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京霜不渡 > 第26章 分道

第26章 分道


她偏过头,看他侧脸:“那你呢?你的通知书下来了没?”

陆峥没说话,指尖摩挲着手里的啤酒瓶,眼神落在远处的铁丝网上。

夜风吹过来,他的发丝轻轻晃动,却只是沉默着。

那一刻,顾朝暄心里忽然咯噔一下。

她盯着他,想等个答案,可风声、虫鸣,还有他久久不出口的沉默,都让她觉得心口越来越紧。

终于,他低声开口:“下来了,北大政法。”

顾朝暄怔了怔,却并不算意外。

——果然如此。

她早该想到的。

陆家世代皆是如此,从太爷爷起便在政坛任要职,祖父做过多年部级领导,父亲更是身居要位,母亲在外交系统里一向以冷静稳重著称。这样一门子弟,几乎天生便有路铺在脚下。

北大政法,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她指尖捏着罐子边缘,手心渐渐渗出汗来。

心底明明清楚,这样的回答不意外,可仍旧在听见的刹那,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她记得小时候,幼儿园放学,两人并排牵着手从军区幼儿园走出来,别人问起时,他会说一句:“她是顾家的。”

那时的她只觉得,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大院里生长的孩子,天塌下来总有人替他们扛。

如今,他们要走的路,渐渐不是一条。

她去美国,去波士顿,想要用法律与语言争辩出一个公平的世界。

而他,会留在北京,继续走陆家早就为他准备好的路,稳稳当当地去往政治高位。

胸口空落落的。

顾朝暄低下头,长长呼出一口气,把快要溢出来的酸涩压下去。

“恭喜你啊,陆峥。”顾朝暄努力让自己笑得自然,“北大政法……很适合你。”

他没说话。

好久,他突然开口:“……对不起。”

顾朝暄怔了怔。

喉咙里有千言万语,可终究只是弯了弯唇角,摇了摇头。

“没关系。”她的声音很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邵沅是,你也是,我也是。”

可心底清楚,那年盛夏的誓言,已经悄然变质。

没什么大不了的,对吗。

她告诉自己。

高二那年,他们三个常常并肩走在操场跑道上,脚下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

蝉声聒噪,风里带着青草味。

邵沅随手把书包甩到肩膀后,笑得放肆,说:“以后咱仨去同一个学校,最远也得在一个城市,不许掉队。”

顾朝暄当时点头,笑得眉眼明亮:“那就去波士顿。”

她心里憧憬着海的另一边,法律、辩论,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陆峥没附和,淡淡“嗯”了一声。可就是那个“嗯”,在她听来,和誓言一样笃定。

那时的他们,谁都没想过未来会有岔口。年少的肩膀紧紧靠在一起,以为只要握紧手,就能走到同一个终点。

可如今,誓言还在,三个人却已经各奔东西。

邵沅离开北京,消失在未知的异国他乡;陆峥选择北大政法,注定背负陆家的道路;而她,即将独自去往波士顿。

操场上的夕阳,早已散尽。

他们终究没能再一次,肩并肩走进同一所学校。

顾朝暄抬头望向夜色,心里泛起一丝荒凉。

原来所谓“再次一起去一个学校”,只是他们年少时最美好的幻想,而幻想,总归要和现实分开。

“顾朝朝,我会在北京等你。”

“四年吗?”

“你假期不回来吗?”

“不知道。毕竟你也知道,我从小的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

陆峥掀眸看她,那眼神太深,像是想把她看穿,又像是把无数话都压在心底。

良久,他才淡淡开口:“可再远……你还是要回来的。”

顾朝暄唇角僵硬地抿了一下。

“回来?”她轻声重复,语气里带着一点若有若无的酸意,“也许四年后我还是不会回来呢。”

无论是波士顿还是任何地方,她都要追逐自己的理想。可一想到未来的时光里,他们之间隔着大洋与国界,她忽然觉得有些残忍。

她垂下眼,声音更轻:“也许等我回来,你早就不在原地等了。”

话一出口,她立刻后悔。可那是她心底最深处的惶惑。

“我会在的。”

“那我假期回来,你还会陪我去希腊吗?”

他郑重点点头:“会的。”

她释怀了,眼球有了点雾气:“陆峥啊,我八月二十六的飞机,那天你会来送我吗?”

“是。”没有犹豫,也没有迟疑。

“我记住你的话了,二十六号那天记得来送我。”

……

八月二十六,北京首都机场

天还没亮,顾朝暄就被奶奶轻轻唤醒。

昏昏沉沉睁开眼,窗外是一片灰蓝的天色,远处隐约传来鸟鸣。

屋子里还留着昨晚的凉气,林姨已经在厨房煮好了一碗清淡的粥,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跟小菜。

姥姥姥爷早早来了,老人家年纪大了,精神却格外清醒,反复叮嘱她:“出国了,不要怕孤单,有什么事就给我们打电话,时差再晚,我们也接。”

顾朝暄鼻尖一酸,低着头应声:“嗯,我记住了。”

……

去机场的路很安静。

天色逐渐亮开,高速路两旁的树影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她握着护照和机票,手心一直在冒汗。

下车后,行李箱落在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航站楼灯光刺眼,人潮涌动。人群中,她一眼看见了那道身影。

他站在人群之外,白衬衫,黑色长裤,背脊笔直。手里什么都没拿,却显得比任何人都沉重。

顾朝暄心里一紧,脚步顿了顿。

她本来想过,他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可当真的看见那个人安静站在那里,仿佛所有的不安都被瞬间击碎。

她推着行李走过去。

“来了。”她说。声音轻到几乎被淹没在人潮里。

陆峥只是“嗯”了一声,接过她的行李箱,没有多余动作。

值机、托运行李。手续一点点办完。

家人围着她,反复叮嘱。

“钱要管好,别再任性。”

“护照随身带着,不要放在托运行李里。”

“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情都要随时给家里打电话。”

顾朝暄一一答应,眼眶渐渐发酸。

等一切办完,离安检口只有几十米。

人群来来往往,喧嚣里,她和陆峥并肩走在最后。

他声音很低:“顾朝朝,到那边先给我发消息。”

“别吃太多零食,你胃不好。”

“生病了要去医院,不要自己撑。”

“别信陌生人,不要乱搭车。”

……

一条一条,琐碎而细密。

像是怕漏掉什么,又像是心底压抑已久的东西终于在此刻倾泻出来。

顾朝暄听得心口发涩,偏头看他:“陆峥,你说得像我要去打仗。”

他没笑,侧过脸,眼神深沉:“差不多。”

登机提示响起。

时间到了。

奶奶抱住她,哭得止不住,手一遍遍拍她的背。

姥姥姥爷眼睛也红了,却强忍着泪,叮嘱她注意身体。

林姨捂着嘴,声音颤抖:“记得常回来。”

顾朝暄点头,鼻尖发酸。

最后,她站在陆峥面前。两人之间只隔了不到一步。

她说:“那我走了。”

“再见,顾朝朝。”他说,随即把行李拉杆递回给她,指尖却停顿了片刻,像是舍不得松开。

顾朝暄拖着箱子往安检口走,步子很快,仿佛再慢一步就会泪崩。走到闸机前,她还是忍不住回头。

人潮汹涌,她一眼看见他。白衬衫的身影,立在原地,纹丝不动。眼神追着她,沉静、坚定。

她张了张口:“陆峥,你别失约。”

他对上她的目光,点头,唇形清楚——

“不会。”

……

飞机落地那天,波士顿的天空湛蓝。

阳光明亮,但没有家乡的炽烈。

顾朝暄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机场,心口空落落的。

新环境的喧嚣扑面而来,可她脑子里只有机场那一幕。

他站在人群之外,白衬衫背影冷静得过分,却让她忍不住一遍遍回想。

晚上安顿好宿舍,换了美国手机卡,她给奶奶还有姥姥姥爷打了电话,又犹豫着点开QQ。

陆峥的头像就静静躺在那里,她手指停顿许久,只打了一句:【我到了】。

不到一分钟,他回了。

【记得把护照收好,别乱放。笔盒下层我给你放了49张美金,万一遇上急事可以拿出来用,不要逞强,别跟太多不熟的人走得太近。】

顾朝暄指尖一颤,下意识去翻他送她的那个生日礼物。

果然,暗格里整整齐齐躺着一沓美元,纸张的边角压得很平整。

四十九张,不多不少,正好四千九美金。

这个数额不需要报备,也不会被海关拦下。

她盯着那叠钱,眼睛一点点酸起来。

陆峥的消息又接连跳出来。

【顾朝朝,要照顾好自己,遇到问题随时告诉我。】

她咬唇,假装轻松地回了一句:【你比我奶奶还啰嗦。】

过了几秒,他只回了一个字。

【嗯。】

紧接着又追加。

【不啰嗦你记不住。】

顾朝暄盯着屏幕,笑不出来了。她犹豫半晌,还是打字:【陆峥,我有点想家了。】

对话框停顿了很久,她以为他不会回。直到手机震动,一条短短的消息弹出。

【那就想一会儿。想完了,记得去睡觉。】

……

一周之后,顾朝暄终于把新环境安顿好。

课程表排满,每天从图书馆到宿舍的路上,她都能听到陌生同学的谈笑声,夹杂着不同口音的英语,偶尔刺耳,却提醒着她与过往世界的距离。

晚上,她在寝室台灯下,盯着手机发呆。

QQ上,陆峥的头像安静地亮着。

可时差横亘在他们之间,他在北京刚要入睡,她在波士顿才刚刚结束白天。消息往往隔几个小时才对上。

那天夜里,舍友在笑着聊  Instagram,顾朝暄忽然心口一动,下载了那个蓝紫色图标的应用。

注册账号时,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用户名设成了Guzhaoxuan0823。名字+生日数字,她从小就没换过。

陆峥一向循规守矩,不会翻墙,她清楚,他是不会出现在这个平台的。

可她莫名希望……

如果有一天,他破例了,装上VPN,在这里输入她的名字,会不会第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她?

她把头像设成了宿舍窗外的天空。傍晚的波士顿,蓝得冷清,云被夕阳染了一点橙。

她发了第一条照片:桌上摊开的法学院教材,旁边是一杯牛奶。

配文只有一句英文:“Day  one.”

……

第二天清晨,北京时间正好晚上。

她习惯性点开QQ,陆峥的信息安静地躺在那里。

【顾朝朝,昨晚没回我。是不是睡着了?】

【记得劳逸结合啊。】

两条消息,隔着两个小时发出来。

像是他等着等着,终于忍不住又补一句。

顾朝暄眼眶忽然有点发涩。她盯着屏幕,过了很久,才打了一个字。

【嗯。】

随后又删掉,换成一句。

【昨天有点累。】

他几乎是秒回。

【那就早点睡,不要熬夜。】

她看着那行字,指尖轻轻一抖,忽然想把自己新注册的ins告诉他。

可下一秒又收回了。

……

三天后,点开ins时,发现自己的照片有了第一个赞,头像是空白的,昵称是个句号。

不知道哪位路人点的。

她叹了口气,关闭了手机屏幕。

……

或许是因为上大学的原因,他们的联系开始越来越少。

不是谁刻意疏远,只是生活本身就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

她在大洋彼岸的波士顿,白天在教室里被厚重的案例与判例压得透不过气,晚上窝在图书馆的角落,和陌生的名字与条文作斗争。

他在北京的政法学院,课程同样繁重,每天在庞大的制度与家族的注视下,一步一步走向别人早已安排好的未来。

时差像一堵墙。

他给她发消息的时候,她往往正埋首书堆,手机静音丢在一边。

等她回过神来,北京的夜已经深沉,他大概睡下了。

一来一回,总隔着好几个小时。

从最初的一天几十条,到后来三五句,再到寥寥数词。

顾朝暄有时候会盯着那些字,愣上很久。

她想告诉他,自己在课堂上因为听不懂笑声被淹没的感觉。

想告诉他,凌晨两点站在街角,望着一排排红砖房时,心里突如其来的空洞。

甚至想告诉他,她在食堂里买的牛奶味道和北京的一模一样。

可最终,打下去的字又一个个删掉。

她怕显得太依赖,怕显得太矫情。

怕隔着万里的距离,把对方推得更远。


  (https://www.bshulou8.cc/xs/5142308/426690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