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尸天下 > 第410章 亭中对,途暗涌

第410章 亭中对,途暗涌


“明公,幸不辱命!”

转日,郭汝诚便携着一位身披斗篷,头戴斗笠的神秘人,走小门,悄无声息地来到太守府后院。

“这位是?”

张辅成看着面前之人的身形,心中大抵有了些猜测,仍直言问道。

郭汝诚立即侧过身,代为引荐,“明公,这位乃是李百户!”

顿了顿,他又小声补充道,“锦州李......”

张辅成了然点头,要说这沈阳府里,谁还能和他这个流官太守一条心的。

恐怕,也只有那位前任沈阳守备官,李毅的族人。

其中缘故,不足为外人道。

说到底,朝廷委派的地方流官,必然是需要一个地头蛇相帮扶,才能站得住脚。

而李毅,曾经就是张辅成初来乍到之时,所选中的那条‘地头蛇’。

仔细想来,若是没有张辅成的默许,李毅区区一介沈阳守备武官,又如何能明目张胆的编撺精兵。

行那‘募兵为营’,偷梁换柱之事!

不过是相互成全罢了。

“好,好,好!”

张辅成一连三声叫好,足可见其欣喜。

倒是没想到,那日堂下一言不发的李氏人,今日却愿自来投名。

来人丢下斗笠,掀起罩袍,抱拳即拜道。

“卑职,锦州李氏旁支,庚酉辈,李昔年!”

“见过,太守大人!”

对这幽州李氏,张辅成历任两载,自然也不陌生。

所谓甲、乙、丙、丁四房,其意便是锦州李氏主支。

其后,又有戊、己、庚、辛、壬、癸六偏房,这来源便驳杂许多。

有的是主支分家,因某种原因降入戍字房,自此彻底沦为偏房,成为主支的边缘人物。

百代世家,有道是斗而不破,大抵如此。

血系每差上那么一代,便自降一档。

由戍到庚,意味着眼前这李昔年的曾祖,当年便是李氏主支嫡脉。

论讲起来,说不准......或许在那锦州,就仍有李昔年家的旧相识残喘于世。

当然,这大族偏房之序颇为复杂,远非一言可概之。

就好比顺义堡百户李煜,手持族牌,其上乃一‘壬’字。

这并不意味着李煜祖上四五辈之前,就是李氏主支所出。

只因其家官至六品百户,所以......家族自会给其优待。

官与民,终究是不同。

若是在主支没了亲分的远支沦落庶人,恐怕手中也就只有一个可有可无的‘癸’字牌,做个念想。

千户用‘辛’,总兵持‘庚’,入了朝堂,方可进‘戍、己’两房。

除此之外,‘戍、己’两偏房不记新人,平日里,似乎是专供李氏主支发配自贬之用。

可话又说回来。

若有人真的做到出将入相的大功业,届时,主支旁支......便早已不再重要。

所以,对李氏族裔划分有所了解的博学之人,单是从李昔年自报的偏房名号,就能分析出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般袒露,又何尝不是李昔年在自曝筹码。

至于后面的所谓十二地支之分,倒是外人难以分辨的。

有道是一甲子一轮回,这十二支便是每辈五载之分。

李煜乃‘子’辈。

这李昔年既然号为‘酉’辈,他的年岁起码要比李煜大上十载,甚至近二十载之多。

不过这些细处,确实也无足轻重。

“快快请坐,看茶!”

张辅成喜笑颜开,以太守之尊,热情邀请这小小六品百户,入这后院小亭叙话。

“谢大人抬爱!”李昔年沉静拜礼,不骄不躁。

每个人,该站在什么位置,皆有定数。

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白来的好意。

常有人言,借这官场,便可看尽人间冷暖。

李昔年幼时,也曾真切地体会过,作为‘锦州李’。

一个区区名号,就为他带来的那段鲜衣怒马少年游。

时至今日,其人早已褪去青涩,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官场中人。

一个,谨守本分的百户武官。

按原本所想,若是试总兵李毅携功而返。

或许......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同为李氏族出的李昔年,才是那个最有希望替补成为沈阳府守备一职的城中百户。

薄纱垂帘,亭中只形影三人,旁人再无从得知他们究竟细谈了些什么。

只有一婢女走近送茶时,隐约听到一句,‘愿为大人效劳!’

她并不放在心上。

这句话,府中下人每日都能在主家身边听到,听的耳朵都快要起茧子了。

堂堂太守,一府之尊,阿谀奉承之徒哪里少的了。

有心人,也不过只是察觉今日搬柴出入太守府邸的役夫,来往次数稍稍多了那么一次。

再打探下去,也不过是得知太守张大人使人多熬姜汤,发给城上将士们驱寒,所用柴耗略微多了些罢了。

......

“家主!卑职幸不辱命!”

比起旁人的煎熬难度,身处抚远卫城的李煜却是数日弹指一挥间,恍似眨眼间就过去了。

家丁李顺领着车队,第二次抵达抚远县。

卫城丁口,已然超过半千之数,每日起炊造饭时,这城中倒也颇有一番昔日繁盛气象。

李煜将之扶起,关切道,“我听闻,沿途尚有宵小之徒,不自量力?”

李顺点头回应。

“家主,确有此事!”

“初时,驻驿什长李盛,惊觉一伙儿流民在外环伺。”

李顺顿了顿,见家主仍听得认真,便继续道来原委。

“本来,李盛什长是派人摇旗,打算照旧收拢他们避灾。”

这也是众人一贯所为,逃尸百姓若是能在沙岭堡到抚远县之间,恰好遇上沿途官道游骑,便会为他们指明方向。

或往官驿去,或往西岭村去,无非是就近罢了。

总之,这是眼下吸纳人口的唯一途径。

倒也算不上是来者不拒,毕竟还是要尽量查验正身,验其户册。

摇旗露面,早已足够证明此地有官兵驻防。

“李盛什长发觉其人复又钻林,避而不见。故此起疑,便托巡骑来报。”

李顺收到这消息,也不过是刚刚从沙岭堡启程半日,此信半途所得。

民者,见了官家旗号,却如此胆怯。

这不合情理。

代表了昔日秩序的官兵,总不会有人连个接触机会都不愿吧?

如此看来,无非就是‘盗、匪’两类,做贼心虚,或有图谋。

否则,哪怕是奴户贱籍,在尸鬼环伺之下,也不该如此做派。


  (https://www.bshulou8.cc/xs/5141662/4245411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