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举荐李斯
“些许仆役,岂能匹配杨侯之功?不知太傅可还有其他所求?”
赵姬凝视杨玄,再度开口询问。
嬴政亦用那双漆黑明亮的眼眸望着他,语气诚恳道:
“是啊,太傅,不过几名奴婢罢了,实在不算什么厚赐。”
杨玄神色如常,拱手向二人答道:
“大王、太后,臣仅需这些仆从已足,别无他愿。”
赵姬注视着他,眉宇间略作沉思,继而环顾殿中低声议论的众臣。
她清楚,朝中文武对这般封赏显然难服于心。纵使杨侯自认有过,但若以灭三国之功,仅换得些许奴婢,既无爵升,又无财赏,恐怕寒了无数效命疆场将士之心!
“大王,如今杨侯为关内侯,依本宫之见,不如晋其爵位为彻侯,再赐万金、万粟、万绢,并增拨仆役二百名!”
赵姬沉吟片刻,未待吕不韦表态,便直接向嬴政谏言。
一旁吕不韦闻言,脸色微变。
他心知此议已极为克制。若论杨玄所立之功,不止应加爵,更当大幅扩增封地——这才是权势根基所在。
如今仅升爵而不增封土,其势力难以急剧膨胀,倒也算遏制其势。
于是他冷哼一声,默然不语。
嬴政听罢,眉头轻皱,亦觉封赏过轻,尤其未及封地,殊为遗憾。
然眼下朝局未稳,尚不能独断专行,加之出自母后提议,只得点头应允:
“既如此,孤便依太后所言。太傅,孤赐你爵进一级,位列秦制二十等爵之巅——彻侯,封号仍为‘武阳侯’,另加赏万金、万粟、万绢,仆役二百人!”
话音方落,赵姬唯恐杨玄再次推辞,连忙补充道:
“杨侯切勿推让。纵你自认有愆,但在本宫看来,功远大于过。若不予重赏,必令我大秦将士心生寒意!”
杨玄听罢,神情微顿,默然片刻。
这些赏赐,的确不算厚重。若真按他平定三国之功衡量,便是再赐数座大城也不为过。
然而,以他今日之地位权势,若再拥广袤封地,势必招致猜忌,树大招风,非智者所为。
如今虽略有增强,却仍在可容之限,不至于令人侧目戒备。
“既承大王、太后厚恩,臣不敢辞。”
杨玄终于领旨谢恩。
嬴政与赵姬见状,皆露出欣慰之色——总算未曾再拒。
待封赏之事尘埃落定,嬴政随即下令犒劳三军,凡参与灭三国之战的将士,皆按功受赏。
待军功封赏毕,朝会复归正题。
新君初立,政务繁杂,权力格局亟待重整,官员迁转之事尤为紧要。
“大王,此乃臣拟定的官员擢升与任免名单,所列之人皆才干卓著,堪当重任!”
吕不韦再度呈上一卷竹简,亲手递予嬴政。
嬴政翻阅之下,见其中人物多不熟识。略扫一遭,竟未见李斯之名,遂对吕不韦道:
“吕相,此名单孤并无异议,唯孤欲任李斯为内吏一职。”
殿末角落的李斯听到上方传来的声音,悄然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期盼。
“大王,内吏职责重大,统辖京畿政务,岂可轻授?臣另有更为妥当之选推荐!”
吕不韦听着,面色凝重地低声回应,显然对嬴政的主张毫无认同之意。
一旁的太后只是静默注视,朝中官员多数依附于吕不韦,她即便出言也难以扭转局势。
“大王,臣以为李斯才识卓绝,担当内吏实属绰绰有余,此职理应授予李斯!”
杨玄淡然扫了吕不韦一眼,随即转向嬴政,语气坚定地进言。
“太傅所言极是,以李斯之才,定能胜任内吏之任!”嬴政听罢面露欣喜。李斯本由太傅举荐入宫,其才能自然为太傅所深知。
吕不韦闻言,脸色骤然阴沉。
此人竟欲插足朝政?
可细想之下,对方此前并未公然阻碍政务施行!
“李斯!”
正当吕不韦思忖之际,得杨玄支持的嬴政已轻声唤道。
“臣在!”李斯闻声立刻从群臣中跨步而出。
“自今日起,内吏一职便由你执掌!”嬴政郑重宣布。
“谢大王厚恩,臣必竭尽心力,不负所托!”李斯恭敬领命,目光不经意间投向杨玄,心中涌动着感激之情。
他心知肚明,若无杨侯相助,自己早已被吕不韦阻于门外,嬴政亦难成此事。
吕不韦冷哼一声,却已无力再加阻拦。
随后,朝会继续进行人才擢升与任免。如今军政大权握于杨玄之手,他也顺势向嬴政呈上一份人选名单。
嬴政自然毫无异议——即便有,也无法违逆。
至于吕不韦,他清楚杨玄在军中根基深厚,纵使反对亦属徒劳,除非能赢得在场众多军中要员的支持。因此,他面色阴郁地冷哼,未再发声。
嬴政继位后的首场朝议,历时良久方才落幕。
群臣陆续退去,神情各异,心绪难平。
当今天子初登大宝,国事大权实则分掌于两股势力:一为吕不韦为首之文官集团,一为杨侯统领之军政体系。
吕不韦执掌朝纲,而杨侯则在军中权势显赫,威望如日中天。
倘若二者和睦共处,协力辅佐尚未亲政的秦王,秦国政局或可稳如磐石。
然而眼下,吕不韦率先出手,借“抗命”之名打压功勋卓著的杨侯,显系意图遏制其权位扩张。
此举令不少中立大臣心生不满!
杨侯乃国家柱石,为秦开疆辟土,虽违王命却出于忠义,岂可定罪?
但吕不韦权倾朝野,众臣纵有异议,亦不敢公然抗衡。
他们皆明白,此次朝会之后,朝堂之上权力之争,恐将久久难息!
众人散去后——
相府之中!
吕不韦阴沉着脸,端坐于厅堂主位,两侧列坐着他的亲信门客与追随者。
他神情冷峻,怎会不知自己一旦借“抗命”之事压制杨侯,便会触怒诸多中立之臣?
可若放任杨侯权势膨胀,势必对其自身地位构成致命威胁。
倘若大王已亲政,或太后对其心生嫌隙,他或许不会如此急切地出手打压;相反,他甚至可能大力吹捧,使其权势过盛而招致君上忌惮,再顺势借君权威力将其剪除。
(https://www.bshulou8.cc/xs/5142760/4227223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