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扩张中的红星厂!(大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扩张中的红星厂!(大章)


下午三点,宁北火车站。

这座建于五十年代的苏式风格火车站,规模不算宏大,只有两条线,四个站台。

但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褐色的外墙显得颇有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站台上,旅客不是很多,稀稀拉拉的两三个人拎着行李,显得有些冷清。

然而,随着几辆悬挂着红星厂标志的解放牌卡车和一辆吉普车风风火火地驶入站前广场,这股冷清瞬间被打破。

何建设率先从吉普车上跳下来,马为国,张救援紧跟其后,身后跟着厂办主任以及几名行政科的工作人员,一行人步履匆匆,径直走向站长室。

站长是个五十多岁,面色红润的中年人,姓王,早就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刚推开门,就看到何建设一行人到了跟前。

“王站长!”何建设嗓门洪亮,老远就伸出了手。

王站长一看是他,脸上立刻堆满了熟悉的笑容,迎上去紧紧握住何建设的手:

“何厂长!我一听这车喇叭声,再看这阵仗,都不用猜,准是你们红星厂又来接人了!这一次又是从哪儿招揽来的才俊啊?”

“京都!京大和水木的都有,三百多号人呢!”何建设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和自豪。“又要麻烦你们了,老规矩,安排个方便点的站台下车。”

“嗨,瞧您说的,你们红星厂现在可是咱们宁北的宝贝疙瘩,市里都下了指示,要全力保障你们的生产和后勤,那都是应该的!”

“这点小事,包在我身上!”王站长拍着胸脯,转头就对身边的副站长问道。

“现在几号站台空闲?”

“3号站台,也是红星厂进场的站台?”

“快去,把三号站台清出来,让红星厂的同志们在那边接人,方便装卸行李。”

“得嘞!”副站长也是个机灵人,应了一声,小跑着去安排了。

看着何建设带着一群人,跟着副站长风风火火走向站台的背影,王站长和身边另一位年纪相仿的副站长回到了站长室门口,望着他们的方向,忍不住低声感慨起来。

副站长递给王站长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了一口,吐出烟雾,摇着头叹道:

“老何这家伙,真是时来运转了啊,你还记得不?”

“就去年这时候,他为了厂里那点流动资金,三天两头跑咱们这儿,想托关系找铁路局缓运原料的运费,那脸色,愁得跟什么似的。”

“当时他那红星厂,当时谁不说一句,半死不活,眼看就要关门大吉,全厂上下解散了。”

王站长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眼神里带着些许羡慕和不可思议:

“可不是嘛!那时候求爹爹告奶奶,到处碰壁,还特意找咱俩吃了一顿饭,送了一瓶好酒。”

“当时还感慨又一个厂子没了。”

“谁能想到,这上头派下来个大学生厂长,才一年工夫,我得个乖乖……”

他咂咂嘴,“愣是把一个濒死的厂子给盘活了!”

“你看看现在,又是军品订单,又是民用电视,听说那什么微光夜视仪,连部队首长都惊动了!现在倒好,直接从首都成批成批地往厂里划拉大学生!”

“这阵势,在咱们宁北历史上也是头一遭吧?”

“何止是头一遭!”副站长接话,压低声音说道:

“我姐夫在京都当老师,我听说啊,这次来的还是什么特殊试点挑出来的尖子生,人家京都的大学生,都心甘情愿跑到咱们这北方小城来。”

“老何这运气,真是挡都挡不住,抱上条金大腿喽!”

“运气?”王站长瞥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我看不全是,要是换一个人在厂长的位置上,不一定愿意把位置让人。”

“那姓林的年轻厂长,再有本事,和本地出生的副厂长硬碰硬,最后也得不到什么好结果,大概率还是得两败俱伤。”

“这老何别的不说,眼力劲还是有的。”

“这不,一下子就起来了,老何这是跟对人了啊!”

两人在烟雾缭绕中唏嘘不已,目光却始终追随着站台方向,仿佛想从那喧嚣中,窥见红星厂飞速崛起的秘密。

站台上,汽笛长鸣。

一列绿色的客运火车,如同一条长龙,缓缓驶入三号站台,最终伴随着一阵泄气般的嘶鸣,稳稳停住。

车厢门陆续打开,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何建设等人立刻精神一振。

很快,提着大包小包,穿着或朴素的年轻面孔,如同开闸的潮水般,从各个车厢涌了出来。

他们脸上带着长途旅行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初到陌生之地的兴奋和好奇。

三百二十一名学生,这支庞大的队伍瞬间让原本空旷的站台变得拥挤起来,黑压压的一片。

工作人员立刻忙碌起来,拿着名单大声点名,维持秩序,帮忙搬运沉重的行李。

在这群年轻人中,王海和张建兵结伴走下火车。

两人都是去年毕业的京华大学学生,王海被分配到了街道办,张建兵则进了一家专业性不强的研究所,半年多的工作经历,早已将大学时代的那点锐气和梦想磨去了大半。

此刻,两人站在宁北火车站的水泥站台上,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北国初春清冷而干燥的空气涌入肺叶,带着一股淡淡的煤炭和黄土气息,与京都有些沉闷的空气截然不同。

“这就是宁北啊……”王海环顾四周,站台显得有些陈旧。

远处的城市轮廓在天际线下勾勒出工厂的烟囱和低矮的楼房,规模和气派确实远不能与首都相比。

但他的眼睛里却没有丝毫失望,反而闪烁着一种解脱和期待的光芒,“感觉……空气都是甜的!”

张建兵用力点了点头,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脸上是同样的感慨:“是啊,终于到了,在那边天天干些杂活,感觉自己学的这点东西都快废了。”

“听说红星厂这边,一来就能跟着大项目干,林所长亲自带队……”他攥紧了拳头,低声对自己,也是对王海说,“这次,说什么也得拼出个样子来!”

旁边,一个穿着崭新中山装,身材高壮的男生正好奇地东张西望,他是大三就来实习的机械系学生徐超凡,对身边一个略显文静的女生说道:

“刘婷,你看,那边好像就是红星厂的方向?看着好像……没那么繁华。”他语气里有点不确定。

叫刘婷的女生是学电子工程的,她顺着孙伟良指的方向看了看,神情却颇为平静,甚至带着点向往:“来之前不就知道了嘛。”

“高主任和林学长不也说了,条件可能艰苦点,但机会难得。想想‘红箭-1’,‘启明星’,还有正在搞的激光制导……能参与这些项目,在哪都不重要了。”

另一个角落里,几个同样是提前实习的大三学生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听说宿舍是筒子楼,一层共用卫生间和水房……”

“怕啥,咱们是来学本事搞研究的,又不是来享福的。”

“就是,李卫国学长他们不也这么过来的?你看他们现在,多牛气!能直接负责一个单独的项目,这要是在其他研究所,最起码得熬个十几年。”

“现在这些时间都省下来了…”

“不知道明天怎么安排,会不会直接分项目组啊,我好想看看那个无人机……”

年轻人的窃窃私语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憧憬,对挑战的隐隐兴奋,以及一丝离乡背井的淡淡乡愁。

“集合!按名单顺序排好队!行李放这边,有车拉!”工作人员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众人的思绪。

何建设站在一旁,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都是林默费尽心思为红星厂招揽来的未来栋梁。

确认人员无误后,大队人马开始有序地走出站台,登上早已等候在外的卡车,车队缓缓启动,驶向红星厂。

红星厂生活区,宿舍楼。

车队抵达时,已是四点半了。

冬天的宁北天黑得早,太阳早早地落下,夕阳的余晖给一排排苏式风格的筒子楼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虽然建筑略显陈旧,但厂里显然提前做了准备,楼体外墙新粉刷过,窗户擦得干干净净,楼前空地上的积雪也被清扫得格外彻底。

宿舍分配早已安排妥当,大多是四人间或六人间,房间不大,陈设简单,但床铺,桌椅,暖水瓶等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墙壁雪白,地面干净,被褥也都是新换洗的。

对于很多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来说,条件确实算得上简陋,但这份整洁,足以让大多数初来者感到安心。

就在新生们忙着安置行李,熟悉环境时,一群穿着蓝色工装,但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工人,年纪稍长几岁的年轻人,说说笑笑地走进了宿舍楼。

他们正是去年第一批通过“双向选择”来到红星厂的李卫国,赵志刚,周伟等人。

“王海!建兵!”李卫国眼尖,一眼就在拥挤的楼道里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立刻高声喊道,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王海和张建兵闻声回头,看到李卫国和赵志刚,顿时惊喜交加,放下手中的东西就冲了过去。

“卫国!志刚!”

“好家伙!你们俩可算来了!”

四个大学时代同寝的兄弟,在遥远的异乡紧紧拥抱在一起,用力拍打着彼此的后背,所有的言语都化作了激动和感慨。

“可算是跳出火坑了!”王海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李卫国笑着,眼神里是成熟和自信,“放心,到了这儿,有你们施展拳脚的地方!保证比在街道办,在那些养老院似的单位强一百倍!”

赵志刚也接口道:“就是,你们是没赶上好时候,我们刚来那会儿,厂子还在起步呢。现在看看,项目一个接一个,忙是忙了点,但干着带劲!”

周伟在一旁笑着补充,他和四人不是一个寝室的,但是这大半年以来已经和李卫国,赵志刚处成了好哥们,也早早的听到李卫国说自己的室友被第二批录取。

“林所说了,咱们这批人,就是红星厂未来的种子!你们来了,队伍就更壮大了!”

老友重逢的喜悦冲淡了旅途的疲惫和初来乍到的不安。

李卫国他们熟门熟路地帮着新来的学弟学妹们安置,介绍着食堂、开水房,澡堂的位置,分享着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经验。

他们这些“学长”的存在,如同一种无形的纽带和安抚,让新人们更快地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

..........

傍晚,何建设家.

何建设的家就在厂区内的家属院里。

此时,屋里灯火通明,洋溢着饭菜的香气和热闹的人声。

小小的客厅里坐满了人,除了何建设两口子,林默自然也在,身边坐着略显羞涩但落落大方的高余。

此外,张援朝,马为国,徐伟平秦老等红星厂的领导班子核心成员也都在场。

这算是一次非正式的家庭式聚会,既是为林默接风,更是欢迎高余这位“准家属”首次正式在厂领导层面亮相。

桌上已经摆好了几碟凉菜和花生瓜子,何婶还在厨房里忙碌着。

“高余同志,到了这儿就别客气,就当自己家一样。”

张援朝笑呵呵地说道,他如今主要负责供销和对外协调,气质越发沉稳干练。

“林所可是我们红星厂的主心骨,你来了,正好能照顾照顾他,他忙起来经常废寝忘食的,顾不上照顾身体。”

高余脸颊微红,看了林默一眼,微笑道:“张科长您太客气了。我会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不给他和大家添麻烦。”

马为国如今身兼红星电子设备厂厂长,气质比之前更显精明了些,他接口道。

“添什么麻烦!高余同志你是搞新闻工作的,见多识广,以后咱们厂宣传方面,说不定还要请你多指点呢!”

他这话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红星厂如今名声在外,也确实需要更好的宣传。

“就是就是,”徐伟平也连忙附和,“林所为了厂子,个人问题一直顾不上,这下好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高余,“一点小意思,听说高余同志喜欢看书,这支钢笔,希望你喜欢。”

他一带头,其他人也纷纷笑着拿出了准备好的见面礼。

张援朝送的是一条柔软的羊毛围巾,马为国送的是一套精美的笔记本,何建设两口子则早早准备了一对印着喜庆图案的搪瓷杯。

礼物都不算贵重,但这份心意和认可,让高余心中暖流涌动。

她连忙起身,双手接过,一一真诚地道谢:

“谢谢徐厂长,谢谢张科长,马厂长,谢谢嫂子……这,这太让你们破费了。”

林默在一旁看着,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心中也有些感动,他举杯道:

“大家的心意,我和高余都收到了,感谢各位这一年的鼎力支持,没有你们在后方稳住大局,我在外面也不敢这么放手去干,红星厂能有今天,是咱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林所这话就见外了!”

“是啊,是我们该感谢你才对!”

众人纷纷举杯,气氛热烈而融洽。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厂里生产情况,外贸订单细节以及新来大学生的安排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何建设起身开门,门外站着的,竟是风尘仆仆的赵建国!

“赵主任!”何建设又惊又喜,“您怎么来了?快请进快请进!我们刚还说等您开饭呢!”

赵建国哈哈笑着走了进来,脱下带着寒气的外套:“刚从省里开会回来,听说你们这儿有饭吃’,我这馋虫就被勾上来了,不请自来,老何你不会不欢迎吧?”

“哎呀我的赵大主任,您这话说的,我们请都请不来呢!就等您了!”何建设连忙把他让到主位。

赵建国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林默身边的高余,眼睛一亮,笑道:

“这位就是高余同志吧?”

“果然气质不凡,和林默同志真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啊!”

他说着,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长方形盒子,递了过去。

“初次见面,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

林默连忙起身:“赵主任,您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赵建国却非常坚持,直接把礼物塞到高余手里,神情认真地对高余,也是对林默说:

“高余同志,你一定得收下,我赵建国今天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红星厂能有今天这个局面,林默居功至伟!”

“没有他,就没有红星厂的今天,也没有我赵建国的今天!他帮我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这礼物,既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也算是代表省工办,对你们两位的祝福。你们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老赵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林默和高余对视一眼,只好收下。

高余感激地说:“谢谢赵主任,您言重了,林默他常跟我说,赵主任您是他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给了他很多支持和指导。”

“哈哈哈,互相学习,互相支持!”赵建国爽朗大笑起来,心情极好。

说起来他和林默的相处,还真是不打不相识。

更是因为脾气性格对的上,处成了忘年交。

何建设见状,大手一挥:“人都齐了,开饭开饭!边吃边聊!”

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了上来,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红烧鲤鱼……都是地道的北方家常菜,分量十足,香气扑鼻,众人围坐一桌,气氛更加热烈。

赵建国打开话匣子,首先端起酒杯:

“来,第一杯,首先恭喜林默!”

“五千多万美元的外贸订单!我的天,你们是不知道,消息传到省里,引起了多大的轰动!这几乎是咱们北海省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的一半了!”

“别说咱们省工办,就是省外贸厅那帮领导,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林默是咱们省的福星、财神爷!”

他仰头干了一杯,继续道:“外贸厅的刘厅长,特意托我给你们带句话,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祝贺!”

”还让我带了些他们搞来的特供酒水,聊表心意。”

“林默啊,你现在可是咱们省里的宝贝,走到哪儿,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林默谦逊地笑了笑,也举杯回敬:“

赵主任过奖了,刘厅长太客气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家政策支持,这笔订单只是个开始,后续的交付和质量保证才是关键。”

他顿了顿,想起去年广交会时省外贸厅那位李副厅长的支持,心中暗想,估计今年春季广交会,肯定还会再碰面,而且合作层面会更深。红星厂的产品,需要借助广交会这个平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席间,大家推杯换盏,谈论着厂子的未来,国家的形势,气氛热烈而融洽。

高余安静地坐在林默身边,听着这些她曾经只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词汇。

“外贸订单”,“创汇”,“军工装备”,‘信息化”

而这一切的核心,竟然就是自己的默哥。

看着众人对林默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服,高余眼睛简直变成了小星星。

与此同时,厂区新建的、条件相对最好的那几栋职工宿舍楼里。

尽管旅途劳顿,但初到新环境的兴奋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大多数年轻人都毫无睡意。简单的洗漱后,各个寝室都自发地开始了“夜谈会”。

王海和张建兵的寝室是四人间,另外两位一个是学化工的,一个是学材料的。四人躺在床上,黑暗中,眼睛却都亮晶晶的。

“王海,张哥,你们说,明天厂里会怎么安排我们?”化工专业的男生忍不住先开口,声音里带着期待。

张建兵比较稳重,分析道:“我估计,至少得有个入职培训吧?像李卫国他们那批一样,讲讲保密条例,介绍一下厂里的基本情况,可能还会去车间观摩学习。”

王海接口,语气兴奋:“培训完就该分项目组了吧?”

“不知道能不能进天眼无人机项目,或者星火通讯也行!听说星火是要搞移动电话,实在是太前沿了!”

“我想去能源项目组,”那个材料专业的男生小声说,“听说韩志城院士都来了,在搞新型电池,感觉潜力很大……”

“不管分到哪个组,都得好好干!”王海总结道,“咱们可是双向选择来的,不能给京大丢人,更不能辜负了林所长的期望!”

另一个寝室里,孙伟良和几个大三实习生也在聊着。

“感觉红星厂比我想象的要大,人也多,挺有活力的。”

“是啊,你看接我们的那些学长,精神面貌都不一样,眼睛里都有光。”

“不知道实习期结束,表现好能不能留下来……”

“肯定能!林所长不是说了嘛,来了就是红星人,只要肯干,有的是机会!”

类似的谈话在各个寝室里进行着,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感到好奇,对明天的安排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能通过层层选拔来到这里,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优秀,他们渴望尽快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在这时,楼道里传来了熟悉的谈笑声和脚步声。

是李卫国,赵志刚,周伟他们这些“学长”又来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晚间“巡逻”。

一方面,是查看一下有没有安全隐患,比如有没有人违规使用电器,或者初来乍到有什么不适应、需要帮助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以师兄师姐的身份,来和这些新人聊聊天,分享一下经验,安抚一下大家初来乍到的陌生感。

“都安置好了吗?缺不缺什么东西?”李卫国敲开王海他们寝室的门,笑着问道。

“卫国,都挺好的!”王海连忙坐起来。

“晚上睡觉窗户别关太死,这边干燥,但也怕后半夜凉。”赵志刚细心地嘱咐。

“大家别紧张,”周伟对着几个略显拘谨的新人说。

刚来都这样。明天估计就是熟悉环境,培训也是循序渐进的。林所虽然要求高,但对咱们年轻人特别看重,只要肯学肯干,机会多的是!”

他们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走过,随意地聊着天,回答着新人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分享着自己刚来时的糗事和成长经历。

这种同龄人,同校生之间的交流和关怀,效果极佳。

新人们看到这些比自己早来半年,一年的学长们如此从容,并且对红星厂,对林所长充满了认同和归属。

他们心中的那点不安和忐忑,很快就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组织,融入集体的安心和迫切想要跟上步伐的斗志。

时间一点点过去,夜色渐深,喧闹了一天的红星厂生活区渐渐安静下来。

「爆更,求追读,求票票!!!」


  (https://www.bshulou8.cc/xs/5141699/1111100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