其战略魄力。

他迅速在集团内部立项,抽调精干力量,并联合了省农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顶尖科研单位,共同成立了“弘济药材育种与品质提升实验室”,由陈瑞华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带领一个大学生科研小组参与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实验室的第一批目标,就锁定在“银翘抗感口服液”的几个核心药物:麻黄、板蓝根和金银花。

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种活、种好,而是要“种得更优秀”。

这个过程比建设种植基地更为漫长和枯燥。

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圃,收集不同产地的野生和栽培品种,进行杂交选育,一代代筛选,观察其农艺性状,更重要的是,要持续检测其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

这无异于一场农业领域的“精工细作”,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

集团内部难免又有微词:“投那么多钱在地里,就为了那一点点的含量提升?

值得吗?

现在我们的药已经很好卖了!”

陈小满的回答斩钉截铁:“值得!我们现在卖得好,吃的是老祖宗和道地产区的老本。

但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我们要为五年后、十年后布局!

现在看是投入,未来看,这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是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的壁垒!”

与此同时,市场的拓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南方一些地区反映,对于风寒感冒效果显著的“银翘抗感口服液”,在用于南方常见的风热感冒或暑湿感冒时,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反映“太燥热”。

这引起了陈小满的高度重视。

他立即组织医学团队进行调研和分析。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感冒也分寒热。

我们一款药打天下,确实难以覆盖所有症型。”首席技术官邢工坦言。

“那就再开发!”陈小满毫不犹豫,“既然市场需求提出了要求,我们就必须跟上。

立刻立项,研发针对风热感冒的新产品!

组方思路要变,药材选择要变,甚至口感也要调整得更适合南方消费者。”

于是,就在“银翘抗感口服液”如日中天之时,健民集团的研发中心再次灯火通明,开始了新一轮的组方筛选和药效学研究。

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轻车熟路,但挑战在于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精准针对风热感冒的病理环节。

陈小满的生活节奏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项目攻坚的时候,频繁往返于总部、实验室、种植基地和各地市场之间。

安雨琪看着他鬓角悄然增多的白发,心疼却无法阻拦,只能尽力将家里打理得更好,让他无后顾之忧。

站在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黄芪育种试验田边,陈小满看着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给每一株苗挂牌、记录。

远处,是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绵的绿色波浪。

他明白,企业的发展就像种药,不能只盯着地面上一时的茂盛,更要深耕地下,培育那看不见却决定一切的根系。

从一款特效药的成功,到布局源头药材的质量提升与品种改良,再到针对细分市场开发新产品,他正带领着弘济集团,一步步地、坚定地,构建着一个更深厚、更可持续的中药产业生态。

这条路很长,也很苦,但他步履不停。

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那片片药田所承载的、关乎更多人健康的未来。


  (https://www.bshulou8.cc/xs/7708/4433809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