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九龙夺嫡,这江山朕不坐 > 第1816章 不如议和?

第1816章 不如议和?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时瞟向那空荡荡的龙椅,心中充满了忐忑和猜测。

终于,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陛下驾到——!”

百官立刻收敛心神,躬身垂首。

只见刘秀身穿明黄色龙袍,在內侍的簇拥下从屏风后走出。

他的脸色依旧苍白,眼圈甚至有些发红,虽然极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

但眉宇间的憔悴和那丝难以掩饰的惊惶,却逃不过一些老臣的眼睛。

他一步步走上御阶,坐在了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群臣。

沉默了片刻,这短暂的沉默却让殿内的气氛更加窒息。

“诸位爱卿……平身吧。”

刘秀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沙哑和疲惫,他甚至没有力气说更多的客套话。

待百官起身,刘秀没有绕任何圈子,直接拿起龙案上那份染血的绢帛,声音沉重得如同灌了铅:“今日紧急召见诸位爱卿,乃是因为……收到了来自前线的飞鸽传书加急军报。”

他顿了顿,仿佛需要积蓄力量才能说出接下来的话,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打在百官的心头:“我军驰援浔阳之部队,于两日前,遭遇楚军主力埋伏……苦战不敌,最终……全军覆没。”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大殿,所有人都被这个噩耗惊呆了。

然而,刘秀接下来的话,更是如同晴天霹雳,炸得所有人魂飞魄散:

“而统军之大将军,护国公霍去疾,他……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了!”

“轰——!”

这句话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了冰水,瞬间让整个金銮殿彻底炸开了锅!

“什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护国公战死?这怎么可能!护国公用兵如神,乃我大汉军神,怎会轻易战死?”

“陛下!此消息可否确认?是否是楚军散布的谣言,乱我军心?”

“是啊陛下!护国公勇冠三军,即便不胜,突围应当无虞,怎会……”

“全军覆没?霍国公战死?这……这天是要亡我大汉吗?!”

一时间,殿内惊呼声、质疑声、难以接受的呐喊声响成一片。

许多老臣捶胸顿足,脸色惨白。

一些武将双目赤红,不肯相信;文官们则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慌。

整个朝堂,瞬间乱作一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和混乱之中。

刘秀看着下方失态的群臣,没有出声制止,只是无力地靠在龙椅上,闭上了眼睛,脸上充满了痛苦和茫然。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金銮殿内的喧嚣和混乱持续发酵,质疑声、惊呼声、悲愤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华丽的殿顶掀翻。

每个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天噩耗冲击得失去了方寸,巨大的恐慌如同瘟疫般在群臣之间蔓延。

“够了!!!”

一声蕴含着无尽怒火、悲痛以及帝王威严的咆哮,如同九天雷霆,骤然从龙椅之上炸响,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只见刘秀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因为极度激动,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死死按在龙案之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脸色依旧苍白,但那双赤红的眼睛却燃烧着骇人的火焰,扫视着下方失态的群臣。

“朝堂重地,如此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刘秀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力:“护国公殉国,大军新败,朕之心痛,远胜尔等!”

“但此刻是惊慌失措、互相指责的时候吗?是尔等如同市井之徒般喧哗吵闹的时候吗?!”

皇帝的震怒如同冷水泼头,瞬间让陷入混乱的百官清醒了过来。

众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纷纷低下头,噤若寒蝉,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只剩下粗重而不安的喘息声。

刘秀看着瞬间安静下来的群臣,胸口剧烈起伏了几下,强压下翻腾的情绪,缓缓坐回龙椅,声音疲惫却清晰地说道:

“朕召集群臣,不是听尔等在此惊呼质疑,而是要商议对策!”

“国难当头,危亡之际,朕需要的是良策,是应对之法!诸位爱卿,有何见解,尽可奏来!”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了声音,但这一次,不再是混乱的喧哗,而是迅速形成了两条鲜明对立的意见。

几名须发皆白、资历极老的老臣率先出列,他们脸上带着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躬身道:“陛下息怒,臣等失仪,罪该万死。”

“然……然护国公新丧,精锐尽殁,国势危如累卵,如之奈何?”

“老臣以为,当务之急,并非再启战端,而应遣使前往楚营,探听虚实,或许可尝试与那楚宁议和。”

“议和”二字一出,仿佛打开了某个闸门,立刻得到了不少文臣的附和。

“是啊陛下!楚军兵锋正盛,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此时若再战,恐有亡国之危啊!”

“若能以金银岁币,暂缓其兵锋,换取喘息之机,整军备武,徐图后计,方为上策!”

“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暂忍一时之屈!”

这些主张求和的声音,立刻激起了另一边武将集团的强烈反弹!

“荒谬!简直是荒谬绝伦!”

一名性格火爆的将领猛地踏出一步,声如洪钟,怒视着那些主和的老臣:

“议和?那楚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覆灭六国,屠戮王室,岂是区区金银能够满足的?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自取其辱!”

“没错!我大汉立国数百载,岂可不战而降,屈膝事贼?如此奇耻大辱,我等武人,宁死不受!”

“此时议和,就是投降!就是亡国的开始!末将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接受这等屈辱!”

文臣主张暂避锋芒,以和为贵;武将则坚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互相驳斥,情绪越来越激动,刚刚平静下来的朝堂,眼看又要再次陷入争吵的边缘。

刘秀看着下方争执不休的臣子,眉头紧锁,心中一片烦乱。

他知道双方都有道理,但无论是战是和,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几乎无法承受的后果。

就在这僵持不下、气氛愈发凝重之际——


  (https://www.bshulou8.cc/xs/5349/1110931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