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你觉得,国都定在哪里最合适?
李川的嘴角勾起。
饲料?不,这是卖给小鬼子和二鬼子的军粮。
“缺,当然缺。”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有多少要多少,我全收了。”
龙哥没再多问,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在平板上迅速记下。
“还有,”李川脑中灵光一闪。
“帮我弄些乐谱,咱们军队进行曲之类的,越多越好。”
“乐谱?”龙哥这回是真的愣住了,但还是点了点头,“小事。”
一小时后,军工厂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包厢内。
几样精致的小菜,一壶清茶。
李川夹起一块红烧肉,在嘴里慢慢咀嚼着,眼神却飘向窗外。
“龙哥,问你个事儿。”他忽然开口。
“嗯?”
“我是说假如,未来龙国的版图,囊括了整片东大陆,你觉得,国都定在哪里最合适?”
龙哥端着茶杯的手在半空中微微一顿。
他知道,李川问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那个世界。
李云龙他们正在浴血奋战,即将开创一个全新纪元的平行时空。
这个问题,太大了。
大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援助,触及到了一个新生帝国的顶层设计。
龙哥放下茶杯,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张折叠起来的巨大地图,在餐桌上哗一声抖开。
那是一张精细无比的龙国全地形图。
“定都,是国之大计。当年我们解放后,其实有过多个备选方案。”
“西桉、落阳,十三朝古都,龙脉所在,历史底蕴厚重,但地理位置偏西,格局小了。”
手指移动,点在了山城。
“山城,战时陪都,易守难攻。但盆地地形限制了发展,交通也不够便利,和平年代,不是最佳选择。”
那时的龙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最终选择北平,既是战略考量,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你的那个世界不一样。”龙哥的目光灼灼。
“老李他们,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个点。
“吴汉,九省通衢,水路发达,居于长江中枢,可以辐射南北。”
“城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纵深足够,但略微偏安一隅。”
最后,他的食指,重重地落在了地图上一个极其关键的铁路交汇点上。
“但是,如果他们的版图真的能如你所想,囊括整个大陆。那最佳的选择,只有一个地方,朕洲。”
李川的瞳孔骤缩。
“这里。”龙哥的手指在那个点上敲了敲。
“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整个国家铁路网的心脏。”
“定都于此,政令可以最快速度通达全国,兵力调动,物资运输,效率最高。”
“四通八达,八方来朝。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天元之位。”
李川沉默了。
一个以朕洲为心脏,钢铁动脉联通四海,一个全新的,强盛的红色帝国,正在他的思绪中,缓缓升起。
朕洲么……
他将这个名字,连同龙哥的这番话,一字不差地,刻进了心里。
平行世界,延州。
窑洞会议室里,几十名身经百战的干部,肩上还带着征尘,此刻却都盯着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身影。
老赵。
他的级别,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比他高。
这里是决定根据地未来走向的核心会议,他一个负责后勤联络的,凭什么列席?
坐在主位上的老政委,眼皮耷拉着,他慢悠悠地磕了磕烟斗里的灰,对周遭的骚动置若罔闻。
“开始吧。”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老赵身上。
老赵深吸一口气,打开一个陈旧的笔记本,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耗费了无数个夜晚,与李川交流后整理出的心血。
“同志们,在讨论具体议题前,我需要先汇报一项特殊工作。”
他的声音不大,但异常沉稳。
“关于信使同志的贡献。”
信使,这是李川的最高级别代号,在座的只有寥寥数人听过。
“两个月前,信使同志提供了一份关于日军华北方面军兵力调动及后勤补给线路的绝密情报,精准度百分之百。”
“我们据此提前部署,才有了上个月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一个月前,他送来了一批特殊资料。”
老赵顿了顿,斟酌着用词。
“其中包括了青霉素的提纯工艺,高强度钢材的冶炼数据,甚至是一种名为内燃机的动力设计图纸。这些东西的价值……”
在座的都是人精,瞬间就明白了。
这些东西,别说见,连听都没听过!
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老赵这个小角色,能站在这里。
他代表的,是那位神秘莫测的信使。
老政委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把李川的功勋摆出来一部分,后面的惊世骇俗之论,就成了无根之木。
果然,会议室里质疑消失了。
“汇报完毕。”老赵合上笔记本的第一部分,随即翻开新的一页,脸色变得前所未有的严肃。
“接下来,是信使同志委托我提出的两个超长期战略构想。第一,关于未来治水。第二,关于未来定都。”
话音刚落,底下又是一片哗然。
治水?定都?
现在连小鬼子还没赶跑,就想着这些了?
这是不是有点太好高骛远了?
“老赵,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嘛!”一个性急的师长忍不住开了腔。
“眼下最要紧的,是打赢仗,发展根据地经济!到处都是烂泥路,部队调动、物资运输都费劲。我看,当务之急是发动群众,多修公路!”
“对!要想富,先修路嘛!”立刻有人附和。
老赵摇了摇头。
“公路要修,但不是最优先。同志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病了。病的根源,在水!”
他走到墙上挂着的一张粗糙的牛皮纸地图前,用手重重地点在黄河中下游。
“信使同志提供了详细的水文资料。黄河之所以泛滥,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床抬高。”
“我们之前听从他的建议,在几个关键区域搞植树造林,效果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
这一点,没人能否认。
那几个试点区域,今年的洪涝灾害明显减轻。
(https://www.bshulou8.cc/xs/5141724/4309529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