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81年了
八十年代中期的四九城,街道上的汽车远不如自行车洪流来得壮观。
偶尔驶过的,多是方头方脑的上海牌轿车、苏联产的伏尔加,或是单位里的吉普212。
因此,当一辆簇新、线条相对流畅、漆面光可鉴人的银灰色捷达轿车缓缓驶入南锣鼓巷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轰动。
孩子们最先尖叫着围拢过来,却又不敢靠得太近,只用好奇而崇拜的目光追逐着这个稀罕的“铁盒子”。
大人们则纷纷从院里、窗户里探出头,脸上写满了惊讶和羡慕。
“哟!这啥车啊?没见过呢!”
“看着比上海轿子精神!”
“捷达!大众的!外国车!我在画报上见过!”有见识广的年轻人激动地喊道。
“这得多少钱啊?谁家这么阔气?”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驾驶座的车门打开,陈小满从容地下了车。
他穿着一件质地良好的深色夹克,身形挺拔,神态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尽管他是从一辆在这个时代象征着巨大财富和地位的轿车里下来。
“是陈先生!” “陈大夫回来了!” “好家伙!陈先生都开上小轿车了!”
议论声瞬间转变了方向,从对车的惊奇变成了对人的赞叹。在街坊邻居们看来,陈小满开上这样的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是“陈先生”,是名震四九城的“陈大夫”,是【陈氏中医馆】的东家。
他要是还骑着那辆二八大杠,反倒让人觉得不对劲了。
陈小满微笑着和相熟的邻居点头示意,锁好车,拎着公文包走向自家院子。
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或炫耀,态度一如既往地谦和,但那种无形中流露出的成功人士的气场,却比崭新的捷达车更令人心折。
一进院门,正在洗菜的安雨琪抬起头,看到他,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回来了?今天还挺准时。”
她对于门外那辆引起轰动的车,似乎并不太在意,更像是习惯了自己丈夫总能带来一些“大动静”。
陈瑞华则像个小炮弹一样从屋里冲出来,兴奋地围着父亲转:“爸!我听见外面声音了!是你的新车吗?我能去看看吗?”
少年人对机械有着天然的兴趣。
“吃完饭再去看。”陈小满笑着揉了揉儿子的脑袋,“作业写完了吗?”
“早就写完了!”陈瑞华迫不及待地答应着,心思早已飞到了门外的轿车上。
陈小满走进屋,将公文包放下。
安雨琪跟进来,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街坊们都看着呢,是不是太扎眼了点?”
她语气里有一丝淡淡的担忧,是那种经历过特殊年代的人本能的对“露富”的谨慎。
陈小满接过水杯,笑了笑:“没事,时代不同了。
有辆车,出诊、去药材公司、或者去卫生局开会都方便。
总不能老是让医馆的车接送。”
他语气平和,将拥有轿车归结于实际的工作需要,淡化了对财富的炫耀。
但夫妻二人都心知肚明,在这80年代中期,能私人拥有一辆进口轿车,其意义绝非“方便”二字所能概括。
这更像是一个标志,一个宣言,无声地向世界宣告着陈小满所达到的惊人成就和社会地位。
“万元户”在此时依旧是绝大多数人羡慕和奋斗的标杆。而陈小满呢?
他那高达七百三十万的财富,早已将“万元户”甩开了不知多少条街。
说他隐然已是“四九城首富”级别的人物,绝非虚言。
只是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产业又相对集中,才没有弄得满城风雨。
但这辆崭新的捷达车,就像藏不住的宝石,瞬间将他的财力暴露了一角。
晚饭时分,陈中华也从清华回来了。
看到院外停着的车,他只是微微挑了挑眉,说了句:“爸,换车了?
这车不错,比之前的212舒服多了。”
语气平静,仿佛父亲换辆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受过高等教育、眼界开阔的他,更能理解父亲事业的成功和相应的生活品质提升。
陈小满点点头:“嗯,主要是省油,机器也稳定。”
父子间的对话简单而务实。
饭后,陈小满还真带着小儿子和闻讯跑来的几个邻居家的小孩,围着车讲解了一番,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他耐心地回答着“能跑多快?”
“里面能坐几个人?”
之类的问题,态度温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夜幕降临,喧嚣散去。陈小满站在院子里,点了一支烟。
隔壁95号院似乎也格外安静,或许邻居们还在消化“陈小满开上小轿车”这个重磅消息。
他看着那辆在月光下泛着柔和光泽的捷达车,心中并无多少波澜。
车对他而言,确实是工具大于象征。
但这工具所带来的便利、效率以及那一点点无可避免的虚荣心的满足,也是真实存在的。
他知道,随着这辆车的到来,他在南锣鼓巷、在四九城里的传奇色彩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会更加确信他的成功,也会更加尊重他“陈先生”的地位。
财富为他带来了选择的自由和生活的舒适,而他用这财富支撑起的事业和家庭,则赋予了他真正的体面和社会的尊重。
这辆捷达车,不过是这一切的一个外在注脚罢了。
他掐灭烟头,转身回屋。屋里,灯光温暖,妻儿闲话,这才是他真正享受的、用智慧和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
至于首富不首富的名头,他并不在意。
闷声发大财,安稳享生活,这才是他的处世哲学。
知了的叫声到了八月,愈发显得绵长有力,像是在做夏天最后的狂欢。
银灰色的捷达车穿过被梧桐树荫笼罩的胡同,稳稳停在了93号院门口。
陈小满刚从“陈氏中医馆”回来。
医馆生意一如既往地好,有妻子安雨琪这位安家医术的正统传人坐镇,加上他这些年凭借系统暗中提供的一些超越时代的经营理念和少许“特效”药材,医馆名声在外,日进斗金谈不上,但说是他家那“小一千万”身家的稳定源泉之一,毫不为过。
他刚下车,还没进院门,就听见院里传来一阵压抑不住的欢笑声,中间还夹杂着陈瑞华那小子标志性的大呼小叫。
“爸!爸!回来了!哥的通知书来了!”陈瑞华像个小侦察兵,第一个发现陈小满,炮弹似的冲出来,脸激动得通红,手里高高举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陈小满心里咯噔一下,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但他面上还是维持着一家之主的稳重,只是脚步明显加快了几分:“慌什么,慢慢说,什么通知书?”
“清华!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哥考上了!”陈瑞华几乎是在吼,声音尖得能刺破天上的云彩。
院里,安雨琪正拿着那把老蒲扇,可扇风的动作完全没了平日的从容,嘴角是压也压不下去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都笑得舒展开来。
陈中华站在母亲身边,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展开的、印着红色印章的录取通知书,脸颊泛红,眼神亮得惊人,激动、自豪、还有一丝如释重负。
“爸!”陈中华的声音有点哑,他把通知书递过来,“收到了。”
陈小满接过那张轻飘飘却又重逾千钧的纸,目光扫过“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陈中华”这几个关键词,脸上的镇定终于绷不住了,笑容大大地绽开,重重地拍了下大儿子的肩膀:“好小子!真给我老陈家长脸!好!太好了!”
他仔细地看着通知书的每一个字,仿佛那是世上最美的文章。
安雨琪走到他身边,夫妻俩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多年的培养,孩子的努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我就说我哥能行!”陈瑞华与有荣焉,围着他们直转圈,“爸,您答应那个……那个‘沃克曼’!索尼的!”
“买!必须买!”陈小满大手一挥,心情极好,“不光给你哥买,奖励你最近学习也有进步,给你买个新的足球!”
他知道小儿子馋那个黑白相间的皮球很久了。
“噢!爸万岁!”陈瑞华欢呼雀跃。
“瞧把你高兴的。”安雨琪笑着摇头,用蒲扇轻轻拍了下小儿子的屁股,“去,跑一趟95号院,告诉你爷爷奶奶,还有你小姑她们这个好消息!晚上咱们包饺子吃!”
“得令!”陈瑞华嗷一嗓子,旋风般冲出了院子,估计整条胡同很快都会知道陈家大小子考上清华了。
陈小满揽着妻子的肩膀,又看看身边高大挺拔、已是准大学生的长子,心中满是感慨和自豪。
系统界面在意识里愉悦地闪烁了一下,【家族荣耀】的进度条猛地涨了一大截,但他此刻的喜悦,更多是源于一个普通父亲的欣慰。
“走,中华,先进屋。”陈小满把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折好,递还给儿子,“好好收着。
这可是你人生的新起点。”
一家三口走进屋里,气氛热烈而温馨。
陈小满已经开始琢磨了:“开学是九月份吧?到时候爸开车送你去报到。
被褥、脸盆、暖水瓶这些日用品,学校肯定发,但衣服得多带几件,听说清华园里头挺大,自行车也得给你预备一辆……”
他絮絮叨叨地计划着,安雨琪在一旁补充,陈中华听着,不时点头,心里暖融融的。
他知道以父亲现在的财力,能给他提供的远不止这些,但这份事无巨细的关爱,比任何物质都珍贵。
没多久,95号院那边就传来了动静。
陈爸陈妈在小女儿陈小雨的搀扶下,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脸上笑开了花。
陈小雪也从供销社请了假回来,手里还提着两斤刚割的上好五花肉。
小小的93号院顿时挤满了人,欢声笑语几乎要掀翻屋顶。
陈爸激动地直搓手,反复说着:“老陈家祖坟冒青烟了!冒青烟了!”
陈妈则拉着大孙子的手,眼圈泛红,嘴里不住地念叨:“好孩子,好孩子……”
傍晚,院子里摆开了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猪肉大葱馅的,香飘满院。
陈小满开了瓶茅台,给父亲和自己满上,连陈中华都破例被允许喝了一小盅。
夕阳的金辉洒满院落,镀在每一张洋溢着幸福和希望的笑脸上。
银色的捷达车安静地停在门口,仿佛也在分享着这份喜悦。
陈小满喝着酒,看着眼前这一幕:父母康健,妹妹们各有前程,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活泼可爱,大儿子更是鲤鱼跃龙门,即将踏入中国最高的学府。
而他自己,凭借系统和努力,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让家人过上了这个时代人人羡慕的优渥生活。
【社会精英系统】的界面上,“享受生活”四个字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光彩,熠熠生辉。
这日子,真是给个神仙都不换。
(https://www.bshulou8.cc/xs/7708/2289149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