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秦:凭斩首封侯,成就无上武神 > 第50章 谣言四起

第50章 谣言四起


当即下令,将新军融入攻势,十五万将士轮番出击,昼夜不停,持续施压,消耗城内战力。

黑潮般的秦军一次次扑向城墙,攻势如狂风骤雨。

守军压力倍增,几乎难以喘息。

赵宗在城头督战多日,身心俱疲。

明知援军未至,唯有死守一途,可眼见手下士卒日日倒下,血染城砖,心中焦虑愈甚。

尤其秦军连番猛击,不仅损兵折将,更摧人心志。

他知道,若再这般下去,防线迟早崩溃。

当夜,秦军暂退,战鼓歇息。

赵宗顾不得休息,披甲执剑,匆匆赶往王宫,急报军情。

赵国朝堂之上,群臣齐聚,殿内气氛凝重。脚步声由远及近,赵宗将军快步走入大殿,众人目光随之汇聚于他。

赵王抬眼望去,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前线战况怎样?”

赵宗忆起两日前在殿前信誓旦旦之言,心头一沉,拱手禀报:“秦军猛攻不止,我军伤亡惨重,远超预料。士气低迷,若局势不变,半月之内,邯郸恐难自保。”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半月便要危急?”赵王猛然起身,声音微颤。

四周大臣面面相觑,眼中尽是惶然。半月?这般迅速?

赵宗再度进言:“大王明鉴,秦军若持续不惜代价强攻,半月后守军必将耗竭。若无援兵抵达,邯郸难守。”

稍顿片刻,他又追问:“如今已是第三日,李牧与廉颇两位将军可有回音?唯有他们火速来援,方能稳住大局。”

赵王眉头紧锁,缓缓摇头:“怪就怪在这里。按常理,急报往返不过一日余,今日应有回奏,却至今杳无音讯。”

“仍未传来?”赵宗神色一凛。

这等军情,如星火燎原,岂容耽搁分毫?

“正是。”赵王点头,“孤方才正与诸臣议论此事,心中亦觉不安。”

“必是送信人出了意外!”赵宗肃声道,“请大王立即另遣使者,再发王令!”

“所言极是。”赵王果断应下,随即召来传令官,亲自下令火速传达。

命令虽已发出,殿中君臣仍觉心绪难安。为防不测,众人决议加征民夫,加固城防,全力备战。

与此同时,在邯郸城墙之上,一道骇人传言悄然蔓延,如寒风吹过铁甲缝隙,令无数将士心头发凉。

“听说了吗?李牧大将军……投了秦国!”

“不可能吧?可这么多天过去,为何一兵未至?”

“怕是要完了……秦军破城,就在眼前啊!”

“还有更糟的——燕秦联军围剿廉颇老将军,全军覆没!老将军生死未卜!”

“连廉颇都败了?难道……我赵国气数已尽?”

“听说李牧大将军是因为匈奴突袭,腹背受敌,为了保全赵地百姓不遭劫掠,才不得不归顺秦国。唉,邯郸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李牧常年抵御匈奴,最见不得百姓遭殃。他若真降,定是迫于无奈啊。”

“连他都倒向秦军了,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城还能守住吗?”

“廉颇生死未卜,李牧又降,现在谁来救我们?援军在哪?”

“我不想死……家里还有妻子孩子,老母亲还病着,我得回去啊。”

“这城墙……怕是守不住了……我也怕啊……”

城头上的士兵低声私语,恐惧如风般传开。

本就因连日苦战而疲惫不堪的赵军,此刻再被这些话冲击,内心纷纷动摇。

恐慌在队伍中悄然滋生,像藤蔓缠住每个人的呼吸。

一名将领察觉气氛不对,细查之下得知流言四起,脸色顿时铁青。

谣言一旦蔓延,军心必乱。更何况守城五万兵中,多数是从邯郸街头征召的平民。

他们未经沙场,面对秦军猛攻已心生畏惧,如今再听此等消息,极易崩溃。

他不敢耽搁,转身直奔王宫。

此时王宫内,君臣刚议完防务之事。

赵宗将军正步出大殿,忽见副将蓝将军神色仓皇而来。

“出了何事,如此慌张?”赵宗眉头紧锁。

“大事不好!”蓝将军喘息未定,“军中已有传言,说李牧降秦,士气动摇,不少人信以为真!”

“胡说!”

“绝无可能!”

赵宗双目怒睁,拳头重重砸在柱上。

“这是秦人细作在搅乱人心!李牧岂会轻易屈服!”

他征战多年,一眼便知这是心理攻势。

“末将也觉得是计,可那些新兵不懂真假,一听便慌了神。再传下去,只怕还未开战,自己先乱了。”蓝将军声音低沉。

“立刻传令全军——此乃敌方谣言,凡再议论者,斩立决!”

赵宗声音冷峻,不容置疑。

“是!”蓝将军领命而去。

赵宗随即折返大殿。

殿中众人见他去而复返,面露不解。

赵王尚未开口,赵宗已跪地陈情。

大殿之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一名官员跌跌撞撞冲入殿内,衣冠不整,额上布满汗珠。

“大王!大事不好!”

他声音发颤,几乎站立不稳,双手撑地才勉强站直身躯。

赵王眉头紧锁,目光如刀般扫向来人,“刘卿,成何体统?有何紧急军情,竟如此失态?”

群臣纷纷侧目,气氛骤然凝重。

那人喘息未定,连忙叩首禀报:“启奏大王,邯郸城内流言横行,百姓惊恐奔走,市井大乱!”

赵王猛然一震,“流言?说的什么?”

“回大王……”那官员咽了口唾沫,声音低沉却清晰,“流言只一句话——李牧降秦、廉颇身死、再无援军、邯郸必破、降者不杀、抗者必斩。”

殿中一片死寂。

紧接着,赵王霍然起身,双拳紧握,脸色剧变。

“荒谬!李牧怎会降秦?廉颇乃国之柱石,岂能轻易身亡?”

他怒目圆睁,声音震得梁上尘灰轻落。

众臣亦纷纷哗然。

有人拍案而起,有人低头沉吟,更有甚者面露惧色,悄然交换眼神。

“据传……匈奴趁我主力与秦对峙之际,突袭北境。李牧将军腹背受敌,为保百姓不受胡骑屠戮,被迫向秦军请降,转而合兵击退匈奴。”


  (https://www.bshulou8.cc/xs/5142760/4227234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